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栗色雪

2016-06-21 16:11:54

《麥吉的計劃》:計劃的是性格,變化的是人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現代人好像不那麼喜歡「驚喜」,反而井井有條的生活讓人安心。大到幾歲戀愛幾歲結婚,工作幾年升到哪個職位,幾歲的時候銀行存款多少,小到每天有氧運動幾分鐘,吃多少卡路里,性愛幾分鐘。在數據監測下的生活讓人有種科學主義的心理安慰。理性隨時戰勝任性,翻開手帳開始計劃下一週日程表的那一刻,大家多多少少都是控制狂。
        現在,麥吉(格蕾塔·葛韋格 飾演)的計劃是:她準備人工受孕。她找到了捐精者蓋依,一個數學家,正在轉行賣醃黃瓜。麥吉的意外是:她愛上了同學校的老師約翰(伊桑·霍克 飾演)。人類學教授約翰有家室(朱莉安·摩爾 飾演)有小孩,學術生涯的無聊讓他萌生創作小說的念頭。在麥吉為自己人工受孕的當晚,約翰向她表白。
        本片導演麗貝卡·米勒,阿瑟·米勒的女兒,丈夫是丹尼爾·戴·劉易斯。而主演陣容中:在我看來,格蕾塔·葛韋格塑造的角色幾乎全是紐約新女性(《弗朗西絲·哈》、《美國女主人》);伊桑·霍克也是演盡優柔寡斷的天蠍男(「愛在」三部曲);摩爾阿姨在《依然愛麗絲》之後再次出演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三年之後,婚姻的窘態再次出現。約翰在麥吉的鼓勵下,開始文學創作。和約翰結婚後的麥吉忙裡忙外,除了自己的女兒莉莉,還要照顧約翰的兩個小孩。上一段婚姻中,前妻喬治婭是一頭紮進自己的事業中,而約翰付出更多;而在這一段婚姻中,約翰花更多時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麥吉覺得自己像個免費的保姆。麥吉的新計劃是:找個機會,撮合約翰和喬治婭重歸於好。
        親密關係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及格的科目,尤其是對越來越功利和理性的現代人而言。婚姻關係中充滿微型的權力機制,怎樣各自兼顧家庭和事業,怎樣分工怎樣平攤付出和犧牲,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博弈。當代的價值觀告訴我們: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沒有人天生被訓練成母親/主婦,只有兼顧事業與家庭,才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但是,殊不知,這樣的標準背後,有多少雞飛狗跳和力不從心。現代人真的太累了。
        麥吉和喬治婭達成了共識。一次「意外」地在學術會議上的碰面,約翰和喬治婭「意外」地舊情復燃。一個同事酒後失言,讓約翰知道了自己中了兩個女人設下的圈套。一切陷入混亂,麥吉才發現:永遠沒有完美的計劃。結尾,紐約的冬季,所有角色都聚集在中央公園滑冰,莉莉無意間展現出的數學天賦,讓麥吉陷入了另一番沉思。
        一直存在一種非正式的類型:知識分子電影(intellectual film),主人公一般是大學教授、作家、藝術家等腦力勞動者,台詞精妙有趣,充滿智慧,同時自嘲。自詡生產思想的菁英階層,但他們仍舊無法逃離生活的尷尬時刻。書香門第成長的麗貝卡·米勒,深諳中產階級的文化趣味,從她的代表作小說(後來也被改編為電影)《皮帕·李的私生活》中可窺見一斑:中產階級的女性怎樣從一個嬉皮士青少年,成長為符合社會規範的商人婦,但是在發現丈夫出軌之後,又怎樣開始找尋自我。麗貝卡的作品太過標準地符合受眾的口味,反而大多數時候有點可預測般的無聊。人物身上也大多帶著一種——通俗地講——「作」的氣質,這讓人有的時候不那麼喜歡。
        首映式時,麗貝卡談到了影片的一個鏡頭語言上的特點:鏡頭總是會在兩個人物對話的時候,瞬間移開到旁邊的空間,然後幾秒鐘之後,人物開始運動到鏡頭當中。這種playful的鏡頭語言似乎暗示著:觀眾可以預測角色人物的下一部行動,但是卻又對他們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本片有點類似摻雜了棍棒喜劇元素的伍迪·艾倫作品,誠然,並非多麼優秀,但是,我們喜歡看人物在大螢幕上犯囧,面對人生的尷尬,我們在笑出聲的同時,好像也化解了一番自己的尷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