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動物方城市 Zootopia

瘋狂動物城/疯狂动物城/优兽大都会(港)/动物方城市(台)

8 / 549,193人    108分鐘

導演: 拜隆‧霍華德 瑞奇摩爾
編劇: 賈里德布許 拜隆‧霍華德
演員: 伊卓瑞斯艾巴 珍妮佛古德溫 艾倫圖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絡繹

2016-05-31 07:24:18

從ZootopiaCity看「政治正確邊界」及「理想城市」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憋問我為啥起這麼一個性冷淡畫風的題目……我也不造……(蹲牆角抹眼淚)小小茱蒂全家福鎮樓,我要把她抱回家誰都別攔我!
電影用一百分鐘的時間講了一個精緻且有趣的故事,劇情不燒腦也不復雜,但影片傳遞的「不為自己設限」的積極價值觀、以及大量關於政治正確的討論,使之成為了一部出色的全年齡向電影。

無論是為了一睹萌炸了的小動物,還是從茱蒂、Nicholas的經歷自我觀照,都值得走進電影院,元素眾多但組織得當構思精巧不顯凌亂,不得不佩服迪士尼講故事的水準。

關於故事本身的論述已然很多,所以我更想把目光投注到作為故事背景的動物城。


其一,自由的邊界在哪裡?「表達歧視」的自由是否應該被保護?

大象拒絕向Nic出售雪糕時出示了這樣一張告示:「We reserve the right to refuse service to anyone」,想起美國有基督教徒的蛋糕店老闆拒絕同性戀群體的結婚蛋糕訂單
舉這個例子是想討論自由的邊界。盧梭說「人生來自由,但無處不在枷鎖中」,沒有絕對的自由,人人隨心所欲的結果就是人人都不能隨心所欲,自由的前提是不損害他人的利益。高曉松在《奇葩說》中說,民主進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公平與自由的博弈。因為利己心,「自由」在很多時候都會損害公平,所以這兩者該如何平衡?為了儘可能實現自由的最大化,國家強制力的所能提供的限制的界限在哪裡?立法禁止表達歧視,更多是是對公平的尊重還是對自由的侵犯?

於是,人究竟有沒有表達歧視的自由(我個人比較傾向沒有...可以歧視,因為你想啥我也管不了攔不住,但不好表達出來的呀)?


其二,政治正確的邊界是什麼?

全片唯一一處讓我難受的政治正確,是茱蒂說「Wanna be an elephant when you grow up? You will be an elephant, because this is zootopia.」時,不自我設限絕對正確,但是否應該建立於遵循客觀事實的基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對於小朋友(當然我知道那傢伙不是小朋友),為了呵護他們自己眼中的世界,這條原則是否可以有所讓步?這個...好像真...成不了,在哪兒都不成啊!動物城也不成!
又及,「真理」常常也是有保存期限的,隨著科技和思想的變革,真理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很多曾經的「無可辯駁」都被證明是謬誤(比如女孩子學不好理科),那麼所謂的「客觀事實」又該由誰定義、如何定義?


其三,關於理想城市:明顯不是烏托邦的「動物托邦」

毫無疑問,zootopia是utopia(烏托邦)的變形;同樣毫無疑問,動物城壓根就不是烏托邦。

zootopia一開始在茱蒂心中是完美無缺的,"When I was a kid, I thought Zootopia was a perfect place.",電影最初的展開的也似乎如此,高度發達的經濟和科技,充分尊重不同群體需求的交通工具和公共設施,但現實逐漸顯示出猙獰的一面。

即便類似"try everything"這樣政治正確的口號十分流行,但標籤和偏見仍然嚴重,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雖然各個群體表面上關係良好,但戒懼和敵意仍然深深植根於潛意識,有一點火星都可以燒成互相攻訐的燎原大火;黑幫仍然存在,甚至正義的主人公由於警察局長的刻意刁難,也要屢次破壞程序正義才能實現結果正義(依託人脈、藉助黑道勢力等)。

正如茱蒂最後的致辭,"Turns out, real life is a little bit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slogan. Real life is massy(為什麼要翻譯成殘酷呢,人家本來說的是更「亂七八糟」呀233)"。或許烏托邦是永遠實現不了的理想態,但每個人都原地不動只會更糟。「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匹夫亦不辭天下之責,才能更加接近那個「unreachable」,縱永遠不會到達。

畢竟,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糟。「生活是殘酷的」,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生活就是這樣亂七八糟」
其四,關於刻板印象/Stereotype

首先從某種意義而言,刻板印象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將某類具有類似特徵的群體貼上統一的標籤,當日後遇到「同類人」時,可以直接從大腦中調取這類標籤,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提高了「識人」的效率,同時節省了社交成本。

但邊沁的功利主義從誕生之初就爭議巨大,「有用」或者「有利」在很多情況都並不代表「正確」,這種將某個群體標籤化而忽視個體差異的行為,是對每個獨立生命體的不尊重甚至物化。而且,用「成見威脅」直接否定不符合群體刻板印象的個體的可能性,無疑是巨大的浪費與辜負,得不償失。


其五,臨門一腳都是Nicholas踢的,所以這是不是打著為弱勢群體發聲的幌子歌頌強者?

好吧翻譯一下,這個問題是因為看到有人質疑這部電影是打著女權的幌子歌頌男權...

我覺得不算,第一、這壓根兒就不是一個「結果導向」的故事,過程中的努力也不會因為沒有邁最後一步就被抹殺;第二、對觀眾而言,茱蒂的能力在警校畢業時就已經得到了足夠的證明,誆Nic協助偵破亦是智慧機變的體現;第三、Nic雖然骨子裡也是個絲毫不遜於茱蒂的理想主義者,但因為經歷選擇了用油滑玩世作為偽裝,觸發那些蒙塵的夢想的人是茱蒂,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更應該是互為mentor;第四,因為事物的偶然性,不能簡單把走出最關鍵一步的人定義成弱強者,更何況僅憑影片中的幾個情節,您不覺得這取樣的代表性略差麼......


說回電影本身。

身在另一個城市的閨蜜看完電影后,激動地要把我們的微信頭像換成狐兔cp,彼時我尚未觀影,暗暗吐槽Nicholas長得邋裡邋遢不像好人。
卻在Nic語調慵懶條釐清晰地在警察局長面前為茱蒂遭遇的不公據理力爭時,原諒我截圖技術有限,麼有表達出Nic的慵懶從容555
在明明被傷害當茱蒂哭著道歉時卻那麼輕易而巧妙地原諒時,明暗對比,很妙的構思
聽到了空中傳來的清脆打臉聲......

我是和室友一起看的電影,她問我更喜歡茱蒂還是Nic。我說兩個都很喜歡,但現在這個經驗匱乏的我,更希望成為像茱蒂一樣的人——所堅信的的不以別人的看法為轉移;所憧憬的不以別人的不屑而放棄;驕傲不輕易因別人的輕視而折辱;面對已經成為「集體無意識」的不公與偏見,足夠勇敢去發聲去抗爭去試圖打破,也足夠勇敢去承認錯誤承擔責任;對別人和自己的無意識偏見都足夠警惕。
附贈一張兔子哭哭,或許是我惡趣味,但我真心覺得茱蒂哭得實在是太可愛了啊啊啊啊啊~來姐姐懷裡摸摸頭抱一抱
更難能可貴的是,面對加諸己身的不公,很少牢騷鮮有戾氣,並不以「受害者」自居;面對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誤解,亦不會袖手旁觀視若無睹。

其實Nic和茱蒂的最大區別只是經驗和人脈,也因此在偵破過程中Nic起到了更關鍵的作用,但本質上,這個毒舌、傲嬌、慵懶、狡黠,甚至最開始以灌茱蒂心靈砒霜為樂的人,也是個和茱蒂別無二致的理想主義者。


最喜歡的幾個細節:
1、小小茱蒂演出結束和父母一起回家時,蹦蹦跳跳說「Then I'll be the first one.」, 「I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極其生動而孩子氣的理性主義;啊啊啊啊啊小小茱蒂萌得我肝兒顫!
2、茱蒂父母因為茱蒂證實了刻板印象的錯誤,而選擇與狐狸Grey合作,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更多人都會把茱蒂的成功定義為「弱小者很可能並不弱小」,但茱蒂的父母明顯多走了一步——「兇惡者很可能並不兇惡」;無意截出一張全家福233
3、片尾茱蒂致辭時終於有了自己的正式警裝,再不是是「小丑一樣的衣服」(不是雙語字幕,聽了好多遍也沒聽出Nic的原句...)。啊啊啊帥炸
寫完後發現,片頭警校畢業時也是有正式制服的,而片尾和Nic一起查飆車案時...仍然是比基尼裝,,,所以這點並不確切。淚,我真的以為茱蒂要換正式制服了...
4、補充一個很好玩的細節,小小茱蒂的舞台劇一開始,為了表現「未文明化」的動物,原則上講小老虎和小兔子都是不穿衣服的,但是他們穿上了擬生道具服,也是之後參觀「天體營」時茱蒂的羞赧的伏筆。穿衣服裝沒穿的兩隻
最後吹毛求疵一哈:
1、情節的設計還是略顯簡單,整個偵破的過程的都有些兒戲。當然電影的重點並不在此,所以無傷大雅;
2、最後對警察局長態度轉變的交代仍然不足,我跟室友討論了很久他的刻板印像是否被糾正。我的感覺是,他更像是對茱蒂個人的偏見得到了糾正,但對整個群體是否改觀並沒有很清楚地體現,當然,聘請了Nicholas可以從側面反映一定問題;
3、按比例來看,究竟是茱蒂長得太大...還是羊市長...太過...嬌小...(我真的被這個問題困擾很久orz)?這比例...不對呀
4、總體來講,中影這次的翻譯和配音都已經很靠譜,但還是有一點小瑕疵,除了之前提到的「messy」和「殘酷」之外,還有小老虎說的「I wanna be an actuary」翻譯成了「計算大師」,票圈的準保險精算師表示不服233跟我讀A-C-T-U-A-R-Y
還有新聞標題的翻譯,Lionheart並沒有被放出來好伐啦!



厚顏無恥的分割線
歡迎關注筆者微信公眾號——混吃等死不想死
一隻懶到應該埋在土裡的主頁菌~
掃碼沒什麼驚喜...也沒驚嚇...嗯就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