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來自紐約--The Kid from the Big Apple

我来自纽约/TheKidfromTheBigApple

7.2 / 295人    120分鐘

導演: 張爵西
編劇: 張爵西
演員: 狄龍 宣萱 陳沛霖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enghui0706

2016-04-17 07:26:25

我來自紐約 影評:閤家觀賞,流暢度不足,誠意有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內容簡介:紐約女孩sarah到馬來西亞的外公家住。

紐約小女sarah在德士抵目的地後,被設計師母親要求下車。sarah操一口流利美語大呼要回美國紐約。母親堅持她要留在外公家裡,住一段時間。

沒打鬧,痛哭,趴在地上要求母親別走,sarah更像個成人,而非上小學的小孩。也或,在紐約長大的sarah已養成獨立個性。

宣萱飾演的設計師母親,尷尬和父親,sarah的外公碰面後,把sarah交付給他,就直走了。狄龍飾演的外公,像苦口婆心的老丈人。以中醫謀生的他,只曉中文,和憤憤不平只說英語的sarah雞同鴨講。

隔了一代的兩人在同一屋簷下,一在沙發上吃著包裝薯片,另一在餐桌上吃著捧碗吃白米飯。一瞪著手機的微信app,忙著和母親閒聊,另一正經八百地坐在餐桌前,夾起白斬雞,下嚥後,抓起雞腳鳳爪,啃得開心。

「hahahaha」sarah肆無忌憚地大笑,操著英語說,你這個怪傢伙吃些怪東西,哈哈哈

導演兼編劇張爵西,置了這麼一個場景,讓隔了一代的爺孫倆人,在不同文化背景成長的基礎上,碰釘。用自我文化否定其他文化是容易的,難處在如何覺察兩者的區別,並從中認識自己與他者之別,追尋源頭。

隔了一代的爺孫,代表著兩種文化。西方的放,東方的斂。

外公在sarah身上加上諸多傳統枷鎖,如筷子的握法,湯圓的吃法等等,守著傳統,那看似古得可以的外公,心裡卻擠滿著對孩子的愛:喚鄰居小胖子,幫忙錄了一段視訊交待身後事,還提到購了一間新房子做孫女sarah未來的安樂窩。

像我爸媽,不說我愛你,但我知道他們是愛我的。也正如我沒對他們親口說我愛你,但他們也知道我是愛他們的。

sarah在返美前,著急地抱著外公痛哭說:如果你跌倒怎麼辦,如果你生病了怎麼辦,如果沒人照顧你怎麼辦

這都是愛。一個隱,另個顯。

慶祝農曆新年與聖誕佳節也互作對比,但其間添加過多的笑點,破壞了不多的嚴肅,讓這些中西衝突的例子,沒法在爺孫倆引起破壞力大的矛盾。反倒多一份和氣,有點「多慶祝一個節日,也挺好的」的馬來西亞過節方式----找機會放假休息,找機會慶祝開party

中西的衝突文化被過多的和諧,幽默,變質的中西傳統,就成觀眾眼底下的笑料。而背後的嚴肅意義,被和緩和諧和解了。我想這是電影劇本優秀,但執導能力有待跟進的緣由。(也有可能那些暴發戶贊助商指導導演如何導戲,這些有錢的大款就是不知所謂地干涉創作,有錢兒,就了不起。不過。。。這是真的。。。)

小胖,小呆,短髮妹把電影帶入兒童劇場。像週六日早晨九點開始至下午一點電視機里播放的兒童卡通綜藝節目。ivy姐姐角色的出現很突兀,如不小心闖入片廠的路人乙。談及的小天地更突兀,我還以為是為一個名叫小天地的遊樂園做廣告。

或導演兒時嬉戲的隱秘地,就叫小天地。

想起小時候我和兩個小朋友在溝渠旁的小巷打羽球,我常追著掉入溝渠隨污水漂流的羽毛球。羽毛球被撿起來以後,味道不好聞,但,我們還是樂呵呵地打著特別有味兒的羽毛球。那地方,是我小的時候的小天地。

ivy突兀出現,又口口聲聲念著小天地的好,像mamak檔突然出現一位穿晚禮服的金髮法國妹向馬來大叔問說:could u show me the menu?

而ivy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熟悉的陌生人格調,讓節奏不暢的電影更添頓點,像一部跑車駛在佈滿坑洞的馬路上,不得不放慢速度,就違和了。導演可考慮加重ivy角色重要性,不然就乾脆不要,把她刪了,為電影留多一些空間。

突發性的災難

爺孫倆突然換上整齊衣服,畫面色調突然從暖變冷,爺孫倆人突然就騎著單車在一湖邊開心歡樂地發出爽朗的笑聲。
「外公,這裡很好耶」
「喜歡嗎」
「外公,如果沒有買這裡的房子,我們可以進來騎腳車嗎?」
「那我們就買吧」

整整幾十秒鐘的廣告,以完全不協調不搭調,像一莽撞的大漢把一頭可愛的羊咩咩給X了一樣,馬星地產用低素質劣制的手法,把一段幾十秒的廣告直接插入電影裡。直接上演馬星強暴電影的A片劇場。

mahsing group馬星集團,用幾十秒鐘毀了一部電影。我這部電影以及所有本土電影感到悲哀,難過。

在此默哀三秒鐘。。。1,2,3,繼續XD

宣萱與狄龍的對戲,雖然兩人說起國語有些變扭,但演技上佳的兩人交出不錯的親情戲碼。回憶片段裡的兩人留著長髮有點怪之外,無可挑剔。小孩的對戲,基本以兒童劇呈現,歡樂惹笑,一家老小喜歡的格調。當這兩者在電影不同時間佔居主導地位時,就有些違和。我想部份觀眾給予劣評的原因在於,電影《我來自紐約》的整體性較遜色。

十分給六分半,本土電影,支持一下吧。適合閤家觀賞。

原創:https://chenghui0706.wordpress.com

推薦閱讀

"一開始,狄龍大哥不是我筆下的公公阿根,因為狄龍在我記憶和印象中是個大俠, 大佬, 影帝。《林鐵根》卻是個古板固執,思想封建的孤獨老人。在2012亞太影展看見龍哥,他神情威武,氣概非凡,嚴肅且不拘言笑的坐在貴賓廳沙發上,我的心跳 加速,「我的阿根,就是這樣的!」。"----------張爵西jess teong談男主角狄龍 facebook

「徐若瑄表示第一次看到劇本就很喜歡,「這個題材幽默又溫暖,給社會帶來更 多正面力量,我覺得是現在社會很需要的。」看了劇本後,她覺得編劇一定是一位內心溫暖的人,而在和張爵西碰面後,她說:「導演美麗又有才華,而且覺得她對 電影很誠懇,又很用心,接觸到這個故事,認識導演都是很有緣份的事,在這份感動下,決定支持並參與這部動人的電影。」」----------baidu《我來自紐約》劇本幽默溫暖, 徐若瑄首任監製盼電影感動全世界
 
"btw,狄龍不知道什麼是麥當勞這件事真的讓我無法過得去,還有狄龍、林家冰以及眾多演員的捲舌音也是,讓人疑惑這些人究竟身在何處。我的感覺是:你來自紐約,但是你去了哪裡?然而,《我來自紐約》絕對不是爛片,甚至可以說是好的,只是我不喜歡。"-------插班電影人facebook link

「這就是我很在意一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文化真不真實的原因,因為電影是紀錄文化很重要 的一項工具,也是別的國家認識該國文化的重要媒介,這也是為什麼每每看到不真實的台灣電影,我會提出嚴重抗議的原因。當然很多人會希望國片多被鼓勵、台灣 電影能蓬勃發展,可是也不要去當個溺愛小孩,造就一堆媽寶(電影)的怪獸家長呀。而文化的呈現也很常表現在語言(尤其是俚語)上,像是「飽死荷蘭豆」(廣東話)、出頭鳥(在台灣不曾聽過這種用法,在電影《功夫》裡第一次聽到)、長氣婆(廣東話)。」--------------Mr.闕小豪影評:《我來自紐約》世代衝突與文化認同

**推薦cari forum----(除了看眾人惡評好評外,還有許多其他資料,挺長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