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8,501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余小島

2016-06-08 05:46:49

四百擊:沒有出口的徬徨少年時光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說起電影《四百擊》的話,熟悉的影迷可以為它加上無數的稱號,類似於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電影大師特呂弗的半自傳式電影,或者從其長鏡頭的運用以及場景的調度上來誇耀這部電影。

當然,以上這些都對。但是往往正是這樣高高在上的稱號讓人望而生畏,從而使許多影迷錯過或者說從來沒有勇氣去看這部電影,更是讓無數影迷沒有勇氣去談論這部電影。這才是真正讓人覺得可惜的地方,只是因為虛名,反而錯過了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

電影的名字為《四百擊》,似乎有些不知所云。但其實,這源自法國諺語,其意思就是把不聽話的孩子打上400下,以便他能變成好孩子。這與中國的「黃荊棍下出好人」基本上一模一樣。這部電影的片名有時也被譯為《胡作非為》,如果說「四百擊」就是挨揍本身,那麼,「胡作非為」就是挨揍的原因了

意會起來就是指少年荒唐不羈,任性而為的階段。可以說,電影中的小男孩恣意冒險,調皮搗蛋的少年時代,就可以作為這如同電影名字的最佳寫照。

電影的故事說起來也並不復雜,以主人公小男孩安托萬的成長為主要劇情,作為導演特呂弗一系列以這個角色為劇情中心的電影的開端。在這部電影之後,包括《愛情長跑》,共有四部電影以此為主要角色,作為導演特呂弗的自傳性電影。

四部電影之中,前兩部偏重折射導演特呂弗的生平故事,而後兩部則主要集中講述電影主人公的自我發展故事。稍微對導演特呂弗有一點了解的影迷都能看出來,電影中的小男孩與他自己的童年時光是非常相似的,都崇拜巴爾扎克,都狂熱地喜歡電影,都與父母關係不好,甚至都進過感化院警察局。

電影的故事是從安托萬在課堂上的一場考試開始說起,班上同學互相傳遞裸女照片,但卻在他的桌上被老師發現。雖然班上淨是調皮搗蛋的學生,但唯獨他運氣不好被老師當成最頑劣的那個。雖然有好朋友雷內陪他玩在一起,但校園生活似乎總是不如意,讓他討厭起學校生活。

至於他的家庭生活也並不是那麼開心。與繼父和母親同住的他,因為房子比較小,他只能蝸居在廚房間的長椅上。母親對他非常嚴厲,經常對他頤指氣使;繼父與他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朋友,但也稱不上真正的疼愛。

在學校既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在家裡也沒能獲得該有的溫暖,所以百無聊賴的他也只能和同學翹課到處遊蕩,到電影院看日場電影。他無法按照父母或老師的想法做事,畢竟這些大人也沒那麼重視他,

為了隱瞞這一切,安托萬開始不斷撒謊。回家,告訴父母上學一切都好;去學校又告訴老師,家裡母親去世了,才沒能來上課。他通過謊言來隱瞞自己對生活的不滿,但與此同時他也發現了大人們的醜陋和無法理解之處。

比如他在跟同學逃學遊蕩的時候,在街頭髮現母親正在跟一個男人親吻。他的朋友跟他說,那你完了,你被你母親看見了;但是安托萬卻回應說,沒事,她不會說的,她那個男人不是我爸爸。

由此可見,在這個家庭里,撒謊的並不僅僅只是安托萬,還有其父母也同樣有所隱瞞。對於安托萬來說,如此一個充滿謊言沒有愛意的家庭,讓他無法接受,所以他只能逃避生活。但是當他謊稱母親去世而逃學的謊言被揭穿之後,父親那個當著所有同學的面的耳光,讓他更覺得羞愧難當。

電影中的大人好像從來不曾想過:為什麼孩子會發生這樣的事,而只是一味地責備。其實電影中的安托萬是個聰明孩子,他充滿創造力和活力,但周圍的大人們個個無法給予他在成長過程中的關懷。

他的老師覺得他一無是處天性頑劣,總是嘲笑他,甚至冤枉他的作文是抄襲的;他的母親自始至終就不想接受這個孩子的誕生,似乎一直都把他當作影響自己生活的拖油瓶。整部電影中母親對他唯一的一次愛意的表達卻是為了讓他隱瞞她外遇的秘密。至於父親,脾氣暴躁,工作失敗,對孩子沒有耐心。

大人的世界對他來說就不再是令他值得信任和可以陪伴的了。所以他一直處於不快樂的狀態,以致於要離家出走,獨自一個人開始自己的生活。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夜便被帶回去了。而這一夜卻是安托萬決定離開家庭的第一步。

果然,不久之後安托萬再次逃課開始躲在同學的家中。兩個小男孩抽菸、喝酒、下棋,也算度過了一段叛逆而快樂的日子。但也自此走上歪路,開始了偷盜生涯。但是,可以說安托萬到最後也沒有完全泯滅其善良的內心。

最後因為銷贓失敗,安托萬選擇的是把偷來的打字機再次換回去。但也正是這個選擇讓他最後被抓捕,送去了教化院。可惜教化院也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一個教化孩子啟迪心靈的地方,只是另一個壓抑可怕的環境而已。

所以,最後安托萬選擇了逃跑。他不斷的往外跑,身後是響起的警笛聲,而他最終跑向的方向正是大海的方向。電影最後的這一組奔跑的鏡頭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結尾之一。

安托萬跑在馬路上,在這一段長達1分20秒的奔跑跟拍中,沒有音樂,全景呈現,純自然的環境讓我們對種來之不易的短暫自由,更加感同身受的興奮。

接下來音樂響起,鏡頭在緩慢搖過塞納河之後,再一次對準了安托萬縱深漸漸跑遠的背影。安托萬從上跑下來,一路跑到海邊的沙灘上,在浪花里隨意的玩耍,攝影機從搖拍到跟拍,景別從大全景到全景。

此時這個長鏡頭依舊沒有結束,最後安托萬轉過身,向攝影機直面走來,鏡頭急推,全片定格在安托萬的面部特寫上,安托萬最後迷惘而脆弱的眼神,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成為讓人津津樂道的、舉世聞名的表情。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在鏡頭的運用上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若是要仔細分析每一個鏡頭的話,從電影最開始那個跟拍巴黎街道的鏡頭到最後這個奔跑的鏡頭,似乎嗎,每一個鏡頭自有其深意。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真實而真誠,切切實實拍出少年時期的叛逆心理、對自由的嚮往以及最後的對未來的迷茫。正如最開始所說的,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晦澀難懂、無聊無趣的電影,反而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