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Finding Dory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寻找多莉

7.2 / 303,811人    97分鐘

導演: 安德魯史坦頓 安格斯麥可連
編劇: 安德魯史坦頓 Victoria Strouse 鮑伯彼得森
演員: 艾倫狄珍妮絲 艾伯特布魯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棵辣椒

2016-06-21 17:33:11

真的只是賣情懷炒冷飯嗎?


      今年迪士尼成績驕人,《動物方城市》《奇幻森林》《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和《美國隊長3》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上週末上映以來票房口碑皆高開高走,為上半年畫下圓滿的句號。然而一些皮克斯和《海底總動員》的粉絲卻似乎對這部遲來的續集不太買帳,認為迪士尼炒冷飯打安全牌,這讓我不禁想到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題。
      我也是皮克斯資深粉絲,玩具總動員系列至今仍穩居我最愛動畫長片系列頭名。但對十三年前的《海底總動員》卻是麻麻地,除了絢麗的海底世界和傳統的父子關係,其他也沒留下太深刻印象,在皮克斯眾多優秀作品裡面算不上特別出眾。十三年後,在父親節這個日子,和先生女兒一起重溫了《海底總動員》再一起走進電影院看觀賞了《海底總動員2》,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心境。
      尋找尼莫和尋找多莉,父親找兒子和孩子找父母,一次主題的呼應,一場情感的輪迴。如果父親尋找兒子有與生俱來的強大精神驅動,純粹是親子關係的集中體現,那記憶只有幾秒的多莉執著尋找失散的父母,更多是因為趨避孤獨的本能和自我認同的缺失,是對「我是誰」的追問。來到既是父母又是子女的年紀,越來越感到親子關係不再僅僅是指向分離的相親相愛。父母是我的原始碼,是我來自哪裡,是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子女是我的升級版,是我去向何方,是如何成為更好的我。《海底總動員2》和《海底總動員》比少了些歡樂多了些憂傷,少了些明媚多了些陰鬱。
      然而《尋找多莉》真正打動我的部份並不是尋親大冒險、勵志閤家歡,而是放浪者的理想,是個別者的尊嚴。海洋生物研究所里住著一群在人類眼裡「生病」了的海洋生物,七隻腳的八爪魚,高度近視的鯨鯊,以為自己的聲吶系統壞掉了的白鯨。他們真的病了嗎,他們只是不一樣。長著和他的國語配音馬東同款眼袋的八爪魚漢克幽默機智擅長偽裝,目測已經紅過小丑魚父子。因為視力問題經常在游泳池裡撞牆的鯨鯊,只要回到沒有牆的大海里,視力就不再是問題。不能放出回聲定位技能的白鯨只是在游泳池裡呆久了,忘了自己的天賦技能而已。大小鰭的尼莫和健忘症的多莉先後擔綱主角,傳遞了一種對待缺陷的態度:接納和尊重。現實中的主流入群何嘗不是常常沉浸一種虛妄的道德優越感中,對和自己不一樣的小眾群體實施某種「救援、治療和放生」,愚蠢傲慢又自以為是。
      勢單力薄的弱勢群體中,敢於反抗陳規、挑戰陳見的往往是不受束縛和統馭的放浪者。想想多莉會怎麼做,可能是《尋找多莉》最核心的主題,多莉的健忘讓她只能遵循本能和衝動做決定,她從不深思熟慮計劃周全,她總是做了再說,她是那個活在當下的人,是勇敢的實踐家,是自由的革命者。只有這樣的一個多莉才有可能帶領一卡車的魚成功越獄,重返大海。這聽起來像是一種僅僅存在於動畫片中的瘋狂和不可思議,甚至有左的傾向,但對左顧右盼營營苟且的我們仍然有積極的意義。
      也許有人要說看動畫片,何必想那麼多,圖個樂而已,那我想《尋找多莉》在這一部份依然是合格的。章魚漢克、呆鳥貝琪、海獅相聲二人組和海獺寶寶賣萌天團一定不會讓你失望。不可能的任務和閃靈也是梗不在老,常用常新。「你忘記我只要兩秒或者三秒,而我忘記你卻很難。」」最美好的事情總是偶然發生。「總有一句戳中你。
      沒有理由不從現在就開始期待下半年即將上映的迪士尼作品:動畫長片《摩阿娜》,真人童話電影《彼得的龍》,以及和史匹堡聯手的奇幻大片《吹夢巨人》。親愛的迪寶,不要停,請將開掛進行到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