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7.8 / 1,698人    Argentina:109分鐘 (Buenos Aires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 Independiente) | USA:109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吳念真
演員: 辛樹芬 王晶文 梅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12140433一多

2016-06-01 06:31:08

無情歲月,有情愛戀——《戀戀風塵》影評(電影課作業)


吳念真:我一輩子沒有拉過她的手。



Dustinwind,戀戀風塵,風中的塵埃。也許導演侯孝賢是想告訴我們:每一段我們自以為刻骨銘心的記憶,最終都會被歲月證明為風中的一粒微小的塵埃。這是一個何其殘忍的事實。

該片由侯孝賢執導,於1987年上映。《戀戀風塵》是吳念真根據親身經歷編寫的劇本。其實男主謝文遠也就是另一個他自己。電影講述了青梅竹馬的阿遠和阿雲,因阿遠入伍而漸行漸遠,最終阿雲和他人結婚的故事。這個故事沒逃出每個人初戀的結局,可是在這部影片中各種質樸,真實的台灣鄉土元素運用的恰到好處,讓人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台灣,那個年代另一種純純的愛戀。


影片的一開始就用了一連串的空鏡頭,好幾分鐘的時間,都是黑色和綠色的交織,融合。一列火車在茂綠的樹林中奔馳著,隧道和外面的世界忽明忽暗,把人的心也變得時而充即時而空虛。

男女主人公出現,阿遠和阿雲這對青梅竹馬的小夥伴,一起長大,一起上學。阿遠責問阿云為什麼沒有完成作業,阿雲委屈的說自己不會。阿遠看起來凶凶的,可是心裡是愛著的,阿雲看起來弱弱的,可是心裡特別依賴阿遠。也許從一開始影片就暗示出了這部影片最後讓人傷感的結局。因為很多時候性格對於戀人是否最後能到一起起了很大的作用,雖然說,為了彼此改變會讓一部份戀人最後成為愛人。可是當兩個不願改變的人碰到了一起,等待他們的大概也就是,分道揚鑣,僅此而已。

阿遠是家中長子,父親殘疾,爺爺年邁,弟弟不懂事,妹妹還小。作為家中的老大自然成了頂樑柱,一片天。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許,阿遠放棄學業來台北做事,初嘗人生的辛苦,卻仍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著。一年後,阿雲也來到台北,了解到現實的台北同阿遠信里所描述的,是兩個世界。可是困頓的環境並沒減少他們的快樂,因為他們擁有彼此。可是雖然愛情的憧憬是美好的,可是二人也爭吵過,有過誤會,有過埋怨,有過難以說出口的吃醋。隨著影片故事的進行,雖然我看到二人之間的互相陪伴,阿遠對阿雲的關心,阿雲對阿遠的掛念,可是我知道,快了,二人最後一定會分手無疑。不能說阿遠是大男子主義,大概是那個年代,愛戀,是一種害羞說出口的東西吧,凶你其實是愛你;柔弱所以需要你保護,可是,你不說,心口不一,沒有承諾的感情,又能走多遠呢。

阿遠服兵役時,因為有每日抵達的書信,孤身在台北的阿雲起初並沒感到有多孤獨。然而日子久了,遙遠戀人的紙上訴情總比不過現實生活中鮮活男孩的低聲耳語,加上對未來懷有的恐慌,阿雲在阿遠退伍前選擇了嫁作他人婦,跟著陪伴她,給她溫柔的講述外面的世界的郵差在一起了。



阿遠寫給阿雲的信,變成了【查無此人】。身在異地軍營中的阿遠無力卻又焦急,觸不到的戀人,得不到的回應。阿雲心裡應該是害怕和愧疚的吧。彼此陪伴了十多年的時光,本來說好要一起到老得,可是轉身,卻牽了另一個人的手。可惜,新郎不是他。也許正如阿公所說,緣份,是一切情斷情牽的根源吧。面對已經是定局的現實,阿遠無力,蜷縮在床上,大聲的哭嚎著。彼此有關聯的十多年歲月,就這樣,在接下來的人生歲月裡在沒有一點點交集。


沒有經歷過的人大概難以感同身受,原本以為是你要陪我到白頭,在那段最純最青澀沒有任何雜念的愛情里,我遇到的是你,奈何時間不對,對的人在這個錯的時間,結局也只能是分手,讓人唏噓。初戀,是一個人一輩子最難以忘懷的事情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男人/女人,他/她教會了你愛,讓你成長。可是成長後的你,卻用上一段學到的經驗,更好的愛下一個人。第一任會不甘,第二任又會不舒服。可是愛情不就是這樣子的麼。吳念真後來接受訪問時,說,他後來看到阿雲的原型,那個曾經他在現實生活中愛過的女孩,心想,幸好當初沒和她在一起。錯過不一定意味著不完美的結局。

他自己在紀實中寫道:現在再回頭看那一段,真的是青春的滄桑啊。我想每個人如果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在心裏面記著也不壞,不然白走了這一遭。我一輩子沒有拉過她的手。也許青春的愛情總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遺憾,可能正是因為有遺憾所以才可以稱得上是青春吧。遠離職場的勾心鬥角,遠離生活的柴米油鹽,有的只是一顆單純的想在一起的心還有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整個影片中阿雲和阿遠都沒有過親密的舉動。一次牽手,一次擁抱,一個吻都沒有。這跟現在打著青春片旗號的青春電影裡的狗血墮胎、三角戀情節等等相比,才是真實的還原了我們每個人記憶中的初戀吧。初戀對於每個人來說,大概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有他獨自的美好。想愛卻沒有足夠的勇氣,有希望卻又沒有足夠的實力。也許悲劇更能讓人記憶深刻,也許是遺憾才更有回憶的韻味。

使這部影片更精彩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同時還有鏡頭的獨特表現手法,開場那用一個70秒的長鏡頭:一列火車在漆黑的隧道和翠綠的樹林中行駛,光線忽明忽暗,火車在鐵軌上發出的聲響越來越大。男主人公阿遠,以及他青梅竹馬的女朋友阿雲正在火車上,從鄉村走向台北。這是侯孝賢使用的一個非常具有象徵意味的鏡頭,交錯的光影以及漸增的聲響,描寫出主人公告別鄉村世界,走向大城市那忐忑不安地心理。然後我們再看到現在已經沒落的礦村,火車走出茂密的叢林,走進台北。後來,阿遠遠赴金門當兵,然後,發生兵變,女主角在寂寞和煎熬中等待阿遠歸來,只有一個郵差每日裡給兩人寄信,最後,阿雲不堪寂寞,嫁給郵差。

電影的結束又用了一個空鏡頭,男主角阿遠退伍返鄉,孤伶伶地巡視著這逐漸陌生起來的鄉土裡的一切。他走到田裡去探望正在照料蕃薯的阿公,一邊聽阿公嘮叨這些年裡發生的一切,一邊看雲影在山頭掠過,鄉土在太陽下雲霧蒸騰,微風吹起他的衣襟……

我們可以把《戀戀風塵》當作一部普通的文藝愛情片來看,因為侯孝賢並未增加太多個人的印記。他只是從一個平淡的視角出發,用平靜的目光注視著畫面之間的分分合合、人來人往。我們可以看到清純得如同一汪泉水的女主角,眉目如畫,猶如從古典小說里走出來一般。女主角也是我特別喜歡的女演員,可惜她早早就結婚生子退出了演藝圈了。

片中侯孝賢的個人痕跡並不濃重,反而是朱天文與吳念真二人的文學劇本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旋律。與七十年代以來盛行的台灣鄉土文學特點相仿,劇本的文學表達走的基本相近的路線,故事中透著濃厚的台灣鄉土氣息,很質樸,也很真實,讓時代與人性的變遷衍化在山野田間的雲淡風清之中,更加彰顯了作者自身的感懷與憂鬱。我們可以從影片中,小鎮的山、水、樹、海等空鏡更是散發出傳統山水畫般的縹緲詩情;將人物、鄉土、以及情感組成從容、和諧的景緻,充份顯示出中國傳統鄉村社會那般人世與天地推移的眷戀與風情。導演候孝賢更多是以自身平淡而寫實的美學風格來揮灑他的電影個性,在悠然而寫意的天地下,他更像是一個親近的旁觀者,以平靜的眼光注視著畫面之間流溢的潮來潮往、人來人去、分分合合、悲悲慼戚„„影片安靜地開始,並於安靜之間結束,細節之中不見半點煽情成份,縱橫之處也不見半點號啕之處。但它給人的感受卻是動人的,令人於不經意間淚流滿面。那種感覺就像你於不經意間輕易地拾獲多年未曾開啟的記憶,無限感懷之後,再於悵然若失之間遺忘。

看《戀戀風塵》的時候一直在想,侯孝賢的電影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種鄉土情懷的代表。他的電影總是被印上青春傷痛的標籤,而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卻遠非簡單意義上的青春片。我不敢說我對這個特別的台灣導演有多少了解,但我始終覺得在他的電影裡,勝過青春更多的,是一種對土地的厚重情感。這種情感在青春的遮掩下往往被人忽略,解讀起來也只是風輕雲淡而已。沒有離過鄉的人大抵是不懂的吧。

寫到最後更難過就是發現喜歡的女主退隱了。而喜歡的男主去世了。


希望戀戀風塵能被更多人喜歡。也值得被更好的人解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