電影訊息
哭聲 The Wailing

哭声/哭城/谷城

7.4 / 31,948人    156分鐘

導演: 羅泓軫
編劇: 羅泓軫
演員: 郭度沅 黃政民 國村隼 千玗嬉 金煥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l Sur

2016-06-26 08:43:11

哭聲 短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大致可以把故事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段以連環兇殺和各種中邪的村民作故事的鋪墊。我感覺這部份略微有些囉嗦。用好幾起案子和事件呈現的殺人異象給出了很多與第三段有聯繫的元素,枯萎後變成骷髏的金魚草、殺人現場烏鴉窩形狀的祭壇、火災遺址的女鬼以及被當成故事講述的獵人看到的惡魔形象。這些伏筆在後面的部份都有用到,但用一小時時間只鋪墊而不做任何解釋說明,實在有些挑戰觀眾的耐心。甚至故事直到警察與日本惡魔在它的巢穴對峙之時,爆點也浮在表面,最緊張的情節居然是黑狗的襲擊。貼滿被害人照片和堆滿邪器的房間才給出了目前為止邪靈存在的最直接提示。但因為這些呈現都沒有一個突出的重點,加之太多太長的對話場景(展示警官性格、表現對日本人和邪靈存在的懷疑),讓我差點就在這部份放棄了對片子的期待。

  第二段就很爽了,直接的驅魔對決,人與魔之間鬥法的平行剪輯。看過一些驅魔電影,以歐美為主,可以發現這裡的驅魔有大不同。歐美體系中,被害人同時也是魔鬼的代理人,魔鬼直接寄宿在被害人的軀體裡進行各種折磨,並直接借被害人之口、用來自地獄般的嗓音昭示自己的存在;而驅魔的一方,一般是教堂牧師或神父,能用的手段只有聖經、十字架、聖水和語言上的重複攻擊。兩者直接的、沒有儀式和代理人的對決過程總顯得有些枯燥,神父的進攻方式說服力不足,必有一方被擊退的結果也了無生趣。東方式驅魔的優勢在於儀式感強、手法豐富,對決緊張刺激,更適合用「鬥法」去形容。比如林正英的《驅魔警察》,屍體、同事的身體都能作為鬥法的媒介,各類咒語、符紙、墨線和小器物齊上陣(前幾年的《殭屍》也是),整體的花哨程度和表現力都強於單調的歐美系驅魔。
  本片中這一點尤為精彩,不僅有正式的佈陣和儀式,音樂上更是突出。鬥法雙方都用鼓作樂器,瘋狂而密集的鼓點能直接調動觀眾的緊張情緒,配合巫師狂亂的舞蹈與惡魔殺雞放血的平行剪輯,把本片的氣氛推向了最高潮。小女孩扭曲的身體和痛苦的尖叫讓人揪心,但更強的刺激在巫師一次次砸下鎯頭把粗大的鐵釘敲進木雕像時,那沉重而富有力量的鼓聲簡直讓那些敲打直接落在了我的心臟上。而與「殭屍」戰鬥的片段也延續了這部份的緊張感,更加上了肉搏的激烈,只是打起「殭屍」來沒有到肉的感覺(除了一釘耙砸穿腦袋那一下),有些不過癮。

  最後一部份是人、鬼、魔間的意志對決。如果看得仔細,能在巫師一開始逃離的時候就發現他車子後備箱裡有一個模糊的面具,正是第一段中兩名警官在惡魔居所的盒子裡發現的那個,說明他已經被收買了(可惜我到最後才意識到這一點)。這部份沒有特別激烈的場景,而更注重對人心的拷問。依然是三條線的平行剪輯:巫師與鬼,該相信誰?惡魔到底是不是惡魔?女兒怎麼了?三條線索不斷推進,被懷疑一方的作答永遠不急不緩,用與第二段完全相反的方式調動了觀眾的緊張與焦慮,導演對影片氛圍操控之熟練在此可見一斑。最後,惡魔露出爪牙、女兒拿起菜刀、巫師拍下照片,一切在警官絕望的喃喃細語中歸於黑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