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那些年狂熱戀情--My Golden Days

青春的三段回忆/追忆灿烂年华(台)/那些年狂热恋情(台)

6.8 / 2,648人    123分鐘

導演: 阿諾戴普勒尚
編劇: 阿諾戴普勒尚 Julie Peyr
演員: 昆汀杜梅爾 露羅伊勒克藍特 馬修亞瑪希 蒂娜拉‧卓卡洛娃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OK

2016-03-28 05:11:54

我愛故我在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阿爾諾•德帕拉欣(Arnaud Desplechin)是法國1960後一代導演中最為知識分子化、最具反省精神、最擅長處理高度複雜化影像文本的一位導演、影像作者。德帕拉欣的電影總是以回憶、以講述個人歷史的方式重新梳理自我,完成主體認知,辨析存在之價值。這是最典型化的現代法國知識分子思維方式,一種源自普魯斯特的傳統。電影創作與其他媒介的創作一樣,對法國導演來說同樣是一種寫作的方式,而影像寫作之於作者的意義猶如一種精神的診斷,內心世界的真相、心靈的秘密只有經過反覆的解剖才能被洞悉。

對於熟悉德帕拉欣的影迷而言,《青春的三段回憶》的開場很容易想到他的經典之作《哨兵》(La Sentinelle,1992)──法國外交官由俄羅斯回故土法國,因為護照原因遭到審訊,審訊勾起了點滴往事,回憶於焉展開。影片也有著一些最典型化的德帕拉欣式影像標籤──圈入,圈出──德帕拉欣最酷愛使用這種象徵默片古典電影時代的影像手法,在他的作品中電影童年的印記即孕育了回憶的展開。除此之外,德帕拉欣的御用男星、當代法國影壇最能展現複雜內心世界的馬修•阿馬立克(Mathieu Amalric)依舊是主角,回憶的主體。不過這一次,德帕拉欣要處理的文本沒有《哨兵》那麼複雜到要勾連起整個冷戰歷史,個人情感、記憶與身份的關係是德帕拉欣這次特別關注的議題。

《青春的三段回憶》的片名(「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最直接的翻譯應當是「關於我青春的三段回憶」)已經點出了影片的敘事結構,這是一部三段式電影(相比《哨兵》的十幾個段落,本片由結構來看也集中精煉很多),第一段「孩提時代」與第二段「俄羅斯」只有半個小時,第三段「艾思特」長達八十分鐘。從篇幅來看影片的三段式結構比例有些怪異。只有在看過整部電影之後才能理解德帕拉欣的用意,這一切都與自我身份、自我意識的完善有關。影片的男主角、回憶的主體保羅•達勒斯(Paul Dédalus)從小生活在一個環境非常奇特的家庭中,母親在他幼年時自殺,姑奶奶是同性戀,父親是一位銷售代表。保羅從小就不喜歡母親,這使得回憶之時,葬禮的對像在影片很後面才交代是母親,其中的閃避排斥可想而知。父親為了操持生計始終很忙碌,也因為對母親的愛始終沒有再婚。保羅因之對父親的情感也很冷淡。姑奶奶是保羅最愛的長輩。也因之,保羅始終沒有家庭情結,對外在事物非常好奇,他喜歡下圍棋,後來選擇了人類學專業,導師是貝寧裔的人類學專家,為了寫博士論文保羅在中亞地區生活多年。第二段故事是他探險、好奇性格的全面呈現,在冷戰年代,保羅居然與好友一起趕赴白俄羅斯執行一項幫助以色列入逃亡的秘密任務,他甚至還慷慨的將護照送給了與他同齡的要逃亡的男孩──他的官方身份因之模糊,他有了「複製品」。影片的第三段是圍繞保羅與女友艾思特的戀情為核心展開,中間穿插了他在巴黎的求學生活,他與其他友人的關係。保羅與艾思特的關係自然是回憶的重點,我們看到兩人聚散離合,愛恨有時。保羅與艾思特的愛因為空間的隔離,時斷時續,兩人偶爾也會與其他發生肉體關係,但似乎對方才是自己的唯一珍愛。德帕拉欣對女性身體的處理非常敏感,保羅與艾思特的性愛場景,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完整的(靈性意味)的肉體歡悅交合影像,但保羅與好友女友偷情那場戲,影像的核心點卻是女友的私處,一種非常生理化的主體視點。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最好的導師。很多年後,當保羅再次遇到昔日好友科瓦奇(Kovalki),回憶再次展開的時候,他意識到他與艾思特無比珍貴的青春之愛。只有在此時,保羅與觀眾一起才突然明白,他與艾思特的愛雖然並非彼此的唯一之愛但卻是「完整無缺」(保羅語)的,他人對他們情感的傷害也是「完整無缺」的,他因之產生的憤怒也是「完整無缺」的。正因為「完整無缺」,對保羅而言儘管不是唯一卻也是烏托邦,心中最純淨家園的一塊記憶良田。護照、身份證這些外在的符號化能指根本無法指證活生生的一具肉體,只有美好的情感才是身份、自我的永恆證明,自我的確認永遠不是似乎理性的社會法則、律法所能決定,自我只能是與個體化的記憶、認識有關。

追憶當年溫存時光,艾思特針對保羅護照丟失一事真心感嘆道:「我確認你是原版!」我愛故我在!而外部世界無論如何重大的事件對自我來說不過是一種佐證,一種無意識的力圖呈現自我的歷史化過程,就像保羅所說的,柏林圍牆的倒塌對他來說「是童年終結了」,因為那裡有他最驚心動魄的童年回憶。這一切用中國人熟悉的話語來描述,也許即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