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 Finding Dory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寻找多莉

7.2 / 303,116人    97分鐘

導演: 安德魯史坦頓 安格斯麥可連
編劇: 安德魯史坦頓 Victoria Strouse 鮑伯彼得森
演員: 艾倫狄珍妮絲 艾伯特布魯克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arceldavid

2016-06-21 13:32:08

尋找多莉,論一次狹隘的命題作文的不完美髮揮,以及不敗的皮克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海底總動員的續集立項的任務擺在安德魯斯坦頓的面前,我相信他應該是有點懵逼的,問題太多:1.尋找尼莫是皮克斯歷史上里程碑的作品,重要性僅次於玩具總動員(皮克斯的所有作品中,只有這兩部(系列)獲得過北美年冠的成績);2.第一部的故事非常完整,從劇本的角度上來說基本上達到了完美的地步,第二部能發揮的空間非常有限;3. 以皮克斯以及安德魯斯坦頓本人的逼格,肯定不能簡單地將第一部的人物拉出來演一場閤家歡,或者按照第一部的故事模式炒一場冷飯,但是作為故事的戲眼,情節又必須緊緊圍繞著「尋找」這一主題而展開;在這些重重束縛的情況下,再想進行一場令人驚艷的發揮,好比戴著鐐銬跳舞,這些障礙,最終也造成了影片中的某些明顯的問題,然而在成功的商業探索過後,皮克斯公司的幾位主創非常難得地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創作道路,非常罕見地在電影日益商業化的時代里保持了其他大部份的動畫製作公司甚至電影公司不曾保留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因此多莉儘管在故事上尚且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卻讓人感受到了滿滿的誠意和人文關懷。

影片的定位
把影片的名字定位成」尋找」是一件非常冒險的行為,「尋找尼莫」是個非常好的片名,因為尋找本身意味著隱藏、神秘與冒險,很容易引起人的興趣,然而從製作續集的角度上來說,這樣的片名相當於死穴,雖然第二部避免了簡單地重複第一部的片名,但是主角變成多莉,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不過是在海洋中尋找一次魚類,不過主角換了一個,期待值與經驗值都不可能與第一部相提並論,(如果頭腦特工隊也做續集的話,一樣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而怪獸電力公司已經遇到這個問題了),如何避免相同的情節和場景不至於讓人覺得炒冷飯?導演在這方面可謂煞費苦心,他最後想的辦法是,讓主要人物的場景遠離第一部的大堡礁,甚至海洋,把主要的場景設置在海洋館中,這樣的改動無疑讓影片的格局變小了很多,不再描繪海底世界中的神奇場景,而將側重點放到了人類和海洋動物的互動上,這樣做讓我這種期待著能在電影院看到更加宏偉壯闊的海洋世界的觀眾不免失望,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卻體現出了皮克斯的野心。

環保的主題
很多觀眾抱怨影片過於低幼,這是沒有仔細思考影片的主旨之故,安德魯斯坦頓在這部影片中安排了非常深奧、過於成人的主題,因此才會讓影片在情節和人物塑造上相對於第一部會顯得不那麼有趣,其中一個比較淺顯的主旨,就是關於海洋環境以及海洋生物的保護,影片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將場景從美輪美奐的澳洲大堡礁拉到了有些陰暗壓抑的美國加州海岸,如同從夢幻的天堂掉進了現實的人間,這裡沒有五光十色的珊瑚和各種魚類以及其他生物,反而充斥著貨櫃、船舶、汽車、長滿蛤蜊的廢鐵還有各種垃圾,甚至連水質都是渾濁的綠色,魚類相比大堡礁可謂少得可憐,只能見到大片大片的馬尾海藻(也許有誤),這樣的場景設置其實是在提示觀眾,城市周邊的海岸因為人類的活動被嚴重污染,早已不適合大部份的海洋生物居住,而之後在海洋研究所里發生的一切,則更加印證了這一主題:人類打著解救與放生的幌子,將各種海洋生物圈養起來作為觀賞之用,喊著環保的口號,卻在行污染海洋之實,對離海洋研究所僅僅一牆之隔的近海環境糟糕的狀況視而不見。這既是一種諷刺,也是一種警醒,而影片最後,海洋館的各種生物在其他生物的幫助下完成的一次自救,無疑是這一主題的昇華。
事實上,尋找尼莫當中已經暗含這一主題,人類不應該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決定其他生物的生存方式,只是在第一部中,這個主題僅僅作為尼莫自救的一個支線主題而出現,但是在本片中卻成為了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導演的擔心不無道理,海底總動員的第一部大獲成功以後,小丑魚尼莫成為迪士尼當年最暢銷的玩偶,同時也連帶著讓公子小丑魚名聲大噪,成為各國水族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海水魚類,給這種魚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後果,以致於澳洲政府不得不出台法令限制小丑魚的捕撈,而在第二部上映之前,已經有環保人士擔憂本片上映之後會造成藍倒吊(多莉的魚種)的生存危機,愛它就應該讓它在屬於它的地方生活下去,這也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之一。

社會的主題
影片的第二重主旨,是一個尤為讓人感動的主旨:在一部動畫片中,從始至終地表現著對於殘障人士的關愛,甚至以一名殘障人士作為主角,這樣的魄力,是任何動畫公司都不曾做到的,僅僅這一點,就能充分體現出皮克斯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動畫製作公司有著遠超其他製作團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影片中體現出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僅僅這一點就值得讓人鼓掌叫好。
影片中無論是主角多莉,次主角章魚漢克,或者作為配角的鯨鯊命運,白鯨貝利,海獅傑拉爾德,以及那隻幫助馬林尼莫父子的海鳥(抱歉忘了名字),都或多或少得有著身體和精神上的問題,輕者像命運那樣只是近視,而像海獅或者海鳥那樣就已經是非常嚴重的智力殘障了(這裡要吐槽一下現實情況下章魚的腕足斷掉是很容易再生的,影片中漢克缺少腕足是個不大不小的BUG,而且沒有必要,算是一個敗筆),影片中既體現出他們艱難的生存狀況(受同伴欺負,很難有正常的生活),同時也不遺餘力地展現它們可愛的一面,讚美著它們的善良、出眾的能力以及不輸常人(動物)的幽默感,尤其是以主角多莉這個有著短時記憶喪失症的角色,體現著殘障人士內心的掙扎痛苦和他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對家庭、對美好事物,對於他人關愛的渴望與追求,在一部故事偏低幼向的動畫中安插這樣深沉的主旨,導演可謂是勇氣可嘉。

教育的主題
影片的第三重主旨,與第一部一脈相承,乃是關於兒童的教育,只是對第一部的表現方式做了一種翻轉,在第一部中,影片以尼莫對於馬林教育的抗拒,以及父子在離散過程中的互相理解為表現方式,最後讓馬林意識到想要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要懂得信任以及適時地放手,而在這一部當中,則是以多莉的父母對她的教育以和關愛,從正面進行體現。
多莉的父母從一開始就清楚女兒的病情,但是卻一直鼓勵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從來不責備她,也從不打擊或者為她設置障礙(除了小心暗流,是為了讓她不被沖走),它們一直努力讓多莉能夠像一條正常的魚類那樣生活,為她的將來鋪好了路(多莉長大後能夠那樣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生活,與父母這樣的教育有著最直接的關係),而且為了幫助女兒在走失之後能找到回家的路,他們不辭辛苦地教她辨認貝殼,最終讓她通過貝殼與親人重逢,這種適度的保護+絕對的信任和鼓勵無疑是導演想要宣揚的一種理想的教育方式,不論是對於多莉還是尼莫都一樣適用,而多莉的父母身上體現出的偉大的父母之愛也是影片中本應該最直擊人心的情節,然而遺憾的是,影片中過多穿插進了人類活動的內容,主角在擬人化身份與動物性身份之間切換得非常生硬,在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多莉與父母之間情感的衝擊力(比如我在觀賞的時候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一對藍倒吊怎麼可能過了那麼多年沒有產下一個後代?相比之下第一部當中一開始就讓尼莫的母親Coral死掉,其他卵也被吃光,同時整個故事僅僅侷限在兩三天之內,處理得非常完美。PS此處森森鄙視那個說十三年了還沒見過尼莫母親的評論以及點讚者)

尋找自我的主題
影片的第四重主旨,也是影片最扣題、也是最深層次的一個主旨,是人(魚)對於自我的尋找,第一部父親尋找兒子是明線,兒子尋找自我(成長的主題)是暗線,情節衝突明顯,這一部從表面上看,是多莉尋找父母(PS此處森森鄙視那個說這是海底的爸爸去哪兒的評論以及點讚者,沒看懂還誤導群眾),實際上是多莉這個失憶症患者尋找自我的旅程,影片中多莉的父母只是一個線索,劇本採用的是一種拼湊性的方式,由不同的人物和場景來串聯起多莉過往的人生經歷,而這個人物的個性,以及情緒都在這種記憶地不斷完善之中不斷地深入,這是一種較為高段也較為文學化的情節處理手段(最經典的運用這種方法編寫的劇本是《公民凱恩》),因此影片的標題才叫做《尋找多莉》而不叫做《多莉找媽媽》,因為影片的重點是多莉在尋找雙親的過程中,不僅找到了過往,同時還尋找到了樂觀、積極、自信的生活方式,找到了自己身上潛藏的無窮的力量,突破了自己的極限,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正如影片中所說的,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這一主旨不僅適用於多莉一樣的殘障人士,也適用於任何一個普通人。

相遇的主題
本片的題目是尋找,而本片裡的一個暗線,也是影片的關鍵詞卻是「命運」,這是影片中非常亮眼、卻很容易讓人忽視的一個主題,影片開始,多莉因為聽到「因為命運召喚」而洄游的鰩魚的歌聲陷入沉思,繼而下定決心要尋找自己的父母,因為她想搞清楚「我由何處而來」的問題,在漢克將她帶到地下倉庫的時候,她毅然跳進了寫著」命運「的水桶之中,這是個一語雙關的情節,既是代表著她即將與曾經的老友相見,同時也指示她聽從命運的召噢,將要找回自我,擁有完整的生命,而「命運」也成為多莉尋找路上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是鯨鯊「命運」讓多莉想起了自己出生的地點和父母的住處,也是她在多莉迷失在管道中的時候幫助她找到方向,最後在陰差陽錯之中突然與父母重逢,這是一個看似隨意卻精巧設計過的情節,尤其是多莉最後突然性地在一系列衝突之後找到了父母鋪的的貝殼,終於真正地找到了回家的路——苦心地尋找,最後結果卻是在無意中出現,正如多莉在勸說漢克的時候說的,「你遇見我,也不在計劃之中。」無論是多莉遇到馬林或者漢克,還是多莉與好朋友鯨鯊以及父母的重逢,一切都只是意外,是命運的安排,「恐怕從此以後,我再也忘不掉你。」正是這樣的相遇,才會顯得格外珍貴,格外動人。
而多莉在找到父母之後,故事的高潮才真正開始,她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憑藉真實自我的能力,解救了那些「命中注定相遇」的朋友和家人的同時,也真正找到了自我,「尋找多莉」,這個標題也由此得到了完整的詮釋。

影片的缺陷
可以說,在幾重主題的闡述上,安德魯斯坦頓發揮出了極高的水準,尤其是在影片表現出對殘障人士的關愛和對於「命運」的詮釋上,可以說完全是大師級水準,但是影片的主旨過於深沉,在某些方面也出現了令人遺憾的漏洞,除了上面說的因為主角在人性和動物性之間過於生硬的切換,我在觀賞影片時還感受到了以下幾點不悅之處:
1. 影片的後半段有點過於說教,從尼莫父子開始強調「多莉會怎麼辦」開始,後面不斷在重複這句話,雖然是為了昇華「多莉尋找自我「的主題所做的鋪墊,但是過猶不及
2. 影片後半段多莉在近海與父母重逢之前的一段,雖然導演是為了鋪墊「多莉與父母命運的重逢」,所以用了一種類似於神秘的方法去處理,但是給人的感覺真的又臭又長,而且顯得非常刻意,以致於等到多莉真的尋找到父母的時候,壯觀的貝殼陣也很難讓人提高情緒,因為耐心都被之前漫長的鋪墊磨沒了,這一段我在電影院看得非常焦躁,在我看來是影片最大的敗筆
3. 影片的配樂出了非常大的問題,這是一部整體基調非常溫情的影片,我不明白製作方為什麼會採用如此冷峻和神秘風格的配樂,雖然是很好地營造出了海底迷幻的氣氛,卻和影片的整體風格 格格不入, 很多時候不僅無法帶動情緒,反而讓人焦躁,尤其是多莉在近海區與父母重逢前那一段,簡直叫人坐如針氈
4. 章魚漢克確實是個很出彩的角色,但是對我這種件動物厭惡者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一想到它黏糊糊、濕噠噠的身體,還有那些噁心的吸盤,簡直都要抓狂了,有人提出下一步是「尋找漢克」……我想靜靜
5. 鯨鯊命運跟白鯨貝利被強行設置成殘障人士有點刻意,也有點莫名其妙,「撞牆」的情節為了對應「海底沒有牆」的主旨也很刻意,最後海獺寶寶賣萌也是強行塞進去的情節,這些突兀的情節從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影片的水準
6. 我第一次觀看不小心買成了國語配音,之前聽宣傳說這次國語配音非常良心,結果看完之後差點就要打三星,還四處找朋友吐槽影片的質量——還好又去刷了一遍英文版,不得不說,這次的國語配音不太好,徐帆太隨意,黃健翔太齣戲,馬東太用力,鯨鯊一直大喘氣

皮克斯的野心
皮克斯的作品被捧為神作的不在少數,很多大受歡迎的動畫作品在上映之後都會被很多真偽影迷拿皮克斯的作品出來「碾壓」,好像隻有吉普力和皮克斯的作品才有這樣的「逼格」和「實力」,這固然是一種莫大的讚譽,但是很少有人意識到皮克斯的很多神作國內都上映過,票房都不能用平平來形容,根本就是非常「慘澹」,無論是多少人口口相傳的「神作」《up》,還是去年呼聲一片的《inside out》,最後都只剩下了廣大皮粉的吆喝和嘆息,事實上,up和inside out這樣的文藝片不受歡迎還情有可原,當年的玩具3票房僅一億出頭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無論從娛樂性還是思想性的角度上來說,玩具3足可以稱得上是「偉大」「完美」的動畫作品,當年能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就是明證(迄今為止也只有美女與野獸,玩具3和up三部作品做到過),然而這樣的作品,依然無法在國內獲得高票房(當年該片在香港的票房都基本過億了,香港人口僅有700萬),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皮克斯的作品文藝片屬性過強,很難滿足國內觀眾娛樂性的需求,國內受到熱捧的動畫片,基本上都是以閤家歡類型的影片為主,同時輔以較為淺顯的教育意義及主旨,不需要過多的思考但是又不至於喪失思想性,能讓觀眾獲得觀感愉悅的同時進行一定的思考、獲得一定的教化;反觀皮克斯的影片,往往都具有深沉的、多層次的主題,更接近文藝片,需要細細回味和欣賞,而且在很多幽默橋段的處理上,非常的美式,中國觀眾接受起來也有一定的障礙,事實上,我認為皮克斯目前出品的所有作品中,飛屋環遊記應該是最接近中國觀眾口味的一部,然而連這一部在中國的票房都不盡人意,我只能感慨這些「神作」終究只是影迷心目中的「神作」,並不符合中國大部份觀眾的口味。
然而我還是想吐槽一下很多人指責這部影片「低幼」,事實上我很能理解大部份這麼說的觀眾觀影時的心情,他們也許和我最開始一樣期待著一場奇幻壯闊的海底歷險,最後講述某個人生的道理,在生離死別中再撒兩滴眼淚,完成一次救贖,最好在結尾再來一次反轉,然而最後看到的卻只有三條魚叨逼叨兩個小時在找媽媽,WTF,事實上,在刺激的情節+腦洞已經用到了極致的情況下(玩具3是真正的巔峰),皮克斯遭遇到了創意的瓶頸,已經開始往人文情懷方面轉型,《勇敢傳說》就是一部走逼格路線而非刺激路線的作品,之後的inside out雖然在人設上創意十足,但是整體的故事情節依然非常小清新,缺少戲劇衝突,但是其中展現出的對於人性的關愛、對於青少年成長的關注卻十分動人,縱觀皮克斯評價最高的幾部影片(玩具系列,鼠王,wall-e,inside out),無不是人文情懷勝過商業抱負的作品,可以說,正是影片中濃厚的人文氣息和社會責任感使得皮克斯自從3D時代開始就在美國動畫製作領域處於高屋建瓴的地位,雖然也會有汽車2或者好恐龍這樣折戟沉沙的時候,但是無論是在觀眾當中還是在評論界都一直受到熱捧,因為皮克斯的作品中,總是具有著其他任何工作室的作品中不曾具備的嚴肅文學的氣質,正是這種氣質讓皮克斯公司有別於其他所有動畫公司的同時,也讓動畫片真正脫離了兒童影視劇的範疇,具有了嚴肅電影作品的氣質與功能,這也是皮克斯的作品能夠真正在北美立於不敗的關鍵,甚至比那些巨大的腦洞還要重要,而目前皮克斯的主要創作團隊明顯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才會謀求往這一方向轉型。

最後要說一句,這不是一部盡善盡美的作品,標題的限制、導演的包袱、創作者的節操都限制了影片的發揮,但這是一部製作出色、誠意十足、亮點頗多、姿態難得的電影,撇去配樂這樣的硬傷,影片本身的素質非常過硬,很奇怪的是大部份的影迷喜歡對一些主題非常淺顯的影片進行各種甚至是無中生有的解構,對於這種主題深沉的影片卻往往視而不見,似乎國內的影迷對社會性和人際交往的內容更感興趣,對於個人命運和思想的關注卻提不起什麼胃口,這部影片在節奏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如果從思想內涵的角度去抨擊這部影片只能說真的沒看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