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恐龍當家 The Good Dinosaur

恐龙当家/恐龙大时代(港)/美好的恐龙世界

6.7 / 127,581人    93分鐘

導演: 彼德松
編劇: 鮑伯彼得森 彼德松 梅格蕾法芙
演員: 傑弗瑞萊特 法蘭西絲麥多曼 瑪蕾妮培帕迪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itty

2016-03-21 01:29:11

電影到底需要多少深度?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前幾天看完《動物方城市》,今天又看了《恐龍當家》。說實話,更喜歡《恐龍當家》的風格,看起來賞心悅目,不會因為豐富而隱含的資訊量,而讓大腦亂七八糟。故事很簡單,恐龍可以種地了,但是其中一隻非常弱小,遇見了一個比它更弱小的人類,因為意外來到遙遠的陌生地方,只好開始找回家的道路。

從立意上來講,跟我國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一毛一樣。會遇到壞人,遇到好人,並成長(小蝌蚪好像後來變青蛙了吧),更加認清這個世界。看電影的過程中,基本都在享受美景和被恐龍寶寶對父親的懷念所感動。

但是當我打算寫影評時,注意到的是海報上的那句話:

Tiny but Tough。

為什麼選擇用恐龍?它們看起來高大、威猛,在數億年前稱霸世界,雷龍,更可以說是當時體型最大的生物。許多科幻片都設想恐龍復活的那一天人類世界的死傷和哀嚎。不過,它們已經滅絕了,變成一堆骨頭。這個世界,目前被人類所佔據著,一種Tiny but Tough的物種。而恐龍,Big but Weak。

看起來最強壯的恐龍爸爸被洪水捲走,卻沒能生存下來。當恐龍寶寶在水裡奮力撲騰地時候,我一直期待著最後的翻轉。然而沒有,恐龍爸爸,就像當初統治地球的恐龍們一樣,再也沒能回來。那隻最弱小的恐龍,在經歷了種種困難,最終回到恐龍媽媽的懷抱。

幼小的人類,看起來不過3-4歲的樣子,卻能露出牙齒,威脅所有看起來有危險的東西,它的所有動作都是狗,不由得懷疑,3d動作捕捉的時候,用的就是狗寶寶吧。Tiny but Tough,無法想像它的父母是什麼時候離開它的,但是它一個人生存了下來,從恐龍寶寶那裡感受到善意,於是也對它投以善意。

善意,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生存最重要的東西。忠誠,朋友,是我們離開父母能依靠的唯一。父母,有時候並不能給我們太多,弱小,普通,恐龍爸爸一直讓恐龍寶寶克服畏懼,卻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反而是霸王龍爸爸,它告訴恐龍寶寶,畏懼一直都在,不曾畏懼的生命不能稱之為生命,重要的是,如何帶著畏懼前進。這,是朋友告訴恐龍寶寶的,而不是來自家庭。

最終一點一點,恐龍寶寶成長起來,也正是因為霸王龍爸爸的話,它才會跳入山洪中保護小孩,不再畏懼帶走恐龍爸爸的電閃雷鳴。成長起來的恐龍寶寶,回到家,承擔起保護家的責任。恐龍媽媽遠遠地,以為是恐龍爸爸回來了。她的孩子已經長大。

Tiny but Tough。我們,是否有時覺得自己太弱小而忽略了我們可以成就的夢想?突然想起,這種體型對比,也是《動物方城市》大量大量採用的。

《頭腦特工隊》呈現的是,第一、我們之所以為「我們」是因為我們曾經的記憶,只是,挑選的情節完全無法詮釋這個深刻的話題,深度上還是欠缺了;第二、悲傷帶對我們的意義並不比快樂少,因為有悲傷的存在,才有快樂,不應當壓抑自己的悲傷,表達很重要。第二層意思表達得還算好。只是,這種極端的樂觀主義者,真的存在嗎?反正我是一直沒被帶入進去,感覺,這麼樂觀的人,真的是挺脆弱的,還以為是常識。所以一直不理解它得奧斯卡的原因,大概因為去年動畫片都太差。

《動物方城市》,平庸的好萊塢偵探情節,不太懂想表達什麼,可能是說,動畫也是可以有深度的,或者迪士尼也是可以有深度的?

簡單明了的立意,永遠比花樣的堆疊要有意義。《恐龍當家》全程沒有強調過Tiny but Tough這件事情,卻在我看到海報的一瞬間明了,也明白了恐龍爸爸的話,you are me and more than me的含義,以及為什麼使用恐龍和人類的對比。

但是《動物方城市》呢?全篇都在說,i am a trier。只是,這種強制灌輸的價值觀,真的好嗎?

本片的形式的確有些老舊,但是老舊的就一定不好嗎?老舊的東西一定要拋棄嗎?家庭,成長,自我突破,本來就是人生的重點啊。

很喜歡《奇葩說》,在一期中,許多新奇葩為了留下,開始找刁鑽的角度對辯題辯論。馬東說,有時候,恰恰是最普通最合乎常理的角度才能打動觀眾。

對動畫,如是。看完《頭腦特工隊》我記住的是家庭島坍塌時的情景,可是,有多少人離家出走是因為失憶?看完《動物方城市》我只記住帥氣無比的狐狸,順便懷念了一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看完恐龍當家,我想到,人果然要離開家才能成長,想給遠處的父母打個電話,想起也許有一天我無法回到我的家鄉,我可以記起那一片螢火蟲和那一個圓圈。

簡單卻感人。

Tiny but tough.

easy but touch.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