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希區考克與楚浮對話錄--Hitchcock/Truffaut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解构紧张大师-杜鲁福vs希治阁(港)/希区柯克/特吕弗

7.4 / 4,538人    79分鐘

導演: Kent Jones (V)
編劇: Kent Jones (V) Serge Toubiana
演員: 魏斯安德森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彼得波丹諾維茲 阿諾戴普勒尚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朱小朱

2016-03-28 11:54:40

「電影進行著某種選擇」


一貫犀利自信幽默的希區柯克產出了一系列在大眾市場上的成功作品後對自己有一個疑慮:Am I an artist or an entertainer?

如果他看過巴迪歐關於電影在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關係的論述,也許大可不必糾結。在巴迪歐看來,電影總是在進行著某種選擇,「但這種選擇永遠是不完整的」,這可能就是造成希區柯克自我懷疑的原因。「電影總是徘徊在非藝術的邊緣,它是一種觸及非藝術的藝術,一種經常充滿庸常形式的藝術,從某個角度看它低於藝術或在藝術周邊。」然而正因為如此,「電影在各個時期都拓展了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界。它就在邊界上,把關於存在的、或來自於藝術、或來自於非藝術的新形式混合起來。」而且,當觀眾能從「電影不屬於藝術」這一觀念進入到電影藝術中,來享受電影這一「偉大的休息藝術」(我想這兩句話是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文化的另一種表達吧),這種「電影在貴族與民主之間的矛盾關係,電影處於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內部關係」,就建構起了「電影的政治跨度,它是普通觀點與思想工作之間的交匯……」。所以,希區柯克其實無需為artist或entertainer的身份煩惱,他和他的電影本就游移在藝術與娛樂之間,「電影總是處在另一側的邊界上。」

甚至,他應該為這種模糊不清的身份而欣喜、恢復他幽默的自傲。因為在「電影的政治跨度」這件事上,正是由於希區柯克是個好的entertainer,他那些常常集驚悚/恐怖、 懸疑/破案、愛情/情色、荒誕/幽默等題材和風格於一身的電影的巨大成功,才在朗西埃帶有鮮明平等政治色彩的藝術的美學體制 (the aesthetic regime of art)的意義上,「廢除了等級性規範,而導致藝術和非藝術,藝術和生活之間界線的消失,藝術成為向生活無限開放的藝術」,也讓朗西埃所謂的藝術等級性的「可感性分配」得以重構,被原有的、人為劃分的可感性邊界排除的「不可感者」變得可感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優秀的entertainer希區柯克不光成就了藝術家希區柯克,而且是相當有美學政治建樹的藝術家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還提到了保留純無聲電影的絕對必要。此處再次引用一下巴迪歐關於「愛與電影」的關係也是件很美妙的事。「電影之所以與愛相似是因為它不是一門說話的藝術。請聽清楚我的話:人們在電影中是說話的,而且台詞很重要,但我們還是要記得電影可以是無聲的,它可以把嘴閉上。因此,儘管台詞非常重要但不是本質性的元素,電影也可以成為無聲的藝術,一種感性的但無聲的藝術。愛也是無聲的。我想提出一個愛的定義:『愛就是宣言過後的沉默。』人們說:『我愛你』,接下來只能是沉默。因為無論如何,這句宣言創造了一個情境。 它與沉默的關係、與身體的在場,適合於電影。電影也是一種身體的藝術,一種裸體的藝術。這樣,在電影與愛之間就產生了某種親密關係。」 「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電影的運動是來自於愛、向政治而去,而戲劇的運動則是從政治到愛。」

寫個小插曲,這是三週之前的週日在London ICA看的,導演Kent 瓊斯映後和觀眾Q&A。第一個問題便是,片中評論希區柯克的導演和影評家們,清一色全是男性,為什麼沒有一個女性形象的出現。當時心中的OS就是,真是個為了問而問的雞肋問題然而我認為仍然有必要問一下。。。。於是就看見導演在台上慢吞吞地遣詞造句,並伴有長時間的停頓。安靜的停頓中我彷彿聽到他腦子裡在小心翼翼phrase的同時那根政治正確的神經快繃斷的聲音。總之他先說了的確電影業里女導演、女製片人的數量、女性從業者的報酬都不成比例地低,然後這部劇他找了某個女性影評人來說,最後人家檔期不合適,還找了個人好像是病了什麼的,總之呢他想找真正了解和理解希區柯克其人其影的人來點評,而不是為了湊個女性人頭而加入個女性(這才是實話麼。。。。啊好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