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

纽约纽约/纽约童话/NewYorkNewYork

5 / 148人    106分鐘

導演: 羅冬
編劇: 哈智超 路內
演員: 阮經天 杜鵑 苗僑偉 葉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IA

2016-04-14 22:44:35

我心中的紐約紐約 文/關錦鵬


文/關錦鵬
 
有一天,在網上看到有人把《紐約紐約》和《藍宇》的一段台詞截圖對比,時隔多年再相見,藍宇對捍東說:「你胖了」;《紐約紐約》裡是苗僑偉對阮經天說:「你瘦了」。底下網友評論,今年是《藍宇》的15週年。說實話,都過去十幾年了,我很高興還有人記得《藍宇》這部電影。
 
很多人都把《藍宇》作為同志電影,其實它跟很多異性戀故事沒什麼分別,就是一個很純粹的愛情故事。兩個身份地位有著巨大差距的人相遇,一個玩世不恭,一個忠誠痴情,最後忠誠者犧牲,玩世不恭者醒悟。對我來說,《藍宇》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電影能跨越同性、異性戀,獲得共鳴。所以,看到大家不再只是把關注點聚焦在性相啊、性別啊,男跟男、女跟女的那種感情區別上時,我是很開心的。自然的客觀環境,就是需要讓百花齊放,有更多多元、更多不同的創作與故事。
 
在拍攝《藍宇》期間,我認識了《紐約紐約》的導演羅冬。他那時候是《藍宇》的劇照師,拍攝的畫面細節、構圖都很貼近我的電影風格。羅冬很聰明,美感非常好,我當時就開始注意這個年輕人了。從平面劇照師到慢慢接觸廣告,再到電影的攝影師,他一直不斷地努力。衝著他對電影這種執著的熱情,我覺得羅冬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年輕導演。
 
《藍宇》與《紐約紐約》,兩者雖然不是前世今生,但羅冬在創作這個角色的時候,可能也看到了我一路的情感歷程,受到我的一些影響。所以,米先生的角色設定起初就是個同志角色。而苗僑偉是第一次演這樣的角色,以我的身份,我可以很切身地去跟他溝通。我覺得他是個很開放的演員,過去的電影裡面他演的基本都是硬漢,但他心裏面其實也有很多柔軟的東西。
 
不過,《紐約紐約》的重點並不是同志情愛,它講的是在大時代背景下,一個很現實的、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故事。
 
《紐約紐約》不僅是一個電影片名,也是戲中上海一家酒吧的名字:紐約 紐約 disco。在那個時候,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地方,它經常聚集著一群托馬斯、喬治唐,這些符號化的名字,就是當時的上海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對於上海的印象,我大部份都是收集資料得來的。我從小生長在香港,身邊不曾圍繞著一堆講上海話的人、打麻將的聲音和旗袍這種東西。但這並不妨礙我對上海氛圍的迷戀,我的很多作品都縈繞著對舊上海的情懷。所以,當羅冬和我說起要拍攝90年代的上海,我的感觸很深。剛好90年代我在上海找資料籌備《阮玲玉》,94年我也在上海拍《紅玫瑰與白玫瑰》,那幾年是上海經濟極速爆炸的重要時期,我能很明顯得感受到它的變化。
 
在改革浪潮的影響下,經濟起飛,資訊發達,大家都生活在一個急於求成的浮躁環境裡,他們不甘於只看到電影裡拍出來的歌舞昇平。為了不變成被淘汰的碎片,他們嚮往大都市與走出去。而我就是伴著這個氛圍里走過來的,彼時身邊的很多朋友,的確都想往外面闖,不光是美國,包括香港、巴黎等,世界各地都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誘惑力。說白了,就是慾望這個東西在背後作祟。
 
很多人都說,我的戲不論是《胭脂扣》《紅玫瑰白玫瑰》,還是《長恨歌》,對女性的刻畫都特別精準到位。實際上,《紐約紐約》的女性角色也是很有衝擊力。我跟羅冬常常聊到歐洲電影很多女性角色,有一個專門的法語詞來形容她們:Femme Fatale,指那種既有才智,又有獨立野心,極具魅力的女性。她有城府,但她沒有想要害人,是命運就推著她一直走一直走,充滿了慾望,充滿了狠勁。影片裡杜鵑演的這個阿鵑,正是衝著外面的世界跑的女性角色,她渴望「混出個樣子來」,想換個新的、體面的身份生存紮根。
 
相反的,她的男朋友路途卻很不想去美國,因為上一代父母的關係,讓他覺得紐約是個很不好的地方,從小就排斥。可以說,這兩個主人公都有他們的心結,這段感情發生於錯位,結束也將是因為錯位。就算他們先天相互吸引,但情感上兩個角色都充滿了對立和矛盾。這個很有意思,也很傷感。
 
「紐約紐約」是90年代每個人心中的一個期望和希冀。我的「紐約紐約」可以理解成電影夢吧。我在拍《阮玲玉》的時候被張曼玉問過心中的次序,那時候我回答第一位是電影。因為少年時最愛的就是電影,不能跟母親討錢,我就自己把早餐費或交通費存起來買票去看。都是些60年代的粵語武俠片,也有時裝片,陳寶珠、蕭芳芳演的。
 
我今天活到這個歲數,拍了很多電影。在拍電影的過程,也失去了很多應該要珍惜的,包括我母親的健康。說到底,每個人的「紐約紐約」都沒有回頭路。現在如果要我選,我還是會選擇拍電影吧,但我也會花更多時間關心身邊值得珍惜的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