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唱片啟示錄 第一季--Vinyl S1

7.7 / 24,150人    60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ackdaw

2016-03-06 08:29:06

The Nasty Bands,The Big Time丨《黑膠時代》的虛與實(EP1)




(一)

1973年:

1月,Kiss樂隊在紐約皇后區考文垂劇院舉辦首演

2月,David Bowie完成麥迪遜廣場花園的演出之後,在後台因為精疲力竭而崩潰

3月,Pink Floyd發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4月,Paul McCarteny單飛之後首個電視演出在ABC電視台播出

5月至7月,Led Zeppelin「登陸」美國

7月,David Bowie宣佈永不再表演「Ziggy Stardust」,十天之後,Queen發行首張專輯

10月,「1973石油危機」爆發,導致黑膠生產原料嚴重短缺,下半年大量唱片發行被迫停滯

12月,CBGB開張

......

維基搜索「1973 in music」,你會發現這些顯赫,且自帶樂音聲響的名字排成長長的列表等待檢索。70年代風雲湧變,越南戰爭進入尾聲,而世界冷戰的對峙局勢仍然以白熱化狀態上升,反戰和自由思潮從狂熱而集中的「伍德斯托克」開始散佈到整個流行音樂的軀體上,催生了一大批色彩鮮活的新時代音樂巨擘;「後披頭士時代」的英國搖滾樂隊再次入侵美國,滾石、Pink Floyd、齊柏林飛艇...倫敦和紐約之間的航道成為搖滾樂音密切交織的紐帶;76年,山葉公司推出了首款CS-80模擬合成器,極大地推動了音樂製作的精進,並且鋪下了前衛電子音樂孕育的基石......

無疑,從歷史的角度看,流行音樂代表的年輕的政治思潮,前衛和極具突破性的藝術是貫穿一個時代文化生態縱橫兩向的引線,對於後人也有啟示作用。但所謂「當局者迷」,不論是60還是70年代的音樂人可能都沒法把自己的使命和價值看得那麼遠那麼重,他們還是習慣用最便捷,最明確的一套方法來給自己的音樂歸納重點,引領潮流——商業,就是方法之一。

唱片公司、電台和排行榜三足鼎立的流行音樂產業自形成以來就在給音樂以一個明確的流程和分野:唱片公司推出藝人,電台推廣藝人,排行榜淘汰藝人...並不因為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的藝術和反叛性這個簡單而模糊的新陳代謝模式就不奏效了。當然個中奇巧和手段不一而足,不是一兩句話能概括清楚的。唱片公司作為這個鏈條的牽頭者,在流行音樂的版圖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的故事絕對沒有巨星們在舞台上那麼耀眼熱烈,作為音樂這棵枝葉茂密的巨樹的「根」,它在商業黑土中深扎延展的掙扎或許也就是搖滾樂的暗面所在。

遠至Muddy Waters一輩黑人布魯斯和R&B的大家庭切斯唱片的沉浮,再到第一家黑人嘻哈廠牌「糖山」因為白人在嘻哈音樂中商業運作而沒落,甚至近至Jay-Z的流媒體新貴Tidal最近的版權和股東困境......圍繞印在唱片上那個小小的Label,凝聚的心血其實已經遠超唱片裡十幾首歌的簡單意義了。



《黑膠時代》第一集裡,主角Richie Finestra的唱片公司American Century面臨被德國「寶麗金」Polygram收購的危機。1999年以前的音樂世界,「寶麗金」是規模最為龐大的唱片公司集團,一路開疆拓土,吞併的唱片公司名單長得能攤一桌子,A&M、Motown、Island等現在樂迷都耳熟能詳的廠牌都名列其中。單以ABBA,Bee Gees等迪斯科樂隊為例,任何一次音樂浪潮中紅遍世界的樂隊或巨星基本都離不開「寶麗金」的商標...因此,故事裡Richie的唱片公司被收購,如果放在歷史上只不過是「寶麗金」王朝的一個小小插曲。新世紀之前的唱片業以「寶麗金」馬首是瞻,那些獨立而眼光獨到的小唱片公司戰戰兢兢發掘出優秀的音樂人,最後也難免併入「寶麗金」的留聲機王國里。「寶麗金」究竟為何能執世界流行音樂的牛耳近半個世紀?最想當然的原因可能是它旗下的飛利浦直接發明出了卡帶和CD這兩種關鍵的音樂介質,一副「武林至尊,倚天屠龍」的即視感。

以上這些,就是《黑膠時代》的背景。


(二)



Richie Finestra,這個正在被生活狠狠地「撞著腰」的男人很明顯正在經歷一系列的中年危機——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唱片公司正面臨被行業巨鱷收購;手下最賺錢的「天團」Led Zeppelin跟自己撕破了臉;新的樂隊簽約不見起色,舊的唱片被陰謀踢出電台播放資格;一顆單純的搖滾少年心卻要和各色人等勾心鬥角......從最早發掘Lester Grimes去追趕布魯斯音樂的最後一班黃金班車,到嗅出ABBA的巨大潛力,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流行音樂,Richie有著最敏銳的聽覺和眼光。但是或許,他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商人。

牽掛和回憶是促使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選擇最最重要的背景,就像你沒法想像波拉尼奧如果沒有經歷政治戕害和對祖國的惦戀,他還能寫出《2666》等散發著永恆流亡氣息的著作一樣,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裡的那首《Rock Around the Clock》對幼小的Richie Finestra就像是某種天啟一樣,給他心裡埋下了一顆炸彈。十幾年後,酒吧裡面Lester Grimes和他精湛的布魯斯演唱又是另一個人生概念——機遇,給Richie打開了「音樂商人」這一陣營的大門。隨後,浪潮起落,入行如入海,危機接踵而至,一腔熱血和信心已不足以解決一切。機遇之後又有新的機遇,更難看清也更難抓住。在這個故事裡面,The Nasty Bits或許就是Richie即將要看到的曙光。

如此看來,《黑膠時代》免不了俗地被解讀為「越過山丘,人生海海」,這是時代里奮鬥者的群像。在Richie的身上,則是一個特例。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搖滾樂的起點,布魯斯的末班車,經典搖滾和重金屬的盛世,迪斯科的萌芽,紐約朋克的暗流湧動......

這是一部關於流行音樂的時代組曲。


(三)

Bo Diddley,Screamin' Jay Hawkins,Joe Houston...這些「古老」的名字藉著Richie和Zak的對白從塵封的往事中來到2016年。他們是Rock n' Roll的「祖宗」,對於像Richie這樣從搖滾樂里敲骨吸髓的商人來說,數典忘祖必是大忌之一。

Richie的生日禮物,那把方形盒裝吉他正是Bo Diddley最著名的標誌。1955年春天,Bo Diddley在芝加哥最負盛名的布魯斯和R&B廠牌切斯唱片中灌錄了自己的同名單曲《Bo Diddley》,由此開啟了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這位憑藉著自己精湛的木匠技藝自製這把奇特造型的吉他的布魯斯樂手能夠讓他的作品發出獨特的非洲部落音樂的節拍,這在任何的芝加哥布魯斯樂手的指尖都從未發生過。這種極具匠心的開拓風格對於搖滾樂早期的突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Bo Diddley的演奏影響了包括艾瑞克 Clapton、Jimi Hendrix和The Yardbirds等等在內的一批布魯斯搖滾後起之秀,是這一流派不可替代的引路者之一。他的方形吉他和製作技藝,後來則演變為了著名吉他品牌「Gretsch」。



但即使Bo Diddley的地位擺在這裡,也沒人敢說他是搖滾樂的開創者。雖然他所在的切斯唱片既有他,又有Chuck Berry這樣真正的「搖滾活化石」(很多人沒有意識到Chuck Berry還活著,已經89歲高齡),但這一廠牌對於早期搖滾樂在懵懂狀態的美國國民中的推廣力仍然非常有限。Leonard Chess,這位披荊斬棘的廠牌創始人在賣掉切斯唱片之後,死於心臟病發,沒能見證70年代開始流行音樂的輝煌和巨變。Muddy Waters,Little 華特,Howlin Wolf,這些名字也更多地只是成為Mick Jagger等人口中的老前輩褒以敬仰,巨星的光環沒能青睞過他們。

但搖滾樂在主流群體中的大爆炸,卻是有跡可循的。它就出自劇中Richie敘述的那段童年往事,麥克梅的電影《黑板叢林》和它的配樂《Rock Around the Clock》。就在Bo Diddley錄製同名單曲的1955年,由Bill Haley和它的樂隊演奏的《Rock Around the Clock》在黑白電影中面向全美觀眾亮相,這首原始粗野,充滿簡單強勁晃動感的音樂對於那時大部份的美國人來說前所未聞。它低俗的節奏讓家長們如臨大敵,孩子和青少年卻感受到不一樣的新鮮體驗。這種叫「Rock n' Roll」的音樂Boom地一下炸開了鍋,也炸在了Richie和那一批生著新時代耳朵的人的心裡。



(四)

Lester Grimes在第一集中的際遇,可以看做是1960年代傳統芝加哥布魯斯風光的沒落。正如Bo Diddley和《Rock Around the Clock》帶來的粗獷節奏,布魯斯的婉轉甜澀以不再被主流的耳朵青睞。包括Willie Dixon和Big Bill Broonzy在內的一些黑人布魯斯歌手選擇前往歐洲開闢新的陣地,而如Muddy Waters這樣的切斯唱片元老,也慢慢接受了搖滾樂的套路,改變自己的表演理念。

60年代,布魯斯沒落,與搖滾樂「分庭抗禮」的則另有兩大樂種。之一是名為「Doo Wop」多人重唱流行音樂,是一種相對柔和,更適應市場和主流白人群體的黑人R&B音樂。劇中Richie的回憶裡,Lester被唱片公司強迫接受演唱的就是這種Doo Wop音樂。Frankie Lymon,Hank Ballard都是Doo Wop在60年代最熱門的藝人。



而搖滾樂的另一個敵人,說來諷刺,它是徹頭徹尾的搖滾在商業病毒的感染下產下的變異種——Bubblegum,泡泡糖搖滾舞曲。顧名思義,這是一種輕佻,適合少年兒童,但實質上毫無營養的搖滾樂。Bubblegum在六、七十年代大規模人造,由商業製作人完成譜曲編曲,雇用短期藝人來演奏和演唱歌曲,而這些藝人通常都被賦予一個不存在的樂隊名,從而給外界「這是一支真實的樂隊」的假像。



第一集裡,反覆從眾人口中提及的Donny Osmond就是Bubblegum音樂的代表藝人。60年代中期開始,他和他四個兄弟組成了The Osmond演唱組合,並在70年代開始火遍全美,Donny Osmond也在單飛之後成為青少年偶像,其受歡迎程度一點不亞於今天的Justin Bieber。當然也正像Justin Bieber在如今搖滾群體中的不受待見一樣,Donny Osmond對於當時絕大部份的搖滾人來說就是個十足的小丑,羞於提及此人的名字。

不過,Donny Osmond和Bubblegum音樂的存在至少證明了,搖滾樂仍然具有商業價值。而能不能接受改造,則是另外一回事。


(五)



1973年,Led Zepplin北美巡演。開始於5月4日,亞特蘭大,結束於7月29日,紐約。7月27日之前,麥迪遜廣場花園的三場連演的門票就已經全部售罄。

Led Zepplin是第九支踏上北美土地展開劇院級巡演的英國搖滾樂隊。這一年3月,Zepplin剛發行第五張錄音室專輯《House of Holy》,也由這張專輯開始,音樂風格逐漸顯露出更快速,更硬的重金屬的雛形。另外,這其實是第一張所有音樂元素完全由樂隊成員自己把控,不受製作人等外部影響打造出來的Zepplin專輯。因為這些原因,Zepplin,特別是經紀人Peter Grant將它視為樂隊重要轉折之作,竭盡全力要推向全世界。73年北美巡演,某種意義上也正是《House of Holy》的宣傳高潮。

Peter Grant,說起來淵源頗深。1963年,他作為助理巡演經理,第一批帶巡演的美國藝人裡就有搖滾老宗師Bo Diddley。66年,就在The Yardbirds樂隊的帳務一灘爛泥的時候,Peter Grant接手成為他們的經紀人。不過可惜的是為時已晚,The Yardbirds仍然很快因為一系列問題解散。不過這段小失敗也讓Peter Grant吸取經驗,決心更好地為他的下一個樂隊,Led Zeppelin服務。



Robert Plant口中親密的「G」老謀深算,極具攻擊性,對樂隊事務事無鉅細,涉及到錢的問題更是容不得一點虧。這些性格在第一集裡演員演得非常到位,不過至於他是不是真的那麼恨德國人,這點難以考證。歷史上,Polygram也並未染指過Led Zeppelin。可以這麼說,Led Zeppelin在70年代能躍升到搖滾樂殿堂的巔峰地位,這位不停出擊的經紀人功不可沒,他對Zeppelin幾乎投盡了心血。鼓手John Bonham去世後,Peter Grant一度崩潰。

一朝沉浮總有時,像Led Zeppelin這樣以高能量站上頂峰的搖滾樂隊,它的跌落也必然格外黯淡。Zeppelin之後,很難再有哪一支英國樂隊能在紐約造成空前巨大的轟動。而紐約自己的搖滾樂早已藉著倫敦的種子生根發芽起來。Andy Warhol和Lou Reed的藝術圈子已經閃耀著更具地下色彩的光。在第一集裡,Richie的妻子Devon在生日派對上和名為Ingrid的朋友的對話裡,已經預示著Warhol和Reed即將在接下來的劇集裡登場。這位Ingrid,我也懷疑可能就是Andy Warhol畫過的女演員Ingrid Bergman。


(六)



Kip 史蒂夫ns,劇中The Nasty Bits樂隊的主唱,演他的演員詹姆士 Jagger正是《黑膠時代》製片人之一,「滾石」主唱Mick Jagger的兒子。憑著一個「我爸是李剛」的光環,我相信Kip 史蒂夫ns和The Nasty Bits樂隊即將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扮演重要戲碼。

毫無疑問The Nasty Bits是一支朋克樂隊,音樂毫無技巧可言,以「Fucking,Fighting,Nothing」為核心理念,他們骨子裡的這種虛無主義未來會被很多朋克樂隊繼承。再往後說,紐約的朋克搖滾達到高潮之時,正是新浪潮音樂崛起的契機。有一個細節,A&R部的星探Clark強行摘掉初聽The Nasty Bits的Jamie的耳機的時候,問她剛才那是不是Suicide樂隊。Suicide,正是合成器朋克和新浪潮音樂開始顯露頭角時的代表樂隊。他們在CBGB的朋克場景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甚至在80年代成功進入主流。顯然,The Nasty Bits要想到達Suicide的地位,要付出的努力還遠遠不夠。

1973年12月3日,CBGB俱樂部在紐約曼哈頓開始營業。這個原本想著接納Country、Blues、Blue Grass音樂的俱樂部,將要迎來持續數十載的朋克野火的縱情燃燒。搖滾樂的俱樂部文化和俱樂部演出也將隨著CBGB的文化現象成為該樂種的全新模式。The Nasty Bits在第一集裡面扮演了一個再Zeppelin等等巨人的光環下毫無前途可言的可憐孩子,但陷入絕望Richie手裡突然有了這麼個苗子,他會怎麼用呢?不久之後紐約地下的朋克野火,就快要燒到他的臉上了。


(七)

火苗在The Nasty Bits身上,未來的曙光則仍然蟄伏在暗處,它需要等待Richie自己去發現。

——一籌莫展的A&R會議上,星探們手持一張瑞典樂隊的唱片,上面印著ABBA四個字母,黑膠唱機里捲出來這支樂隊充滿強勁衝擊感和跳舞節拍的獨特音樂。沉迷於搖滾樂的星探們對這種有些浮誇,缺乏爆點的音樂毫無興緻,嚷嚷著快關掉唱機。只有年輕而且顯露出音樂嗅覺的Jamie嘟囔了一句」You can dance with it「,而對ABBA的音樂似乎很感興趣的老闆Richie面對星探們的態度不以為然,「You』re all hearing this the way?」

——癱倒在車內,因為Robert Plant的態度和抨擊備受挫折的Richie在司機的駕駛下經過一片黑人公寓。他聽到奇怪的電子鼓的聲音和節拍從公寓裡傳出來,街道上擠滿了隨之起舞的黑人男女。Richie不知道這種音樂是什麼,他很感興趣,想要一探究竟,卻被黑人地頭蛇拿槍指著腦袋讓他滾蛋。同時他看到多年以前因為自己的無奈和無情而痛毀前程的Lester Grimes如今的落魄,腦子裡一片混亂,電子鼓的強烈的節奏擰在對布魯斯的回憶裡面。此時的Richie並沒有意識到,兩頭巨獸正在以匍匐蓄力之勢等待著撲進流行音樂的浪頭裡。

一頭巨獸擁有五光十色的身體鱗甲,敏捷,面帶狡黠;另一頭兇狠深黑,四肢上全是陳年舊傷,但目光里卻有著一股堅毅和不屈的影子在閃爍不息。

Disco和Hip-hop要來了。



(未完待續,非授權情況下,切勿轉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