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眼行動 Eye in the Sky

天空之眼/天眼狙击(港)/天眼行动(台)

7.3 / 91,430人    102分鐘

導演: 蓋文胡德
編劇: Guy Hibbert
演員: 海倫米蘭 亞倫保羅 艾倫瑞克曼 Barkhad Abdi 潔瑞米諾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維達爸爸帶我飛

2016-04-13 20:38:06

嘴炮五人組詳解—真正的天空之眼


本片是Alan Rickman的遺作,目前口碑不錯。但是不知為何在發行上乏力。很多地方都只有少數院線放映,有一些國家甚至給了R的分級。其實除去極少數暴力鏡頭,影片可以說是老少皆宜。隔壁影評都是以需要用殺人的方式救人這樣的道德困境角度解讀。個人覺得這是一部諷刺電影,劇本野心很大,編劇試圖表達的東西有很多。本文希望提供不同的解讀角度。對於一部基於英國人編寫的劇本的英國電影,講述了由英國指揮的反恐行動,標題Eye in the sky,從字面上理解指的卻是兩名美國空軍飛行員操縱的由美國生產的無人機(根據某百科,只有美國、以色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我大天朝生產過戰鬥型無人機)。這次行動里美國提供了武器裝備和飛行員,還有判斷任務是否完成的面部識別辨屍員。肯亞提供了監視鳥、監視蟲子和出生入死救苦救難的(CIA)特工。那麼英國呢,除去海倫米勒飾演的上校,恕我直言,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全是嘴炮。

【【【【下面有劇透 下面有劇透 下面有劇透】】】】

-----------------------------------------------------------------------------------








嘴炮五人組裡包括AR飾演的將軍(Lt. General ),總檢察長(Attorney General),女政治顧問(Political Advisor),外交部長(Minister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 )和遠在新加坡的外交大臣(British Foreign Secretary)
 當中從頭至尾觀點一直堅定的有兩位,堅決要求行動的將軍和堅決反對行動的顧問。將軍和上校一樣對戰術目標的執念強到可以不惜代價,將一切參數量話以獲取有利條件,但他甚至更加激進,從開始的談話中就暗示希望這個行動最好能夠擊斃恐怖份子,對要把TA們帶回國受審的計劃不以為然。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一直對部長施加壓力,逼他做出決定。片尾和顧問說,你今天目睹的確實可怕,但是跟自殺襲擊現場的可怕比起來差遠了。這句話解釋了他的道德選擇。而顧問則不認同以可能發生的自殺襲擊作為謀殺的理由,這個決定不應該由一個人承擔,應該由議會批准,甚至首相都沒有越過議會的權力。顧問這個職位決定了她沒有官職也沒有決策權,開始的時候觀眾會覺得,不論事情以何種方式收尾她都不用背鍋。所以她可以站在自己的道德考量上發表觀點。但是之後她提出了一個propaganda war (宣傳戰,下文細表)更為重要的說法 (「If Al Shabab kills 80 people, we win the propaganda war. If we kill one little girl in a drone strike … they do.」),一語說服了嘴炮組的兩名騎牆派。這也非常符合她身為政治顧問應當要具有的戰略眼光 。

騎牆派一號總檢察長一開始是將軍唯一同盟,嘴炮反恐。但是等到上校自己的法律顧問要求請示總檢察長給(甩)予(鍋)法(的)律(來)批(了)準的時候,他的口風180度轉向,表示了明確拒絕。被顧問一席話打動之後立刻說自己反對行動。最後聽聞死亡率預測達到了45%新低,再次勉強改口。騎牆派二號外交部長是現場嘴炮組裡擁有決策權的人。所有人都在等他的決定。於是他從頭到尾沒有表示過觀點。對於其他人的意見,他既不明確支持也不明確反對,最終乾脆請示遠在新加坡的騎牆派三號外交大臣,大臣傾向於行動派,原因他在同顧問的辯論中提到了:到時候是誰上電視跟大家解釋為什麼我們沒有及時阻止這次襲擊。隨後被顧問改變看法,大概是因為意識到了如果有平民傷亡,他還是得要上電視跟大家解釋(倒霉催的)。中間兩次甩鍋,一次給美國的外交部長(還是國務卿??不記得了),一次給了首相。首相在電影裡並未出現,只是通過秘書傳達了一句話:要減少傷亡。這一句廢話,真的很有yes prime minister的風範。

對於意見始終無法統一的嘴炮組,將軍一直試圖將其歸咎為軍人和政治家之間的差異。將軍說:我以為我們軍人就是要打擊目標,安撫和善後是你們負責的事情。部長:哪有這麼簡單的。確實沒有那麼簡單,嘴炮組中能夠從頭至尾堅定自己道德選擇的是兩個不需要最後拍板事後也不需要承擔責任的人。騎牆派無一不是根據自己背上的鍋調整自己的意見。不考慮當時當地的情境空談個人層面上的道德困境是沒有意義的,此時的困境已經不再是殺1個人可以救80個人的問題,而是站在那個小女孩或者是恐怖襲擊的潛在受害者的立場做決定 vs 自己需要承擔多少責任。參與決策的人害怕擔責,首要考慮的是明哲保身,以致於造成了這種層層推諉意見無法統一的局面。寫到這裡不禁要佩服小布希敢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撒謊領鍋的勇氣。

BTW,有趣的是電影裡的美國人表現出了相反的對比,兩位政治家建議趕緊行動,也許是因為不需要自己決策的反恐打擊自然普大喜奔。兩位操縱無人機的士兵猶豫不絕。這兩位新兵一位剛畢業一位到任6個月從沒炸過大活人,還很不巧的對小女孩產生了好感。

實際上電影的後半部份討論不再是個人意義上的困境,而是顧問提出的政治困境-炸死恐怖份子挽救80條生命vs 輸掉宣傳戰爭。宣傳為什麼重要,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 電影裡有一句台詞給出了答案:一個油管視屏都有可能會引發革命 ("With respect General, revolutions are now fuelled by postings on YouTube")。媒體宣傳(propaganda)的本質是引發大眾進行以情緒為主導的思維方式,先以情緒下結論再用邏輯為自己的結論尋找證據。而最擾亂理性思維的情緒是恐懼,憎惡和同情心。這次行動有兩種假設結局,第一是小女孩被炸死的照片的上了報紙,讀者對索馬利亞平民產生同情,並開始質疑反恐戰爭。第二種是自殺襲擊的現場照上了報紙,讀者對恐怖份子恐懼並深惡痛絕。這些情緒對恐怖方和反恐方期望的戰略目標都會產生關鍵影響。而你永遠也無法像報紙頭條裡的血腥照片那樣跟民眾解釋那些被成功阻止的恐怖襲擊會造成怎樣的危害。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難民政策可以因為一張伏屍海灘的小男孩的照片改變。諷刺的是,這種思維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政治家們最為恐懼的恰好是自己多年餵養出來的以情緒為食一點就爆的民眾,隨時都有可能被反咬一口。

如果從更深一層的意思去理解標題天空之眼,那麼它可以暗指基督教裡的上帝以一顆漂浮在天空的被光芒環繞的眼睛注視著人類 (1元美鈔的背面就印了一個)。如此一來操控室裡那兩名新兵就不是天空之眼,上校和嘴炮五人組才是。憑藉網路和高科技,TA們和上帝一樣全知全能,策劃著名別人的生死。上帝可以說是因為他愛著世人。但是當這些人做出決定的時候,憑藉的是什麼樣的準則心懷的是什麼樣的目的,我想,這應該是本片希望引起的反思吧


BTW
關於道德困境,我想補充幾句,首先,通常道德困境給出的兩個選擇之中沒有一個符合完全意義上的道德,也就是說,道德困境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它考察的不是你做了什麼選擇,而是你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其次,很多評論都把自己置身事外,被動的接受現實,或許你認為電車撞一個人比撞5個人正確,殺一個人比殺80個人正確。但是當電車正在往5個人的方向衝過去的時候,你會不會親手去扳動軌道讓電車改道去撞另外一個人? 當你坐在無人機操控室裡對著螢幕上的小女孩的時候,你會不會按下按鈕讓她炸死在你的面前?作為旁觀者,你或許覺得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等於身臨其境時候你還會有這樣的勇氣。上倫理課的時候老師說過能夠真正選擇去做劊子手的人實際上是很少的。
電影最後有字幕In Loving Memory of Alan Rickman TT
導演Gavin Hood客串了一個美國中尉,也是兩位新兵的上司。
什麼,臉叔❤️是製作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