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汾陽小子賈樟柯--Jia Zhangke, A Guy from Fenyang

汾阳小子贾樟柯/JiaZhangke,unGarsdeFenyang/JiaZhang-kebyWalterSalles

7 / 258人    105分鐘

導演: 華特薩勒斯
編劇: 華特薩勒斯 Jean-Michel Frodon
演員: 賈樟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櫻桃布大人

2016-06-14 09:03:17

三十歲再看賈樟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在還算小,大概十九、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賈樟柯的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汾陽。因為我媽媽的故鄉也是汾陽,似乎我小學每年的主題都是「回汾陽」,所以聽到電影中時常出現的方言倍感親切,對其中的很多場景雖沒有親身見過,卻也好像感同身受。

但這也導致了我對賈樟柯的誤解。看完《站台》、《小武》還有《三峽好人》以後,我突然開始懷疑,賈是否只是在販賣中國的破敗來換取獎盃?我開始慢慢疏遠賈樟柯的作品。

如果說這是一部安利賈樟柯和他作品的影片的話,我又被成功安利了。


在此之前,我對賈樟柯的認識僅僅限於出身汾陽,少年時期常常在影廳度過,好似如此萌發了他當個電影導演拍電影的想法(他好像沒在公共場合說過,我自己猜測的)。

這個影片從汾陽開始講述。賈樟柯個子不高,說話溫文爾雅的,跟老家人說話還操著一口汾陽方言,很親切,就好像我那不苟言笑的二舅。他們去賈小時候的家參觀,拜訪以前的老街坊。老奶奶還叫他賴生兒,就好像有一說名字叫狗蛋好養一樣,這是當地對很多男孩的稱呼,包括後面出現的三明,他二哥一定叫二寶。大家就用這種樸實的名字稱呼每一家的兒女,也當自己的孩子看。他後面也說,小時候吃百家飯長大,家家都沒有什麼院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似一家親。老奶奶拉著他囑咐,43啦得趕緊要孩子,跟小時候說不許逃學一樣慈祥,好像什麼都沒有變。但好像又有什麼慢慢變了,比如門前被砍的蘋果樹,和一家家豎起的街門。

還跟拍到他家裡,拍攝他的母親和姐姐,他也回憶自己的父親。他回憶他那因地主出身無法上大學的父親,回憶起帶他爬上城牆卻獨自哭泣的父親,回憶一直在為他擔心,一輩子沒什麼快樂的父親。說著說著他突然哽咽,也許是懊悔沒有過早地理解父親的心思,就像他所說父子之間的關係,默默地關心著,而大多數時候又是疏遠的。直到失去對方,才開始慢慢懷念。

說回電影,這部影片以賈口述為主,中間還穿插著大量的電影片段,梳理了他整個的作品線,他也更清楚地講述了每部作品背後的「故事」。

在此之前,我看《站台》就是站台,不知道是那群渴望進城的小鎮青年;看《三峽好人》就知是尋妻記,卻讀不出那充滿原始美的城市特寫。這些作品的背後,還記錄了他兒童時期經歷的大事件,小鎮青年的圍城與困惑,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同質化,科技時代的暴力表達等等。而這些,都在他娓娓道來之後,用影像給了印證。

這也回答了我自己的疑問,他並不只是在販賣破敗,他也在記錄。他走在汾陽破敗的老城區時,說起了現代化導致這些建築都要慢慢被拆了,這樣他童年的回憶也就都沒有了。但沒辦法,我們阻止不了,所以只能拍電影來記錄。他看到經濟全球化了,那這個世界是不是就跟那個《世界》不一樣?他用電影來記錄。如他在央美的交流會上所說,他的電影拍每一個「非權貴者」的故事,他自己也是。他在記錄自己,講述自己,也在講述這個時代的別的普通人。

在回京的高鐵上,他說起故鄉:我們更懂故鄉,恰恰是因為我們在離他遠去。

我們更懂過去,也恰恰是因為我們在遠離過去。

至於未來怎麼樣?可能只有更遠的未來才能懂。

所以電影要一直拍下去,而觀眾,也要一直看下去。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