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64:史上最凶惡綁架撕票事件後篇--Six Four: Part 2

昭和64年后篇/64:史上最凶恶绑架撕票事件(台)

6.3 / 323人    Japan:119分鐘

導演: 瀨瀨敬久
原著: 橫山秀夫
編劇: 瀨瀨敬久
演員: 佐藤浩市 綾野剛 榮倉奈奈 瑛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破霧清風

2016-06-12 02:36:59

普通人的故事:控訴還是反思?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自己並沒有看過電視劇而是直接看了電影,談一點自己的感悟。
前篇將故事展開,從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內部的腐敗與爭鬥,似乎給人一種推向高潮的感覺,但我個人覺得上篇最重要的並在此。在我看來,高潮部份是強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這一天裡,天皇去世受到眾人關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額不幸卻無人關心,而警察還在拼命掩蓋自己的失誤。簡而言之,上篇給人一種故事被「寫大」 的感覺。而下篇就有一種被「寫小」的感覺。
可能會有人覺得後篇是在拖拉劇情,偏離重點,甚至是強心催淚。電影院裡,一些本是為了表現人物內心糾葛的對白,竟然有很動人聽了之後發出了笑聲。當然,每個人對電影都有自己的評價,而且我覺得對後篇的理解可能爭議會比較大,在這裡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分享。
對我這樣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的人來講,按照一般的邏輯,沿著上篇的故事發展,我一開始想著故事的結局可能無外乎是真相大白,進而牽扯到警察的腐敗,當事人贖罪懺悔等等,但事實上是我想錯了。這個故事在下篇的發展與上篇的鋪墊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圍繞著當年的受害者、參與調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設局抓住當年的真兇,本來以為會成為講述中的上層鬥爭的「大」的內容成為了次要內容(可以認為是完全讓位)。電影這樣講述故事我覺得應該是與上篇的核心主題一脈相承,前後呼應的,即我在上文所寫的,這部電影中的最大的對比是「昭和64年中的這一天裡,天皇去世受到眾人關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卻無人關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們的重視。下部沒有講述太多的警察內部的爭鬥,重點展現的是受害者,男主為代表的希望能後真相大白的部份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歸到上篇所講述的主題,即關注的重點應該是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為抓住真兇的不斷努力。套用一句話,那就是 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尊重。為什麼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卻被遺忘。更諷刺的是,14年後這個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東京本部為了加大對群馬縣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頭。上層與下層的對比更為明顯,從這方面看,似乎是一種控訴。
回到劇情中來,為什麼我覺得這樣理解下篇的「轉向」是更合理的?電影中的一些支線劇情可以作為旁證:
1、男主一開始覺得科員對去世老人的調查不重要,後來發生轉變
2、與記者俱樂部的交涉中,告訴記者老人的故事
這兩件事,在我看來是展現了兩個重要的點:
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動機其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開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責任,後來,與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與女人的關係,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穩定的生活卻毅然決然地參與到揭發之中等等,許多事情讓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的立場,以一位父親的立場,來理解為什麼要揭開真相,抓住真兇。男主妻子說他認為他善於以別人的立場思考,女兒討厭只把自己視為警察的父親等等,也讓我更進一步理解男主對身邊事情的態度的改變。也許最後男主說他對群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體長期對大人物大事件的關心,而忽視普通人的遭遇。昭和64年關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關注肇事者的高層背景,兩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卻無關緊要。商業導向的媒體的報導傾向也或多或少表現了社會大眾關注菁英而忽視普通民眾、身邊小事的狀態。
總而言之,電影中對受害者、警察、媒體以及背後的社會大眾形象的塑造視為整部片子的核心緊密聯繫的。上面我說到,這種上層與下層的對比似乎是對社會不公的一種控訴,但更對的其實是一種反思。社會是不斷進步的,官本位的,上層菁英本位社會必然為多元社會所取代,但最難轉變的並非是這種看得見的社會特徵,而是看不見的,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腦海中的定式思維,即我們不善於關注關心那些看似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聯想一下,我們很多人關注社會熱點,關注歷史事件,以學術研究為例,即使是抱有一種揭發不公與黑暗的心態去研究,絕大多數關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過,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個個「沒有情節的悲劇」。即使研究者不帶價值判斷,但對很多人來說,看過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種傷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會幻想出現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個時代。當然問題很複雜,也應該是沒有答案的。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對自己,對普通人的關注的缺乏。
舉個例子,就事論事,媒體關注官員的腐敗等等,但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就會淡漠,因為這類新聞太多的,希望傳播的某些信號其實力度是很有限的。為什麼會這樣?用大白話講,那叫「事情沒落到我頭上,愛誰誰。」換句話說,叫缺乏危機感。那麼怎麼樣才能達到「依靠群眾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呢?類似這部影片所反應的這樣也許可以,即關注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誰誰草菅人命,搜刮錢財,媒體,有關部門可以更多地去關注無辜群眾是如何被迫捲入其中,平靜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這一方面也是對每一個人,對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每個人能更多地去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話:「提升參與感」。
說了這麼多廢話,就跟以前做語文閱讀一樣的,大多是我的臆測。但畢竟是蠻喜歡的,在此跟大家分享。這次能有幸看到這部電影,我很高興~可惜諾大個電影院也沒有機會發生些「偶遇」什麼的,只能是匆匆趕回,跟神經病樣的在電腦前碼字玩~~\(≧▽≦)/~~
如果說的不好,請不要太直接噴我,畢竟我很脆弱(本人電影白痴,演技、鏡頭處理什麼的無知)~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