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記憶乍響 Louder Than Bombs

猛于炮火/响亮的秘密(港)/比炸弹更响

6.6 / 10,032人    109分鐘

導演: 尤沃金提爾
編劇: 尤沃金提爾 艾斯基佛格
演員: 蓋布瑞拜恩 伊莎貝雨蓓 傑西艾森柏格 Devin Drui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ozenmoon

2016-06-12 20:04:02

這懸而未決的生活,猛於炮火


(文/楊時暘)
    作為戰地攝影師,最終犧牲於戰地,也算是死得其所。對於家人來說,這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悲痛,但逝者通常會被世人看做英雄。這種情緒對峙本身就有一種殘忍與荒誕,更何況在這部《猛於炮火》的故事中,那個死於戰爭的女記者還隱藏著更多的秘密。
    女主人去世之後,丈夫和兩個兒子繼續平靜的生活,大兒子博士畢業已經成為大學教授,小兒子正處於青春期,與父親疏遠,沉溺於遊戲和音樂,每天不言不語,經常有一些怪異的舉動。而更麻煩的是,母親的「事蹟」很快就會「敗露」。她的同事準備撰寫一篇回憶文章,配合即將到來的紀念展覽,但是,他想告訴人們真相,自己的那位同事死於自殺,而非戰爭。當光環隕落,這個家庭中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支柱和精神聯繫,是否都會崩塌?
   《猛於炮火》用了一種巧妙的置換主線和支線的呈現方法,它把母親在戰地去世這條主線變成了一種引而不發的埋伏,而惶惶之中的家庭,原本是背景,卻變成了被正面直擊的主角。希區柯克在解釋什麼叫懸念的時候這樣說道,讓人們看到桌子下面有一顆炸彈,而兩個並不知情的人坐下來談話,這就是一種懸念。是的,所謂懸念,無非是「未決」,一切未決的東西就充滿多種可能性,也會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女記者的死因就成為了那顆「炸彈」。它讓這個家庭平靜的生活,徹底變得「懸而未決」。
    從影片簡介來看,很多人會本能地覺得它又是一部反映戰地題材的作品,充滿槍聲和信念,再兌入一絲對於戰爭的反思與批判,但實際上,這是一部平靜的家庭戲。它的主要場景都是那所整潔的房子、學校、社區和街道。人們平靜地對話,吃飯,帶著錯綜複雜的細微表情,根本見不到哪怕一絲戰爭的痕跡。但當你看到男主人在面對妻子死亡真相要被披露後的狀態,看到兩個兒子各自沉溺於自己的世界和困境,就會明白「猛於炮火」這四個字兇猛的力量。生活的瑣碎和真相,那些看似平靜又柔軟的時間與細節,其實遠比戰場上的炮火來得猛烈。炮火都是直接的,你可以躲避,也可以反擊,一切都可以預先準備,但生活中那些悄無聲息的傷害,通常潤物無聲的慢慢穿透你,它以一種磨損的方式,而非正面衝突的方式,讓你猝不及防。你茫然四顧,根本找不到敵人和對手,最終發現,自己對抗的不過是生活本身,最大的敵人不過是自己。這生活中的「炮火」,你永遠無從躲避。
    《猛於炮火》中的三個人物迷失在三種不同的情緒中,父親不知道該如何與兒子相處,嘗試用各種方式走入孩子的內心,但總被抵擋在外,他費勁心思註冊了小兒子經常玩的遊戲,扮演成一個角色,想在虛擬世界裡和兒子溝通,但見面的瞬間,被兒子的角色一刀砍殺,他又轉而在現實中跟蹤兒子,想看看這個男孩兒到底每天在想什麼做什麼,卻早被兒子識破,他有了新戀情,女人是兒子的班主任,他想隱瞞,但欲蓋彌彰;大兒子剛剛成為爸爸,回到故鄉整理母親的遺物,卻遇到前女友,舊情復燃,某種程度上說,這不算追憶,也不是放縱,更像逃避,逃避突如其來的身份變化,逃避面對責任和重壓下的不知所措;而小兒子每天沉迷於幻想、回憶和虛擬空間,他在抵抗某種他自己也說不清的東西,對母親的思念或者這無法探清的成人世界。而與此同時,他們發現了母親的婚外情,母親的抑鬱症,曾經看似和睦的家庭生活下,早就遍佈的裂痕。她一次次重返戰場,在很多人看來,算是勇敢,但某種程度上,誰又能說,那不是一種逃避?逃避生活的桎梏,逃避親密關係的壓抑,逃避無從穿透的日常瑣細的封閉。戰場上黑白分明,勢不兩立,遠比生活本身要簡單得多。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約阿希姆·提爾,曾憑藉《奧斯陸,8月31日》被人熟識,這一次,他又與老搭檔埃斯基爾·沃格特合作創作了劇本,而後者也因為執導風格清奇的《盲視》而備受矚目。他們特別善於從生活隱藏的細節中,提煉某種「平靜的恐懼」。這一次也同樣如此。這懸而未決的生活,真的猛於炮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