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7.8 / 1,698人    Argentina:109分鐘 (Buenos Aires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 Independiente) | USA:109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吳念真
演員: 辛樹芬 王晶文 梅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夏天就要吃西瓜

2016-06-15 05:47:19

鄉愁裡的愛情 ——觀《戀戀風塵》有感


   有人說80,90後的青年們都有一顆文藝的心,有人說所有文科生們也有一顆文藝的心,作為一個90後的文科生,文藝自然成了我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種姿態,從高中開始就看遍了幾乎所有文藝電影的我,獨獨這一部戀戀風塵,留到今天才終於把它看完。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因為它太好了,好到不捨得在懵懂的年紀就這樣把它看完,再以一個青年稚嫩的心去評判一部略顯苦澀卻意味深長的作品。因著刺客聶隱娘引發的火熱評論,侯導最近著實紅了一把,但相對於現在他成熟且獨特的拍攝手法,初期的作品如《戀戀風塵》等雖略顯青澀,但也更能表達出導演與編劇在電影裡傾注的感情。
    縱觀大陸和港台電影發展史,商業片的發展步伐似乎一直在加快,但文藝片劇情片的腳步卻顯疲態,甚至有停滯不前的趨向,而地域內部相比較來說,現在的大陸電影顯然更適合大手筆的商業片,而台灣,則一直有導演致力於文藝片的道路,從第一代導演的《戀戀風塵》、《推手》,到後來的《九降風》、《藍色大門》,再到最近的《艋舺》、《聽說》,每一代台灣文藝片導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台灣風情,以及在那個美麗小島上發生的故事。台灣文藝片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其清新淡雅的拍攝風格不僅影響了眾多本土導演與編劇,同時對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電影拍攝有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話不多說,且來談談這部電影。《戀戀風塵》是侯孝賢導演早年的作品,根據編劇吳念真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電影開頭,便是一個長鏡頭引入一片濃密的森林,一輛吐著蒸汽的小火車由近及遠地慢慢駛過,樹林與火車向來是文藝片的標配,但是侯導開篇就使用這樣清新的場景,不僅不覺俗套,反而比其他電影裡生拉硬拽的鏡頭自然許多。徐徐倒退的鐵軌不斷地向遠方伸展,延展開閩南一個鬱鬱青青的山村的全貌,彷彿推開一幅清新寫意的中國水墨畫卷。接著鏡頭切至列車中男女主角:阿遠和阿雲,我們被直接帶入了故事的中心。兩個靜默的人低頭垂目對立著看各自手中的書,甚至連列車入隧道時的阻斷他們視線的那陣黑暗都沒能影響到他們,黑暗過後,他們依舊保持原來的姿態紋絲不動,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開始我就驚詫於這兩個年輕人有些超脫的木訥和淡定,不是閱盡滄桑、歷經坎坷的人做不到這一點的。現在回顧起來才感到,這個開頭已經含蓄地隱寓了他們的處世哲學:含蓄、隱忍而克制,承受命定的一切苦難。這種處世哲學決定著他們的性情、操縱著他們的命運……故事的中間部份,大部份都是在描述阿雲和阿遠的大城市生活,貧困、艱辛,給自己買一件貴些的衣服都捨不得,摩托車丟了得用兩人微薄的薪水去償還,但兩人相互扶持關心著,卻也能感受到一絲甜蜜。阿遠生病時阿雲無微不至的關心,阿云為家人買鞋時阿遠騰出時間的陪伴,即使片中兩人沒有絲毫親密的接觸,但從這些小細節,也能感受出兩個人青梅竹馬,細水長流的的愛情。
    但假如,這部電影就只是講了一個兩人在大城市辛苦奮鬥,繼而站穩腳跟結婚生子的故事,那就落入了一般奮鬥電影的俗套,幸而電影的構思並不是這樣,也許是因為故事是由吳念真先生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因此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它既講愛情,也講生活。如果兩小無猜,竹馬青梅的橋段是這世上最美最甜的橋段,那麼唯一能打敗它的應該只有現實生活了。阿遠和阿雲,也許可以一直走下去,但他們是小人物,是台灣上世紀90年代那群由鄉下去城市裡打工的外來戶里最最平凡的普通人,現實對於他們來說,遠比愛情要真實可觸,這世上不缺浪漫的故事,但是真正能打動人心的,還是現實,現實,和現實。當我們坐在螢幕前看著阿遠阿雲因為貧窮與距離漸行漸遠時,真正令我們難受的,不是這段無疾而終的愛情,而是他們面對生活的殘酷,卻無力改變現實的無助。家境困頓,導致阿遠無法繼續讀書而早早進入社會賺錢養家,兩岸關係緊張,能當兵的青壯年都要背井離鄉過上與戀人家人相隔萬裡的軍旅生活。想到被砸斷手指還嬉笑著說不用服兵役的恆春仔,和與阿遠講述自己當兵時生死徘徊的老闆,處在社會激盪變革中的小人物,聚散離別豈是自己能夠掌控的,現實的殘酷,和社會大環境的變遷,才是牽引著人們向無法預料的未來踽踽獨行的力量。阿雲與阿遠的分開並不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即便放在今天,因為生活所迫與異地分居而分離的情侶也並不在少數。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能反映現在,還能預知未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除了原有的文藝氣息以外,還有意無意地涉及
了一些當時敏感的政治問題。片中阿遠在金門服役期間台灣士兵們救起了一艘中國漁船上的一家四口,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在漁船修好將要開走時還依依不捨,兩岸人民聽著一樣的歌曲,用著一樣的打火機,儼然一家人,回想影片拍攝的年代,不得不說導演在這部電影裡所傳達出的兩岸同胞希翼和平,嚮往和平的手足之情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
    真實而動人的故事,加上電影獨特的拍攝技法與配樂,使得這部電影整體呈現出一種寧靜深邃的感覺。侯導向來喜歡簡單質樸的配樂,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全片未插入任何有歌詞的歌曲,只以簡單的吉他掃弦配樂,反而使得電影淡雅而不失韻味。明暗光線的變換與長鏡頭交相呼應,如同一支悠長的歌,也似一首雅緻的詩,再加上台灣島濃厚的綠蔭與多嬌的花鳥,將島上潑墨山水畫般的風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為電影加分不少。
    初看完電影時,並沒有完全理解導演為什麼以戀戀風塵這一名字命名,但回想至今,覺得戀戀與風塵,恰好反映了電影的兩個主題,一對戀人,兩顆純淨的心,卻敵不過生活,在現實的風塵之中漸行漸遠。這部電影,講初戀,也講生活,更摻入了歷史與政治的大背景,實在是讓人回味無窮。侯孝賢的早期電影,並非簡單意義上的青春片,它裡面牽涉的是一種對土地的情感,對鄉土的懷念。導演和編劇用這樣一種十分東方的手法,拍了一部敏感而細膩的電影,通過主人公平凡卻又觸動人心的初戀故事,串聯了一幅鄉土氣息濃厚的文藝佳作。被後來的文藝片奉為經典而爭相致敬,這電影,實至名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