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馬克白--Macbeth

麦克白/麦克白2015/马克白(港/台)

6.6 / 46,971人    113分鐘

導演: 賈斯丁柯賽爾
編劇: Jacob Koskoff 麥可雷斯理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瑪莉詠柯蒂亞 Jack Madigan Frank Madig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iki

2016-06-19 08:50:58

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又到了電影節固定項目之熬夜寫影評之時qwq

今年我私人的電影節開始的有點晚,這部麥克白是刷的第一部,看完了以後第一直覺是不枉我睡五個小時就爬了起來。導演極度寫實又極具詩意的風格和鏡頭語言起碼我是喜歡的,而配樂只能用驚艷來形容(我不會告訴你好幾次有種burn the witch的即視感,大概是loop多了)。絃樂和鼓點與大量的慢鏡頭和蒙太奇相得益彰天衣無縫,讓整部影片幾乎呈現出一種音樂錄影帶之感。(看電影到現在我最服的絃樂在配樂中的運用一個是漢斯季默的蝙蝠俠主題曲,另外就是這部片。寂寞叔的絃樂還原了在黑暗隧道中疾馳而過的聲音——我小時候經常乘坐隧道巴士,曾一度把那種嗚咽般的呼嘯聲當成混凝土之上江水的湍流不息,後來又想像成鯨歌。而這部的配樂則像是荒涼高原上粗糲、沉重、抑鬱、詭譎而不詳的風——命運之風,直接灌進耳朵里。)

於是我回來查了一下,發現導演和作曲原來是一對兄弟。本片導演,Justin Kurzel,今年41,比他弟弟,本片作曲Jed Kurzel,大兩歲。兄弟倆出生在澳村一個寧靜的小地方,打小就感情好,也很有競爭意識,因為一直一起打網球玩橄欖球。大了以後哥哥進城【劃掉】去雪梨讀佈景設計,弟弟跟到雪梨組了個樂隊叫The Mess Hall(餐廳。。。真朋克)。一開始哥哥在團里擔當貝斯手(自學的,大家懂的),但感覺玩樂隊沒啥出路就退團了,The Mess Hall就剩下了吉他和鼓手,結果後來卻紅了。哥哥心裡很不舒服啊,弟弟成功了,結果自己還碌碌無為。

但是他踏上導演道路也是因為弟弟,弟弟當年請他為樂隊拍MV。Justin就趕鴨子上架了,原話是「I had no idea; I just got a camera and shot something. Jed just trusted me completely.」MV放出來以後反響居然不錯,於是哥哥就這麼踏上了導演的不歸路,一開始是給弟弟拍MV,然後開始涉足電視廣告和short film。(我看到這一段猛拍大腿,果然我的直覺是正確的)

而Jed則幾乎包攬了哥哥導演的所有影片的配樂,從Justin的長篇處女座Snowtown到最新即將上映的Assasin's Creed。話說他還寫了Slow West的配樂,所以加起來Kursel兄弟和法鯊已經合作了三次了。。。雖然導演路是他推著哥哥走上的(Snowtown也是他說服哥哥接的),而且兄弟倆各司其職,但是卻能靈感相通,互有裨益。用Jed的話說就是「I can send things to Justin and he can fill in the blanks. I can send him a piece of music that is completely unfinished and rough, and he can fill in what's missing.」別人都做不到那樣。

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暗搓搓地萌了起來。。。(艸)這種互相支持互相inspire的模式我太喜歡了啊!哥哥最down的時候也是Jed在支持他,「好像他才是年長的那個」;而弟弟對於自己作品不自信的時候也會完全信任哥哥的肯定。當然兄弟倆也會一言不合「去你的」(FUCK YOU),但是在作品上的爭論都是良性的。

以上內容都來源於 http://www.smh.com.au/good-weekend/two-of-us/two-of-us-justin-and-jed-kurzel-20141014-115qxd 這篇報導。兄弟倆還都談到了他們父親,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總之,就是這種建立在骨血和靈魂上的默契,這部電影的畫面和配樂可以說是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我就誇張了,咬我呀),在大螢幕上看絕對是享受,太他媽享受了,一想到這是我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有機會在大螢幕上看這部片不禁有些難過。。。

當然了一部電影不是光靠畫面和配樂就夠。演員不用說了,除了個別配角有點呆(沒錯演Malcolm的小伙子我說的就是你),法鯊馬良都貢獻了各人最精彩的表演之一。法鯊不用說,演啥都能讓人心碎到恨不起來。而馬良姐,一個法國人演莎劇能演到這份上,還有演員都能哭得很好看的技能真是太厲害了_(:з」∠)_馬良姐最後那個長獨白鏡頭哭得人心顫,而法鯊那毫無預兆的一滴淚簡直神了,大哥能傳授一下你單邊流眼淚的技能伐!另外大家蘇格蘭口音都說的很不容易的樣子,主要角色演員里沒一個蘇格蘭人,還好有英語字幕。。。(想到了下午看的讓英國人演美國人美國人演俄國人的某片= =)

就編劇而言看完的第一個感覺是這肯定會有爭議,上網一看果然評論有兩極化趨勢。值得讚揚的點是劇本開闢了新視角,也確實是詮釋出了一個和以前不一樣的麥克白。但麥克白主線太強,其他人物線就弱化了。故事的核心也不是特別鮮明。莎翁的劇本一大特色就是核心鮮明,一部劇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例如羅朱就是仇恨會抹殺美好的事物,麥克白則是慾望導致沉淪,沉淪招致毀滅。當然了從其中的不同側面會衍生出無數次級的解讀,這也是莎劇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一次次的解讀賦予它新生——The original is dead,long live the original。

但是到了新的時代,尤其是多線敘事流行的當下,一個核心主題已經不夠用了。這部麥克白起碼有三個主題:戰爭使靈魂千瘡百孔(不停的閃回,對PTSD的描繪,這種痛苦和弒君殺友的負罪堆積在一起,最終把麥克白摧垮),原主題,以及權力的爭奪生生不息(麥克白對權力的渴望,掌權後就擔憂權力不能穩固,以及最後鮮紅的預示鏡頭)講真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能塞下一個主題就不錯了,這麼三個主題起碼拍四小時才夠。(順便不得不抱怨一句,現在商業片時長的潛規則毀了多少電影的展開啊,然而現在已經不是美國往事的年代了。)另外上IMDB一查,三個改寫編劇,難怪了。

拋開主題問題,我覺得有些新增內容加的還是不錯的。例如最後麥克白夫人近乎癲狂的囈語鏡頭一轉,讓觀眾看到她獨白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她早夭的兒子。這與她之前勸丈夫動手時「即便是我奶的孩子我也捨得砸碎他腦袋」的言語對比,也是映照了麥克白夫人的崩潰——她終究並不如自己以為的那樣鐵石心腸。(忍不住吐個槽,那些以為死去的青年戰士是麥克白兒子的是怎麼回事啊,還有以為麥克白夫婦生的是女兒的,外國小孩長得萌也不至於完全認不出吧,居然還有說那是麥克白夫人心中純潔善良的過去的麥克白的。。。你們真的有看片嗎?)

另一部份就是最後的鏡頭了。稚子接過利劍,也接過對權利的爭奪和莫測的命運,最終湮沒在滾滾血色之中,真應證了那句,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