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火鍋英雄--Chongqing Hot Pot

火锅英雄/火锅/ChongqingHotPot

6.6 / 960人    94分鐘

導演: 楊慶
編劇: 陳國富
演員: 陳坤 白百何 秦昊 喻恩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盒飯

2016-04-05 06:00:19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罪案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 者 | 何 帆(法 官)

因為魔幻,所以重慶

在《火鍋英雄》和《我的特工爺爺》之間,第一時間選擇了前者。

因為重慶,也因為火鍋。

5年前,因公到重慶督察。參觀完打黑展,順便在市公安局食堂吃火鍋。十幾人的長條桌,一人面前擺一個小鍋,配菜全用傳送帶循環輸送。陪同者神秘地說:「這是我們王局的發明,已經申請了專利。」

想起白天參觀交巡警平台,繁體字宣傳牌邊,一名年輕警察熟練地示範平台功能:內嵌電腦、內置空調、內設武器……然後自豪地說:「嗯,這是我們王局的發明,已經申請了專利。」

沒有見到王局,王局卻無處不在。

再想想幾年後夜奔的王局,坐輪椅的王局,是不是覺得很魔幻?

就算沒有王局,重慶也是一個充滿魔幻力和江湖氣的城市。

雲霧繚繞間,穿梭在山間、水上、樓內的軌道。各種任性的空中廊橋。從大廈四樓出來是馬路,五樓出來是馬路,九樓出來,還是馬路。還有,隨時可能鑽出一個湯婆婆的洪崖洞。幾分豪氣糅合幾分安逸的本地方言。更別說密佈地下、承載歷史的防空洞了。

而《火鍋英雄》,就是一個防空洞引出的故事。

重慶的洪崖洞,像不像《千與千尋》的湯屋

被感動的全是自己

從影院走出後,在好幾個微信群里說:「假期一定要看《火鍋英雄》。」

國產爛片,不,爛片當道的今天,《火鍋英雄》的確是良心之作,想想全靠熟人刷臉的《我的特工爺爺》,想想「強行掐架、強行和解、強行死亡、強行復活」的《蝙蝠俠大戰超人》,看完這些爛片,有沒有劫後餘生的感覺?

為什麼說《火鍋英雄》是良心之作?

因為演員在用心演繹角色,編劇在用心講圓故事,導演在用心帶你入戲。

成功的角色設定,才能贏得觀眾的心。

而大時代的小人物,是永遠「討喜」的角色設定。因為多數觀眾都是小人物,習慣也樂於看到故事中的自己。

年輕時不知何為迷惘,強要唱《你知道我的迷惘》;明明沒顏值,偏要跳草蜢和小虎隊的舞步;寫給「班花」的情書,淪為人家和未來情郎的談資;暢想畢業後體會人生起落,沒想到人生其實只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對,主人公劉波就是這樣一個生活不斷下落的小人物。社會青年一枚,打麻將欠一屁股債,做生意屢戰屢敗,除了家人和兩個從小玩到大兄弟,幾乎一無所有。誰身邊沒有這樣一個朋友?說不定,他的名字也叫「劉波」。

三個好友打算盤掉「洞子」火鍋店還賭債。為了買個好價錢,必須將店面擴建。所謂「擴建」,就是將防空洞內的店面繼續延伸。結果,挖通了理財公司的金庫。拿,還是不拿,成為一個問題?

當大家絞盡腦汁,想出一個既能保全火鍋店,又封住金庫洞口的計劃時,所有意外不期而至。不斷逼債的七哥、四個持槍劫匪,意外打造了一個英雄,打破了一個執念。

總體來說,在「你懂的」規矩之下,這部電影盡力了。三人都對金庫動了心,關鍵時刻全慫了。劉波偷偷拿了錢,只是想做賭資回本。面對劫匪,大家都拼了。

整個過程,完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之內。雖然按照共和國刑法,劉波的行為已經屬於盜竊罪的既遂,我還是生怕導演狗尾續貂,加上《心迷宮》結尾那樣一段字幕。

幸好,是一個光明的尾巴。但,《火鍋英雄》距離「偉大的電影」,中間還隔著若干塊《瘋狂的石頭》。

致敬與不完美

熟悉銀河映像和韓國罪案電影的朋友,會在《火鍋英雄》中看到很多致敬橋段。

於小惠出場時,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響起。(《火線追緝令》《新世紀福音戰士》)秦昊車門上的「機動部隊」。(《PTU》)劫匪的男生裝束。(《熱血高校》)洞子裡的群體搏殺。(《老男孩》)驟降驟收的大雨。(《追蹤》)路人的黑色雨傘。(《文雀》)臺階上的浴血追逐。(《追擊者》)小巷裡的抵死打鬥。(《狗咬狗》)

而這部片子的動作指導,乾脆搬來了韓國團隊。那種刀刀見血、拳拳到肉的痛感,在國產片中並不常見。

但是,偉大電影不是致敬出來的。

就像《潛伏》是部經典,《黎明之前》也算佳作,但最近莫名其妙冒出來的《潛伏在黎明之前》,卻是一部大爛片!

與《瘋狂的石頭》相比,《火鍋英雄》算得上佳作,但編劇和表演太過用力,精力用在冗長的打鬥追逐,以及各種追憶、各種致敬上,地氣接得不足,感情過於突兀,人物形象也不夠豐滿,遠遠談不上偉大。

那麼,在亞洲,哪些罪案電影稱得上偉大?結合自己有限的觀影體驗,我簡單做了一個梳理,發現它們全部來自鄰邦高麗國。

好吧,挖了這麼大一個坑,我的確不是《火鍋英雄》的託兒,而是想藉機誇誇韓國罪案電影。

情懷不是拿來販賣的

第一次對韓國電影有驚艷之感,是看到《殺人回憶》時。

一直以來,因為對拖沓做作的泡菜偶像劇非常膩煩,連帶對韓國電影也不屑一顧,同樣的娛樂醬缸里,也醃不出兩種不同的泡菜吧,這樣想著,結果,就猝不及防的被打臉了。

這些年,一部部韓國罪案電影看下來,內心實在疑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韓國現實題材的商業電影完成了這樣的基因變異?為什麼在瑪麗蘇之魂熊熊燃燒席捲大半個亞洲的大勢所趨之中,異軍突起的韓國罪案電影卻依然可以如此清醒理智健康茁壯?

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幾部韓國罪案電影,大致可以這樣排序:

《殺人回憶》《素媛》《黃海》《追擊者》《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走到盡頭》,以及《熔爐》。

是的,到目前為止,我依然把十多年前的《殺人回憶》放在第一位。這個故事,取材於韓國的一樁真實懸案——1986年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在1986年至1991年間,京畿道華城市太安鎮一帶,陸續有10名女性被害,她們年齡各異,大多數死前遭受強暴。

案件最初沒有受到重視,當警方意識到連環殺人案件的性質時,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民眾密切關注下,警方鎖定了幾個嫌疑人。根據第8起案件的現場毛髮證據,將其中一人告上法庭,罪名成立,這名嫌犯被判處無期徒刑。

但這並不意味著連環殺人案的徹底告破,因為所有的證據,只能單純的指向第8起案件,10起案件中的其餘9起,依舊還是懸案。

根據韓國當時15年訴訟時效的規定,等到2004年,如果兇手依舊沒有落網,就意味著,他將永遠逍遙法外了。2003年的《殺人回憶》,就誕生在訴訟時效即將終結的倒計時里。

題材本身就是一種態度。韓國罪案劇里,非常令人讚賞的一種品質,就是對現實的關注。已經破獲的案件也好,懸案也罷,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傷疤,不管時間如何自愈,依舊需要直面的勇氣。

不過,要成就一部偉大的電影,只有勇氣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的還是技術。(我們那些地下、半地下或者時而地上時而地下的導演們,勇氣和情懷氾濫得簡直恨不得在每一幀畫面、每一句台詞里都溢出螢幕,卻依舊無法改變爛片就是爛片的事實)。

如何老老實實地講好一個故事,有邏輯,有起伏,有情理之中,有意料之外;如何老老實實地呈現人物,有前因,有後果,有宿命,有抗爭。如何用畫面、動作和台詞來推動情節,鋪陳情感。

那些用無數細節構建起來的喜怒哀樂,最終才能錘鍊出最尖銳的刀鋒,或潤物無聲,或雷霆萬鈞,就那樣衝破重重的心理壁壘,一擊即中,抵達觀影者內心最柔軟的部份。

《殺人回憶》就是這樣一部既有勇氣,又有技術的好電影。雨夜的村莊,荒誕的流言,冷血的兇手,無能的警察。影片凝聚著這些張力十足的戲劇元素,卻沒有半點急於賣弄的衝動,敘述的從容節制,卻益發凸顯出警方在破案焦灼中的困獸之鬥。

希望,失望,希望,再失望,原本以為永不熄滅的黑暗中的那一道光,終於一點點黯淡下去,最終失之交臂的無能為力,彷彿一記重錘敲在胸口,足以感同身受。(觀看罪案電影很重要的樂趣之一是懸念,所以,如何在不劇透的情況下,把《殺人回憶》誇成一朵花,難度係數確實有點大。希望以上描述,不至於成為劇透)。

俗話說,文以載道,電影也不例外,總被人們賦予各種使命。可我始終覺得,一部好的電影,最根本的依舊是講好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本身的生命力,才能衍生出其他形而上的東西,諸如終極反思、社會批判等等。而不是反轉過來,基於那些宏大的詞彙,為了彰顯某種立場或者理論,強行用各種碎片組裝成一個所謂故事。

說到這裡,難免想起國內某位作家近作《第七天》,就屬於典型的概念先行,強行組裝故事。胸中指點江山已好多年,呈現出來的卻全是部落格上的社會新聞和狗血段子。

好的現實題材電影當然應該有批判力。但好的社會批判,應該浸透在電影的血肉里,而不是那麼用力,那麼刻意。

你看,再沒有人比韓國導演黑起大韓民國警方更不遺餘力了。刑訊逼供就不談了。把沒收的毒品掉包銷售。明知證據不足惡意栽贓陷害。還有各種官僚主義,各種萌蠢誤事。但再怎麼黑,觀眾也不會因此仇視警察群體,反而因為這種批判,對警察工作環境之艱難有更多同情的理解。

我甚至覺得,將《殺人回憶》稱為韓國罪案電影的母本也不為過,後來湧現出的諸多韓國罪案電影中的優點,它幾乎都有。而那些越來越明顯的模式化缺陷,它卻令人驚喜的一點也沒有。

偉大電影之所以偉大

如果一定要總結一下,以《殺人回憶》為代表的優秀韓國罪案電影,最打動我的地方,大概就在於對困獸之鬥的「無力感」的描摹。該如何具體描述呢,比如說,好的愛情電影,必定是要呈現出愛情的形狀,那些悸動、期盼、試探、回應、糾結、失落。

而好的罪案電影(罪案喜劇例外),題材就註定了它的底色一定是灰色的,它本來就是一道傷疤。揭開它,就是死亡的現實,這是無力感的根源。兜兜轉轉,死活找不到真兇。好不容易抓到,要嘛讓他跑掉,要嘛找不到有力證據指控。就算鐵證如山,卻又過了追訴時效。

《殺人回憶》是懸案,那種茫然無措,不知道誰是真兇的無能為力很容易理解;

《抓住那傢伙》《我是殺人犯》也是懸案,那種一再與真兇擦肩而過的痛苦,逼得警察和受害者親屬鋌而走險。

《追擊者》是已經破獲的連環殺人狂案件,兇手不是懸念,它呈現的無力感,來自於對檢方、警方官僚做派的寫實,和對於死者的悲憫。

《黃海》的敘事,特別像一篇標準的特稿,連小標題都像。故事核心,則可以濃縮成一個特別簡單案件,買兇殺人。但濃墨重彩的殺手身份和生存環境的描述,卻讓這個故事頓時有了宏大而深刻的社會背景,他從個體成為「朝鮮族」這樣一個群像的標誌,於是,無力感從他的個人命運,擴大到了整個族群命運上。這種自然的昇華,大概夠目前的國產片導演再學好幾輩子。

《鄰居》里,小區一樓住著一個連環殺手。定期殺害女童,肢解後用皮箱棄屍。小區警衛、賣皮箱的老闆、送披薩的小哥都覺察出不對勁,卻基於各種動機,寧願息事寧人。有豆瓣網友據此調侃,覺得片名該改為《我們就TM不報警》。可這種鄰里之間的冷漠,不也正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式小區」現狀嗎?

《熔爐》大概是目前我看過的所有韓國罪案劇里最壓抑的,毫無自保能力的兒童,泯滅天良的壞人,結果正義得不到聲張,壞人得不到懲罰。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憤懣無力呢?兒童的命運本來就是最揪心的,《熔爐》里一再放大放大再放大的呈現方式,自然會讓這種無力感加倍。

不過,類似女童受到性侵害的題材中,我個人更為喜愛和推崇的,並不是血淋漓的《熔爐》,而是《素媛》。真實案件發生在2008年,8歲女童被性侵導致終身殘疾,罪犯卻只判了12年,結果一出,韓國輿論譁然,相關法律因此案的影響得以修改,可是受害女童的人生呢?該如何重新修復?

《素媛》正是在這種疑問之下的故事,與《熔爐》的黑暗和壓抑完全不同,《素媛》用最明亮的畫面、最樸素的日常溫情,展現著這個殘酷又絕望的命題。它的克制,反而讓這種悲痛更加錐心刺骨。只有時間知道答案。還有什麼能比這更令人無能為力呢?

如果一定要批評一下,韓國罪案電影裡我不喜歡的元素,是打鬥場面的氾濫,尤其是近幾年,打鬥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血腥重口味。雖然我對於Cult片並沒有偏見,但是我依舊覺得克制才是美德。這種缺乏克制的弱點,也投射在《火鍋英雄》里。

而在這種對重口味的追逐中完全迷失掉的負面典範,就是《看見惡魔》。同樣是對一個連環殺手的追兇故事,最終呈現出來的,卻只是兇手和追兇者兩個人變態的SM。把打鬥和殺戮減掉,這個故事大概就只剩下了片頭、字幕和李秉憲凹造型耍酷吧。

說了這麼多,還是想感慨《火鍋英雄》拍成這樣不容易。

按照官方的審美、標準和尺度,我們的大螢幕上沒有破不了的「懸案」,很難看到「壞警察」,小螢幕上也都是愛民模範和「小鎮大法官」。

試想,假如有一天,王局和他的火鍋桌,以及與之相關的重慶魔幻故事都被搬上內地大螢幕,我們距離偉大電影的誕生,是否會更近一步?

與現實的奇幻相比,臆想出來的《十年》,又算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