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科洛弗10號地窖 10 CLOVERFIELD LANE

科洛弗道10号/末世街10號(港)/科洛弗10号地窖(台)

7.2 / 355,089人    103分鐘

導演: 丹雀柏格
編劇: Josh Campbell Matthew Stuecken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瑪麗伊莉莎白文斯蒂德 約翰古德曼 小約翰加拉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新大町

2016-05-09 07:02:33

這部時隔八年的重啟,吸了一批新粉,而老粉卻對此表示稍有失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個人電影清單#233.《科洛弗道10號》

個人評分:7.0/10
正當這週末大家都把焦點放在了院線的《美隊3》的時候,我偏偏選了個週五晚上把這部期待已久的重啟作一個人躲在被窩看完了。
早在看這片之前,我就設想了一句話,一定要將這句話寫進影評里——「假如不是在院線觀看,那此片一定要一個人在夜裡戴著耳機關著燈看完」。
其實假如我是個新粉,那我認為上面這句話在看完正片後依然是很受用的。因為在對故事背景毫無了解的前提下,看著這弔詭的劇情在出色的配樂渲染氛圍下抽絲剝繭地推進,將是很緊湊且耐人尋味的一個過程。但偏偏作為一個老粉,也許是心理暗示太強了,在看之前就知道:「CLOVERFIELD」這個代名詞意味這些什麼,所以對片尾發生的一切都覺得是理所當然,而期待的只是導演組會以什麼形式和形象去呈現它們,然而最終只有15分鐘不到的高潮部份也顯得比較倉促(當然,新粉經過前面80分鐘的蟄伏鋪墊,可能反而會覺得後面的15分鐘來得特別神來之筆)。
所以假如你之前沒看過前作《科洛弗檔案》(下簡稱《科檔》)或者看過也早已忘記的,我還是8分推薦你去感受下這個密室x懸疑x驚悚x科幻的重啟作《科洛弗道10號》(下簡稱《科10》)的。文章下面的內容涉及劇透,更大部份的受眾是面向看完正片以及還沒看正片又無畏劇透的老粉們的。


---------------------------------------------------------------------------------------------------------------------------------------------
                                                                     分割線
---------------------------------------------------------------------------------------------------------------------------------------------

 
◆作為一部重啟作,《科10》跟前作《科檔》有什麼關係嗎?
        有,必須有,但很遺憾的告訴你,並不多,且不明顯。
        幾條電影的幕後花絮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的大部份疑問:
1、影片在籌備和拍攝期間並不叫《科洛弗道10號》這個名字,而是用代號《瓦倫西亞》。
2、電影發行方派拉蒙在排片的時候用的名字是《地下室》。
3、製作人J•J•艾布拉姆斯發現《地下室》的故事和他2008年製作的《科洛弗檔案》也有諸多相似之處,後來才決定把影片名稱換成《科洛弗道10號》。
(以上花絮概括原文出自:http://ent.sina.com.cn/m/f/2016-03-24/doc-ifxqswxk9585889.shtml)
所以可以看出這部片本來並非原作正版續集,更像是個「偽續作」。而兩者雖有共同的製作人J•J•艾布拉姆斯(就是Lost的編輯、導演)、末日將至的故事背景等,但其餘從導演到編劇到演員班底甚至是異形的造型,全部物是人非。但其中最大一個聯繫則是,在前作《科檔》的結尾鏡頭中,在一個臨海岸遊樂場鏡頭裡,觀眾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細微的細節:遠處的天空有顆衛星從天滑落墜入大海。而根據《科檔》的官方幕後花絮解密,這顆衛星是屬於男主Rob所在的Tagruato公司(官方特地為其做了個官網,語言只能選英文才能進入:http://www.tagruato.jp/);而恰巧,《科10》片中的地下室業主大叔也是這個Tagruato公司的員工。當然,兩部片聯繫不大這也並不能狹義地否定本作,兩者還是各有特點的,這就看觀眾偏愛的口味了。

兩部作品的外星人外觀對比:
1、科洛弗檔案的異形:
 
2、科洛弗道10號的異形(是的,連張臉其實也看不清…包括boss在內):
 

◆《科10》的看點在於哪裡?
《科洛弗道10號》最大的一個標籤就是「密室「,當然還有與前作相類似的」外星人「、」末日「等元素,但最突出的還是密室這點。影片開頭也絲毫不拖沓,僅僅用了6分鐘不到的時間就直接把主角妹子塞到地下室裡,接下來正片之中有超過75分鐘是在密室中發生的。說到密室片,很多人腦海會馬上彈出許多部經典作,而密室片也很考驗鏡頭取景與拍攝技巧。不過《科10》並沒有在這方面有過多的驚艷展示,但也可能就是簡單的幾個鳥瞰視覺、剖面視覺:
密室鳥瞰視覺
 密室剖面視覺

最華麗的也不過是女主剛出來的大廳時的全景掃瞄鏡頭(圖太小可見:http://chuantu.biz/t4/11/1462720139x3738746523.jpg):
地下室大廳全景掃視鏡頭(如太小可右鍵新頁面打開查看)

雖然鏡頭平實,但在地下室部份,電影還是一直用鏡頭語言將故事格侷限制在了一個密室立面,導演自己也解釋:之所以不用穿牆鏡頭等技巧,就是為了讓觀眾也與女主一同感覺被困在一個密室內,無法逃脫。
既然鏡頭並非本片的核心看點,那我們就來看角色與演員。
本片的核心人物也只有三個,一大叔、一御姐、一傻小伙兒。它們之間關係也非常簡單,就是互為陌生人,只是機緣巧合都來了這房間。(好吧其中一個明顯不是巧合)
 
只是三個角色性格迥然:主角妹子負責保持客觀唯物主義態度懷疑一切勇敢逃出生天、傻萌而無防備心的配角小哥負責怒送一血。但其實最最核心的人物並非他們倆,而是那個地下室屋主大叔,沒了他這70分鐘的地下室部份大概就真的毫無看頭,跟《危情十日》中的女護士一樣,雖然他並非一部電影中先入為主的「主角」,但戲份的重要性相較主角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大致感受下他的癲癇式演技吧(不能插動圖實在太可惜):









◆《科10》和《科檔》對比如何?
其實拋出這個問題完全是為了追憶一下當年看《柯洛弗檔案》的那種情懷。所以,按個人主觀來說,《科檔》實在有意思太多,兩個最大的原因——
1、偽紀錄片式的拍攝模式。這個大概就是主觀原因了,我不確定偽紀錄片的這種拍攝模式是從《科洛弗檔案》開始還是從《死亡錄像》開始火起來的(其實鼻祖可以追溯到90年代末的《女巫布萊爾》還有《最後的廣播》),以致於後來名噪一時的《鬼影實錄》系列、《墓地邂逅》系列、《致命錄影帶》、《阿波羅18號》、《超能失控》等等,這種偽紀錄片題材大概多少也都是藉著《科洛弗檔案》和《死亡錄像》當年火爆後的餘熱,才能不斷拍續下去。(文末附上3個網址,都是搜刮偽紀錄片式拍攝手法的驚悚片,若有興趣大家可以一口氣搜刮)其他類型的電影炒冷飯的話大多都是慘澹收場,但唯獨科洛弗這個系列,我倒真的不介意製片方繼續炒偽紀錄片這種冷飯,尤其是手持DV拍攝模式,對於一個不暈鏡頭晃動的我來說,這種拍攝會讓我看電影的代入感增強非常多,緊湊度也不是一般的片子能達到的水平。(當然這種拍攝模式要想出色,就必需要有優秀的劇本支撐,否則反而會顯得虛假,直接影響觀眾的觀感)
2、極為有想法且耐人尋味的幕後故事解密。《科檔》當年的製作成本好歹也用了2500萬,在美國軍隊和異形戰鬥的許多畫面即使現在看起來仍非常精彩。但最最讓人嘆服的是:導演組對片中的細節鋪設是超乎想像得多,且除此之外還在DVD發售環節補充了電影中沒拍出來的隱藏花絮和故事背景。當年我可是翻這些資料翻得津津有味的。(具體可見這網址:http://fox.lee.blog.163.com/blog/static/863789200831923227563/)這也奠定了《科檔》會成為一部偽紀錄片裡的成功作的基礎——它考慮了觀眾的思考角度,在電影之外還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體驗,這也是它當年口碑大讚的原因吧。

寫到這裡,便愈發覺得前作《科檔》實在是比《科10》有趣太多,不多說了,我再去重溫一下…..

Ps,偽紀錄片式電影清單網址:
1、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15999/
2、http://group.mtime.com/thriller/discussion/1446767/9/
3、http://tieba.baidu.com/p/203896206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