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不存在的房間 Room

房间/不存在的房间(台)/抖室(港)

8.1 / 450,858人    118分鐘

導演: 藍尼亞伯漢森
原著: 艾瑪多諾霍
編劇: 艾瑪多諾霍
演員: 布麗拉爾森 雅各特倫布雷 西恩布里吉 溫蒂克勞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百五言

2016-03-15 21:19:34

打開那扇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我們以鳥瞰鏡頭來看那座後院的小棚子時,你會發現那其實就是一個「囚」字。
比生而目盲更痛苦的,是後天失明。因為前者從不曾見過天之藍、雲之白、草之青,而後者則是從繽紛墜入黑暗。這就是所謂的「得到又失去的痛苦。」
對男孩來說,這房間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房間。就像剛出生的小雞追逐著路過的貓狗,因為對它們來說,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男孩生於此,長於此,所有的人生經歷和記憶都糾纏在這房間裡。對於男孩來說,它並不陰暗、也不狹窄、更無囚籠之感。因為他從未感受到過溫暖和光亮,寬闊和自由。沒有對比,自然不會有差距。也更不會有差距帶來的不安,焦躁和恐懼。
而對母親來說則恰恰相反。她生於光之下,長於自由之中,和幸福快樂相關的一切記憶都深深的根植在門外。而門內,也就是這房間,充斥的只有每日等待侵犯時的恐懼和被侵犯時的痛苦。如果沒有男孩的存在,沒有這最後一絲慰藉與希望,她的結局也只有麻木和毀滅罷了。這也是為什麼母親寧死不願「父親」觸碰男孩。她不願這最後的純潔被玷污,最後的期冀化作灰燼。但與此同時,對自由的病態般的渴望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她的內心。由於被囚禁與侵犯時只有17歲,在隔絕了同外界的交流與精神世界自我保護機制的雙重作用下,母親的心理年齡似乎也一直停留在17歲,這種潛在的不成熟以及長期的精神壓抑,帶來的是她神經質般的行動。無論是忽略沒有飯吃的男孩,還是在壓抑不住爆發之後的不顧一切的逃離計劃。(在片中,母親一直以基督山伯爵裝死逃離監獄的例子來鼓勵男孩,但是她顯然下意識的忽略了,伯爵差點淹死在大海的事實。)與其說這是一場策劃,不如說是一場賭局,一場壓上一切的賭局。
還好,賭贏了。
純粹從節奏感而言全片的高潮即男孩出逃和警察尋找「囚籠」這段戲。男孩被從名為房間的囚籠中帶出,放進了名為地毯的囚籠。在這個新的囚籠中,他第一次看見了天空、樹葉、道路,觸摸到了土壤和風。男孩的迷茫 震驚 不安在一個以男孩為主體的由中景到特寫的鏡頭中顯露無疑。(這片子的確應該給男孩申報影帝的)男孩在母親的強迫式要求下,終於打開了那扇房間的門,並幫助母親也打開了那扇門。這段高潮也以母子在車窗兩面同呼「open the door 」最終車門開兩人相擁而泣做結尾。
如果說電影前半段講的是如何打開那房間的門,後半段講述的就是怎樣打開兩人心中的那扇門。
在第一扇門打開之前,最恐懼的是男孩,這恐懼源於未知的恐懼和已知世界的崩壞。所以他選擇了最直接也是他唯一能選擇的辦法:我 不 聽!第一扇門打開後,這恐懼逐漸被不安和好奇所代替。當眼耳口鼻等一切的感覺器官都在向他傳遞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資訊時,最原始的不安和好奇在外部的主動引導(比如後外公)以及被動影響下,逐漸演化為接受和融入。這也得益於男孩的年齡,如醫生所說「還具有可塑性」。未曾擁有過,所以一切都是全新的。哪怕是世人的好奇和異樣眼光,在他眼裡也是全新而感覺不到不適的。
第一扇門打開後,最恐懼的是母親。這恐懼的來源同樣是曾經擁有。她擁有過門外的一切,所以當再次擁有時,被囚禁的七年帶來的隔斷感瞬間轉化為精神上的焦躁不安、起伏不定。而依舊停留在17歲的心理世界與痛苦的回憶,則使得她根本無法去自主消解這種焦躁。而媒體那一句她從未想過或者想過但下意識迴避的問題,則變成了最後掉落的稻草——「男孩有曾經獲得自由的機會,為什麼你會放棄這機會?」
為什麼我會放棄這機會?
無法回答自己內心的拷問,死亡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在死亡邊緣行走了一次後,身體上的虛弱在一定程度淡化了精神上焦躁。同時,男孩迅速融入世界的種種表現也漸漸消解了那個問題帶來的毀滅性影響。母性復甦和萬能賣萌術的雙重力量,也消解了隔斷感帶來的負面影響。
片尾母子再次進入房間並告別房間。對男孩來說,是告別出生之地,對母親來說,是打開了心中的第二扇門。或許有時還會夢到那些不想夢到的人和事,但這心卻再也不會被那扇門所囚禁。

打開那扇門,求你,也求我自己。

PS:長得這麼漂亮,肯定是男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