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怒汉/十二怒汉

9 / 866,236人    96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演員: Martin Balsam 約翰弗德勒 Lee J. Cobb E.G. Marshall 傑克克盧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故鄉原風景

2016-06-14 02:25:24

中美兩版"十二怒漢"的對比和個人的觀影感想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對於不同版本的《十二怒漢》的對比以及自己的個人感受是通識課堂的平時作業,寫在豆瓣里算是完成了作業,也算是寫了一篇影評。由於我沒有看過俄羅斯版本的,所以只寫中美兩個版本的,這也是兩個最重要的版本,具有開創意義的原版和努力本土化的中國版。首先,從電影想要展現的社會維度和想要表達的思想來看,兩部電影都成功了,帶給我們一樣的震撼。無論是《十二怒漢》還是《十二公民》都成功的表達出了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以及每個公民應該有的對於司法的態度和司法應該做到的對於每個公民和每個審判負責的職能。這個職能的實現就是靠著每一個公民都成為一個"怒漢",懷著對司法的敬畏,對於公民的正當權利的維護而永遠保持著內心的合理懷疑,孜孜不倦的的逼近真相。尤其是在司法系統工作的人員和那些一票可以定人生死的陪審員,更不應該有任何馬虎。這其中的核心精神可稱為司法精神與公民精神。那麼作為幾乎都是一場戲到底的電影,是什麼傳達出來了這些精神呢?答案是劇本,優秀的劇本!《十二怒漢》作為先驅者,劇本幾乎完美的表現出了這個主題,一個看起來似乎鐵板釘釘的案子,一樁駭人聽聞的弒父案,各個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背景,懷揣著不同感受的陪審員坐在一起,討論著是否把少年送上行刑的電椅。似乎很明白的案子中出現了一個"另類",他認為少年有可能是無罪的,至少應該不能那麼武斷的下定論,應該多一點討論和謹慎。於是他一個人展開了和其餘十一個人的對抗,隨著辯論的慢慢進行,更多案情的細節被發現,原先的結論在爭吵甚至劍拔弩張中被漸漸推翻。最終陪審團得出了統一的"少年無罪"的結論。《十二公民》作為《十二怒漢》的翻拍,劇情復刻過來,該有的點都有,該表現的地方都有表現。在這個"一人對抗十一人"的戲劇衝突中,劇本通過兩個不同的維度來表現兩個核心精神。首先是通過兩相對比的甚至衝突的不同的對於此次審判的態度來表現司法精神,可以看到在整個審判過程中,以主角8號,以及4、6、9號為代表的陪審員對待此事的態度是以對待一個司法審判應該有的負責,審慎的態度對待的,與之對比的是以第一配角3號,以及7、10號為代表的陪審團對於審判的敷衍,想當然和不負責的態度。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身負的責任和可能造成的後果,篤信於證人的證詞和檢察官的發言,甚至他們的對於"無罪"和"有罪"的判斷被自身的生活經歷,情感和偏見左右。這顯然是與電影宣揚的公民精神背道而馳的,在這衝突的兩組之外,還有以12號為代表的這一類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派,他們對於審判結果與否不關心,對於所謂的公民精神不關心。他們可能沒有自己相當的主見,意見隨著主流走,容易被說服,這其實代表了社會中的相當一部份人的此類心態,這種心態一方面應該被譴責,另一方面也是社會進步,公民精神的宣傳容易爭取的對象。通過鮮明的態度對比,以及取自於生活的真實可信的人物代表,公民精神在螢幕上被放大,而觀眾通過自身的理性思考與感情帶入能夠很容易的理解到電影表達的公民精神。第二個是表現司法精神的"合理的懷疑"的維度。電影中展現的案倒在最初看來是"證據確鑿"的,有樓下老人,對面鄰居的證詞,還有屍體上的兇器,還有被告人漏洞百出的不在場證明證詞,最初這讓十一個人都確定少年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甚至連"另類"的8號都不確定少年是否無罪,然而此時,一個陪審員應該有的"合理的懷疑"的司法精神就通過8號表達了出來。儘管連他自己都不確定少年是否有罪,但是他內心懷有著"合理的懷疑",在能夠定一個人生死司法過程中,任何的懷疑都是必要的。正是這種懷疑,讓8號一步步的通過各種細節推翻了看似天衣無縫的的證據,也一步步的說服了其餘的十一名陪審員。這個說服過程也是對於觀眾的說服,普通觀眾,甚至具備前述的完備的公民精神的觀眾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會被看似"天衣無縫"的證據所迷惑,從而忘掉了"合理的懷疑"的重要性。所以,一定程度上說,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普通觀眾和其餘十一名陪審員一樣,接受了一次"司法精神"的洗禮。
  除了兩部電影都表現出來的公民精神與司法精神之外,《十二公民》相對於《十二怒漢》更多得摻雜了社會議題。這從《十二公民》的片名就能略窺一二,《十二怒漢》的十二名陪審員由於來自於不同的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與價值取向,因而,不同階層價值觀的碰撞所反射出來的社會百態也成了電影刻畫的現實意義之一。舊的家庭秩序的崩潰,對於貧民的偏見與歧視,孤寡老人的淒涼心境等等社會議題伴隨著討論不斷碰撞,火花四濺,引領著觀眾的思考。而在《十二公民》中,導演與編劇想要展現的社會議題更加多元,更加豐富,我認為這是跟原版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亮點,幾乎每一個陪審員都承擔著相應社會階層的發言人的角色,並且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從文革帶來的傷痛,地域歧視,冤假錯案,仇富狂熱,錢色交易到底層勞工與服務人員的被邊緣化,地攤商販與行政力量的衝突等等,幾乎每個都是當下中國社會的熱門話題。這些敏感甚至繁多的社會爭議黑暗面本身出現在中國螢幕上就是一種值得鼓勵的勇氣,毋庸置疑這種勇氣是可貴的,能夠帶給這部現實主義電影更多的現實批判色彩,也能夠給中國觀眾和當下的電影市場更多的嚴肅思考。導演和編劇在沒有模糊焦點的情況下最大化的表現出來這些衝突,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點。這也是《十二公民》一大魅力所在,《十二公民》背後是我們熟悉的社會。
  當然,《十二公民》還是有很多瑕疵與劇情漏洞,演員的演技雖然精彩,但也有用力過度和臉譜化的缺點,但是瑕不掩瑜,《十二公民》同《十二怒漢》一樣,是一部優秀的司法電影,優秀的社會電影,它帶給我經久不息的感動和啟迪: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具有公民精神和司法精神的人?我應該怎樣做一個公民,我應該怎樣為社會的更加美好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這是值得我永生思考的人生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