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那些年狂熱戀情--My Golden Days

青春的三段回忆/追忆灿烂年华(台)/那些年狂热恋情(台)

6.8 / 2,648人    123分鐘

導演: 阿諾戴普勒尚
編劇: 阿諾戴普勒尚 Julie Peyr
演員: 昆汀杜梅爾 露羅伊勒克藍特 馬修亞瑪希 蒂娜拉‧卓卡洛娃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6-03-13 18:24:25

新浪潮的愛情遺蹟



同樣是青春片,或許只有法國人才能拍的隨性痴狂,又不失批判和反思。看似無意的散亂細節,在結尾處悄悄收成一束,《青春的三段回憶》承接的是新浪潮以來的騷動與叛逆。期盼成長的勇氣,伴隨著愛情的糾葛,當孤獨的人還沒來得及總結時,青春又過去了二十年。

在法國中生代導演里,阿諾•德普勒欽的風格和水準最為穩定,他關注的現實主題也貼近於法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青春的三段回憶》是德普萊辛對於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回顧,主人公保羅在追尋記憶裡的家庭悲劇,政治啟蒙,愛情牽絆,滿是真摯的細節,讓這部影片帶有了濃濃的自傳體味道(呼貝市正是導演的故鄉)。導演德普勒欽顯然不滿足於情懷上的感傷,他需要的是站在時間角度的總結,哪怕用哲學和文學化的詞句,來解釋並沒有那麼高尚的舉動,批判與自欺欺人並存,正是法國知識階層最愛的「反省」。雖說是常見的三段體結構,可影片的篇幅並不均衡,第一段關於母親的自殺悲劇最短,童年的陰影一直伴隨著三兄妹,家庭成員獨特的關係,影響著保羅之後對女性的態度,既有敏感的疏離,又有戀母式的寄託。

第二段則幾乎成了犯罪驚悚片,回國的保羅終於向官員透露出內心的大秘密:曾在明斯特幫助猶太人逃亡以色列。導演改用清冷的色調,緊張的節奏,意外和懸念來構建起一場無妄的政治冒險。這次《丁丁歷險記》式的勇敢結果,是為保羅創造了一個「孿生兄弟」,對於人到中年依然孤獨的他來說,是擁有了第二生命的遐想。

愛情,才是影片真正的重心,最後一段保羅與埃斯特的離合,也是片中最具新浪潮風骨的篇章。年輕男女間的熱戀和等待,用文字與肉體傳遞的思念、茫然、失落...乃至於憤怒,愈濃烈也愈疏遠,彷彿飄蕩著特呂弗和戈達爾的影子,悄然凝視。身為人類學家的保羅,在外漂泊多年仍放不下心的,是對埃斯特的情感虧欠、冷漠和背叛。所以當他在劇場偶遇已婚的好友時,才會無法控制的迸發出憤怒的指責。這指責是對他人的,也是對自己的,擊穿了影片在前兩個小時積攢的情感——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埋藏的幸福與不幸,永遠都會纏繞著我們。

從這一個層面上看,德普勒欽對於新浪潮的繼承和頌揚,並不輸給《電影手冊》的直接繼任者,阿薩亞斯(張曼玉前夫)等人。上個月雅克•里維特去世的新聞,提醒世人「手冊一代」已歸入歷史,特呂弗、夏布洛爾,以及雷奈等人的紛紛離去,僅剩下一個戈達爾,還在桀驁不馴的「向時代挑釁」。新浪潮本就是通過叛逆的青年姿態登上歷史舞台,「手冊派」中特呂弗和早期的戈達爾與德普勒欽最為相近,父子的不睦導致了離家遠行,我們在《青春》中看到標誌性的跳接手法,對白和剪輯,都是對前輩的致敬,尤其是小情侶在床上讀起希臘詩歌,肆意探討柏拉圖的哲學話題,更是把觀眾帶回到了六十年代。

比起影評人出身的特呂弗,德普勒欽在技術層面更為專業,以攝影師出道的他,自編自導之外,在畫面上也格外敏感。片中的街區,鐵塔和月台等場景,色調和構圖賞心悅目,更加符合當下青春片的明快質感。在時代背景上,德普勒欽也流露出了書寫「史詩」的野心,不僅讓保羅前往蘇聯時期的明斯特,還用電視新聞穿插了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等歷史事件,貝寧籍老教授的離世,也像徵著殖民時代的落幕。

《青春的三段回憶》未能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被認為是去年法國影壇的一大憾事,與德普勒欽同病相憐的還有金棕櫚得主阿比察邦和河賴直美,他們都成了坎城主席換屆的政治犧牲品。所幸《青春》終未因偏見埋沒,被「導演雙周單元」檢漏後,正式上映時頗受好評,學院投票的凱撒獎更是給予了足夠重視——11項提名領跑,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劇本、剪輯和攝影等重要獎項。表演類提名則屬於兩個新人,飾演年輕保羅的剛旦•多梅爾和埃斯特的露•羅伊-勒科奈特,本色出演喚起了很多人的青春記憶。在凱撒獎典禮上的德普勒欽,捧起最佳導演獎時,台下的女主角已經是熱淚盈眶了。

至於馬修•阿馬利克,已經三座凱撒在手的他,出演的德普勒欽作品更像是種無需理由的責任。從1996年《我的性生活》的「最佳新人獎」到《王與後》的「最佳男主角」,導演前後7部作品中都有阿馬利克的身影,簡直是離不開的「男繆斯」。阿馬利克在《青春》中不僅擔任旁白的回憶者,更主動打破記憶的真實性,讓不同時空的人直接對話,這已經超越了青春片的範疇,最後的十分鐘高潮,註定是對愛情觀和人生觀的宣判,把無法彌補的懺悔,定格在青春里最美的凝視。

關注Luc的公眾號「觀影手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