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賣空--The Big Short

大空头/大卖空(台)/沽注一掷(港)

7.8 / 485,291人    130分鐘

導演: 亞當麥凱
編劇: 查爾斯蘭多夫 亞當麥凱
原著: 麥可路易斯
演員: 雷恩葛斯林 克里斯汀貝爾 布萊德彼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思考的貓

2016-03-13 17:01:27

惆悵的贏家:《天空頭》觀感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關於這場危機的書籍和影視作品甚多,從表現過程到闡釋緣由,進而深入剖析的,角度多樣。不過整體看,大都是以一種「上帝視角」俯瞰,典型的如《大而不倒》,從多個角度展現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而如隱射金融危機的《利益風暴》則聚焦當事人的心理,剖析金融行業人士在其中的人性表現。總之,此類作品常常表現的是一種陷入漩渦的「輸家」的慌亂、震驚、痛苦與貪婪。與這些作品相比,《天空頭》確實顯得有些另類,它的著眼點是一批看似贏家的空頭的日常,讓這部作品顯得頗為有趣。

對於「做空」,在缺乏此類機制的中國投資者看來,是一種有些「不道德」的投資方式,這你看看去年六月後A股暴跌,股民們圍繞國內到國外各種做空傳聞,憤怒的斥責和成百的陰謀論故事就看出來了。而在最近,索羅斯接受採訪時一句,已做空亞洲貨幣,也讓國內媒體無視其整個訪談內容,打了雞血般的要痛斥之。事實上,「做空」只不過是一種規則允許的投資手段而已,有人用來對衝風險,有人用來投機,本無善惡之分,況且作為一種投資手段,其本身也接受監管,並不斷被修改規則,比如對「裸空」的限制,比如金融危機期間一度禁止的對金融股的做空。試想,假如你發現了一個公司的股票價格被嚴重高估,甚至可能管理層在財務造假,進而空之,作為做多方,不去斥責管理層不道德,倒去斥責空頭興風作浪,顯然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態度。

在《天空頭》中,便刻畫了幾位,事實上主要是三方空頭的不同表現。在投資上,有種所謂的「後視鏡」說法,即當一切塵埃落定,你從後視鏡看,過去發生的事情往往脈絡清晰。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便是典型,今天看來,人們追逐引發危機的次貸金融衍生品,顯得那麼的非理性。但是,正如電影中說的「現實如詩詞,但是人們總是不愛讀詩詞」一樣,很多時候,不是人們缺乏常識,是總認為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可以繼續下去。就如A股牛市的時候,當主板快速衝上5000點,創業板的估值已經明顯離譜的時候,就是老股民也不願離場,原因不在於他們真不知道風險,而是一種僥倖心理,再等等吧,再等等吧,再賺20%我就走,進而自我麻痹,生出一些永遠的「這次會不同」的理由。在任何國家,房產都被看作一種穩定的投資,確實,從歷史看,各國房產市場,長期都處於中間略有調整,但是整體向上,甚至階段性暴漲的規律。想必這點,中國人深有體會,多少年了,相信或者詛咒房價下跌的人,最終都陷入為啥當時不買房的懊惱。這不,房價在一段時間的下跌後,近期各地,特別如深圳、上海,又掀起了一輪暴漲,這個時候,你提什麼東京房價崩盤史,美國次貸危機,誰也不會聽,因為「這次不一樣」,「中國國情不一樣」。

《天空頭》的開場不像《大而不倒》那麼直接,它做了一些鋪墊,從美國人深信房產市場必將繁榮的2005年開場,也提到了格林斯潘當時的樂觀,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2005年,格林斯潘在國會的樂觀判斷已經成為後來分析金融危機時,被不斷抨擊和取笑的經典。但是,當時不是這樣,房產市場無比繁榮,房貸門檻低的驚人,對於其中的風險怎麼辦?於是,金融衍生品出場,而且越搞越複雜,美其名曰「分散風險」,這些產品打包買個全球投資者,進而再轉賣,大家樂此不疲的擊鼓傳花。這個過程中,不免有人疾呼風險,但是都迅速淹沒在繁榮的歡歌笑語中。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於當宣告真相的人,與其費勁的去叫醒裝睡的人,不如利用金融規則賺錢。本片介紹了三股做空勢力,當然,也要算上片中作為高斯林扮演的陳述者的一方,而且有趣的是,他們從性格到背景,都顯得差別極大,不是一類人。


有「火箭科學家」一般的基金經理,通過數據調查,縝密推理發掘投資機會,進而順其自然的做空次貸產品,對於他來說,這一切顯得更像一種習慣。


還有顯得比較傳統的駐紮於金融機構的對沖基金,領頭的是位憤世嫉俗者,他們總是顯得情緒激動外露,與「火箭科學家」不同,他們願意與人溝通,現場調研,現場訪談,獲取第一手資料。



還有兩位業界小人物,說白了,他們的狀態就是沒人鳥他們,但是恰恰因此他們與現有利益格局無關,思維更加開闊,而且也更加敢於冒險,加之一位金融「隱士」的協助,也加入到做空次貸產品的大戰中來。


而高斯林扮演的銷售,則是典型的金融鯊魚,只要有投資機會,就賣給客戶,管它賣給鬼還是人。

三股看上去很不一樣的空頭的刻畫,也表現出了所謂「做空」只是一種投資手段的特點,空頭們出發點各有不同,特別如史蒂夫法瑞爾扮演的憤世嫉俗的那位,更為複雜。作為金融投資人士,捕捉投資機會是他的本能,但是他身上又帶著一些理想主義色彩和道德底線,同時金融從業者的家人的自殺讓其對金融行業也有著複雜的感情,當他通過親身調查,發現次貸背後的運作機制竟然如此骯髒的時候,做空是賺錢,又同時是一種宣戰。所以說,本片選擇的幾方勢力各個角度展開也是一環扣一環的,「火箭科學家」重點看數據,體現出次貸陷阱的識破其實從表面即可看透,但是貝爾扮演的這位是「宅男」。於是憤世嫉俗的上了,只有他們這波人才四處奔波交談,揭示出次貸背後的故事。至於兩個小年輕和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沉穩老鳥的組合,則是將做客的多種玩法展現出來,確實,做空評級A以上的決策,也常常是初生牛犢敢想。當然,也只有布拉德皮特這樣的老鳥才能以更高的高度,說出類似我們壓的是美國經濟崩盤這樣的逼格極高的話,為收尾奠定一個悲壯的基調。是的,他們是贏家,但是在勝利前都備受壓力,而本身一個是社交恐懼症成天壓抑的,一個是憤世嫉俗的,還有兩個興高采烈的愣頭青在老鳥大格局的點撥下,最終也在雷曼殘局中感同身受的沉默,一下子將本片的格調拔高,大家都顯得很惆悵。這正是本片我最欣賞的地方,每個角色都少不得,又都說著讓你感覺就說著該他說的話,做著他該做的事兒,一切都很自然,一部電影如果節奏搞對了,那麼水準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同時,本片也有些不錯的技巧運用,比如片中人直接跟觀眾「對話」,這種手法不少電影運用過。它的特點就是,會創造一種跨越時空的荒誕感,而每一次金融危機事後看,本身就是一場荒誕劇,所以本片運用這樣的手法實在是太貼切了。而這樣的荒誕劇總是在全球各地輪番上演,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到一年,2009年3月起,美國市場新的牛市便啟航,同時全球也掀起了一股放鬆銀根,刺激經濟的浪潮,直到最近,美國牛市已經七年,此時已是全球債務危機此起彼伏,大宗商品暴跌不止,美國股市也估值高於歷史平均水平,新的一次危機似乎又在蠢蠢欲動,這一次,誰能倖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