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好萊塢的黑名單--Trumbo

特朗勃/好莱坞的黑名单(台)

7.4 / 84,809人    124分鐘

導演: 傑洛奇
編劇: 約翰麥克納馬拉
原著: 布魯斯庫克
演員: 布萊恩克雷斯頓 麥可斯圖巴 大衛馬爾多納多 約翰蓋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6-05-30 20:29:01

《特朗勃》:黑名單上的人


(芷寧寫於2016年4月5日)
        電影作為和意識形態相關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從來都不是和政治無關的,冷戰時期的美國也有著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的「被害妄想症」,當電影遇到了敏感時期,便令那些不同政見的有才華影人的歷程變得分外坎坷。美國影片《特朗勃(Trumbo)》便依據那段特殊時期被迫害、被傾軋者中的一員——好萊塢著名編劇達爾頓·特朗勃的經歷改編。
        特朗勃本身的經歷具有一定的傳奇特質,符合一部傳記類故事片的需求,他的人生因時代的碾壓而充滿了沉痛性,從上世紀40年代末到1960年的大部份時間裡,他都生活得抑鬱、悲情而沉重,但影片並沒有過度渲染這種抑鬱悲情沉重的調子,只是將一些片段和境況順序呈現了出來,視角趨於收斂,似乎並不願大開大合地講述那個陰鬱的時代,總體呈現得工整規矩。
       這種相對收斂,還表現在對特朗勃這個人物的塑造上,雖然布萊恩·科蘭斯頓飾演的特朗勃,在外形上藉助於化妝技術做了一定程度的人物還原,且在吐字發聲方面,科蘭斯頓頗為用功地模仿了特朗勃本人的說話方式和語調語氣,聽一些人物原型的錄音,會感到科蘭斯頓的模仿還是靠譜的,但在另一些影音資料里,能看到特朗勃本人的言辭和神情更具有文人受到傷害後的那股子犀利敏銳,骨子裡還殘存著文字鬥士的精神,而科蘭斯頓的表演則更符合一部人物傳記片對片中人物塑造的需求,特別在接受採訪時的那段呈現,科蘭斯頓版的特朗勃對著話筒說出的言語,有一種歷經磨難後的隱忍和睿智,這種隱忍和睿智類似於劫後餘生的大徹大悟,歷經滄桑後的沉穩平靜,是該片設定中的「動人處」之一,雖不一定和現實相符。
        鑒於特朗勃的人生跌宕起伏,影片選取了他落入困境並克服困境的那個不短的時間段,故事的主線由他的事業被推崇的巔峰期——和麥克梅簽了三年的高薪編劇合約開始,繼而人生境遇兜轉,因政治身份而遭到無情打壓,被解約而失業,接著境遇急轉直下至官司纏身、被判入獄,出獄後繼續面臨著被打壓的困局,為生計為養家餬口而匿名創作,佳作頻出,直至黑名單時代消除……大約因主線不易在每個時間段上進行深挖細耕,於是到影片中後期,其呈現方式偏向於以情感帶動劇情發展,無論親情,還是友情,特朗勃努力維繫的這部份情感成了影片所要表達的重點。
       一個以文字為生的人,不能在其作品上簽署自己的名字,這是對文字工作者的一種精神懲罰和掠奪,在如此被侵害被壓迫的境況下,特朗勃並沒有消沉頹廢,而是以打字機為武器,以個人才華為自己贏得機遇和轉機,令該片看上去十分勵志。其中特朗勃找來一幫同為黑名單上的人的朋友,為B級片電影公司當槍手的橋段,令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時,充滿感傷——一個才華出眾的人,必須為大量無聊、爛俗的劇本付出心血以換取生存,現實總是這麼令人無奈又無助。關於這部份,片中的特朗勃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台詞,如:「他們需要劇本就像軍隊需要衛生紙。」再如,「質量最低,數量最多,當你完全不考慮電影中的藝術激情,工作一星期就能完成。」而這種編劇湊在一起集體攢劇本、改劇本的狀況,彷彿是資質不佳影視公司的通病,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也不分國家。
       大約因特朗勃的才華太出眾,無法被黑暗掩蓋,他匿名寫過的劇本《羅馬假日》、《勇敢的人》先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這樣的光芒足以令柯克·道格拉斯和奧托.普雷明格陸續找他創作影片《斯巴達克斯》和《出埃及記》劇本。幾經波折,當編劇達爾頓·特朗勃的名字終於出現在大螢幕上時,觀眾席上的特朗勃難抑激動的心情,但那份激動僅以鏡片後面閃爍的淚光來表現,反而令人動容。
        片中除卻老白演技不俗之外,海倫·米倫飾演的那位極端專欄作家海達·霍珀也十分出彩,在有限的出場次數里,米倫將那種病態的偏執表現得入木三分。另外片中配角大多有戲,特別是兩位B級片公司的老闆,簡直堪稱配角中的亮點,將轉行做影視的外行大佬們的形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而在對付恐嚇他們不許採用特朗勃等人做編劇的不可一世的「好萊塢反共組織」面前,他們那種驅趕蚊蠅般的霸氣,倒也符合他們打拼過來人的身份。
        影片的配樂與劇情的起伏相得益彰,場景畫面也有視覺上的怡人優勢,片尾彼時的紀錄影像為影片加分不少,字幕提示,特朗勃離世18年後,因《羅馬假日》一片而獲得的那尊最佳編劇獎小金人才被送到其遺孀手裡,令人不免唏噓。
(雜誌約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