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

子弹横飞百老汇/子弹穿过百老汇/百老汇上空的子弹

7.4 / 41,833人    98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道格拉斯麥葛雷斯
演員: 約翰庫薩克 傑克華登 Tony Sirico Victor Colicchi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洛倫佐

2016-05-28 07:30:02

藝術家創造自己的倫理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戴維導演走了,真的他該走,他是那種優柔寡斷的布爾喬亞小資產階級,有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懷,更有世俗的道德情懷,掉書袋和膽小妥協是他們最大的弱點,而為了名譽欺騙是他們最擅長的。當然,他們充滿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他們只能是台下的觀眾,無法做一個藝術家。所以最後他回到中產階級的懷抱里去了。
真正的藝術家倒是那個黑幫殺手,他了解生活,他懂得生活語言,他了解人物內心的想法,高情商,而且高智商,他心狠手辣,但是他沒有殺過一個不該殺的人,他的著魔,更是讓人讚嘆。這是一個完美的殺手,我相信他殺人也是講究藝術的。他對藝術沒有野心,但是一旦開始做某件事情,就特別專一,乃至最後殺了奧利芙這個藝術破壞者,葬送了自己的命。
老男女演員都很有特色,女演員海倫那股精氣神,時刻都在演戲,活脫脫一個慾望號街車女主角的再生,不過她更加強勢,自我。他的傲慢也更加突出,除了在老藝術家面前溫柔,她更多的是一個女強人的角色。而老男演員普塞爾,則比較有趣,影片主要集中的是他的暴飲暴食症。另外一個黑幫老大的小三奧利伏,則顯得非常喜劇,她喜歡的是演出的出名的感覺,對藝術一無所知。他們兩個的地下戀也很喜劇,不過支線太多了,感覺可以再刪減一些。
伍迪艾倫走的是類型片的路線,幾個角色召集起來完成一個任務,最後在任務完成的時候,也就達到了對角色的改變。幾個人物之間有磨合,也有衝突。在這個類型之下,導演不是集中在人物的磨合,最終達到一個目的,而是集中在某個人物主角的選擇上,也就是本劇的導演,如何創作,如何發現自己,本劇的殺手,如何殺人,如何被殺。所以無論是導演和殺手,導演和海倫在一起討論的都是戲劇,而導演的愛情,反而是其次的。
導演戴維最後的愛情的轉變,也符合伍迪艾倫一貫的以愛情來隱喻知識分子的安身的習慣。這一次,導演愛上的不是浪漫的老演員,而是一個中產階級婦女。
這一部電影裡的悲劇感不是很強,更多是對知識分子的嘲諷,也是對好萊塢資本主義對戲劇的碾壓的嘲笑。在我的排行榜里,這部電影應該排在《康桑德拉之夢》的後面。後一部電影的衝突非常激烈,更多是對人物內心的展現非常充分,這一部電影還是比較喜劇化,不夠嚴肅,人物的轉變是理念上的,而不是內心上的,也就是像殺手所說的,太概念化了,不夠生活化。而且不夠聚焦,矛盾太多了,有太多面上的東西遮住了影片真正的主題。
本部影片的主題是殘酷的,為了藝術可不可以殺人,到底應該妥協到什麼程度?導演的抉擇是不該殺人,而另一個「影子導演」則認為應該殺人,這個內心的道德衝突在一場桌球房的戲裡就全部解決了。但是這個過程應該表現地更加深刻,就像在《罪與錯》、《卡桑德拉之夢》裡一樣,將更多的劇情集中在對比的兩個人身上。這裡面的兩個人展現的不夠充分,殺手的生活太少,藝術家雖多,但是也大量地被別的事情給佔據了。那些圍繞在導演身邊的三個演員和其他朋友,都很有意思,他們展現了知識分子階層的生活,但這一部份太多了。
為了藝術,為了野心,為了名譽,為了自由,我們可以做什麼?到什麼程度?我們真的愛藝術嗎?我們真的可以不要道德嗎?伍迪艾倫又有一次有意思的探索。
影片在1994年,據說那一年誕生了很多好電影,這一部也不能忘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