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巴頓將軍--Patton

巴顿将军/铁血将军巴顿/Patton:ASalutetoaRebel

7.9 / 109,501人    172分鐘

導演: 法蘭克林沙夫納
編劇: 法蘭西斯柯波拉 Edmund H. North
演員: 喬治史考特 卡爾馬登 Stephen Young (Ⅰ) Michael Strong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拉

2016-03-01 22:43:35

鷹般奮戰,星般隕落


      史詩本就是屬於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榮耀桂冠,若在光影中提到它,唯有真實的戰爭與虛幻的神話能摘取其冠上明珠。多變的地理位置時刻提醒著觀眾世界的廣袤無垠、出場人物的繁多將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纏繞緊鎖、大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身不由己更是盪人心弦驚心動魄,歷史以一名悲壯戰士的身姿用殘破卻飛揚的斗篷護住倖存的生命,在上帝視角下唯有硝煙與鮮血不可辜負。

    歷史由冰冷的數字和無情的殘垣組成,灰色是它不變的主旋律,大地之母用泥巴變幻著它的外形、風雨雷神用咆哮張揚彼此的問候,但唯有人可以給予歷史色彩:在黃色的土地上撒謊偷盜、為了赤色的戀情而大動干戈、與冰藍的怒濤英勇抗爭、種植綠色的蔬果果腹飽餐。人賦予歷史血肉的同時不忘疼痛的觸覺,過往的人們僅僅存在於文字之中便倍感振聾發聵,一旦活躍於螢幕之上,每每都會驚的人起雞皮疙瘩,不僅是那些後知後覺的惡、也包括至真至純的善,而更多的,是對信念的堅守。每一分堅守,都必須以十倍辛酸償還,這是人欠下歷史的債。

    一部好的史詩片應該既能展現宏觀格局又能盡顯人物個性,既有普羅大眾的偷生智慧又有梟雄將領的一語成讖。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是史詩片的主旋律,或慷慨激昂或驕傲頑強,因為不同的人,所以不同的史詩片才有了自己特有的韻味。《桂河大橋》里死板卻認真的英國軍官用原則刷新了戰爭的正邪論、《辛德勒的名單》中從發戰爭財轉變到救異族命的偉大商人用善良償還著德軍的罪惡、《阿拉伯的勞倫斯》以一己之力夢想讓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共處卻慘被驅逐、《甘地傳》更是極盡劇情表演之能事還原一個聖人的形象、《賓虛》在那個沒有特效的50年代末敢動用一萬五千名群眾演員鋪墊一個人的復仇路、《亂世佳人》更借南北戰爭的慘烈徹頭徹尾摧毀了郝思嘉的愛情......精彩到凡胎難承的史詩片都因為有一個傳奇般的主角,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胸膛內跳動的便是整個宇宙。

    世上不缺圓滑的政客,但缺少活出真我的將軍。然而飛鳥盡良弓藏,戰爭結束後這些不善政治的人唯有頂著虛銜了度殘生,然而一向心直口快的巴頓將軍卻無法改變天性,自此招來了殺身之禍。究竟是上帝不忍他的愛將在人世間被毀清譽、還是政客強強聯手剷除了這個有可能威脅到自己利益的無畏將軍?人們永遠逼迫出一個真實的答案,因為這個世界早已真假不分。但「血膽將軍」可以憑藉影像的魅力成為一個永遠的神話,一個狗娘養的高逼格神話。

    愛雪茄、愛手槍、愛髒話成為了巴頓將軍的三大標誌,這個出身軍人世家的霸道男人憑藉一身虎膽於戰爭中迅速做出決斷、繼而憑藉軍事才能將付諸行動。然而這樣一頭猛虎只可征戮戰場豈可為人墊腳石?獨斷獨行的做法和口無遮攔的性格讓他身上背負的戰功越多,視他為眼中釘的人也越多。軍界的黑暗絲毫不亞於政界的骯髒,政界僅僅暗流洶湧,軍界卻讓人粉身碎骨。巴頓將軍的一生光明磊落到了可恥的地步,以致於政客不得不用撲朔迷離的死為之祭奠。

    有趣的是,扮演巴頓將軍的美國男演員喬治·斯科特在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榮譽後拒絕領獎,一方面帶著藝人風骨裡的高傲認為演員之間不可比較,一方面對巴頓將軍本人的爭議性持保守態度。毫無疑問的是,喬治·斯科特這一蔑視權威的行為為螢幕外的「巴頓將軍」又增添了一筆傳奇色彩。堅持原則的硬漢有時單純如嬰兒,思想還活在古希臘時期人類的純真本性之中,越是面對權貴臉上越會不自覺的掛上混不吝的腐笑,渾身上下寫滿了「老子就要注孤生關你蛋事」的大寫字體。

    電影《巴頓將軍》的成功不僅在於它成功從多個角度還原了一位受人敬仰的爭議將軍形象,更是高度還原了戰爭全貌的殘酷、政局波譎雲詭的狡詐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百態,甚至詳細到一條因為主人匆忙逃命而被遺忘在修羅戰場上的瘦狗的淒涼,詩性與暴力的美學毫無違和感的出現在這部影片中。反思和憐憫都是戰後才能有情緒,這是一部屬於戰場的電影。炮火中剛直勇猛粗中有細的硬漢專場,作為一個鐵錚錚的男子漢,可以被毀滅,但絕不會被打敗。

    影片開頭是穿戴整齊的巴頓將軍站在美國國旗前抑揚頓挫的一番演講,標準的軍禮、腰間的象牙柄手槍略帶寒光、口中的訓誡與眼中的凌厲一般無情,因為戰爭本就無情。在他手下成長的士兵可以兩天不吃飯不睡覺持續行軍之後立刻作戰,我相信這些士兵會咬牙切齒的想槍斃這狗娘養的,但當他們的將軍同樣在雪地裡行走、和士兵們一同行走時,我相信他們的內心要比舒舒服服躺在日頭下捉虱子驕傲的多。因為巴頓將軍不是在用士兵的命賭一場名譽戰爭,而是將死亡的可能性放大到無數倍後教給他們活下去的能力。

    巴頓將軍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一個好的軍人應該死於最後一場戰爭中最後一役的最後一發槍彈」,天生歸屬便是戰場的他一生熱血激情馳騁疆場,片頭打出片名的時候用了一隻荒原上的鷹代替他出場——天空的王者,永恆的孤獨。關於這種生物有一種浪漫的說法,當它們瀕臨死亡之時會竭盡全力向天空和驕陽飛去,直至烈焰與氣流將它粉碎吞噬殆盡,不帶走一絲人間眷戀,也不留一絲痕跡於世間。這種決絕詩性的驕傲和巴頓將軍如出一轍,重要的是他也是一個軍史學家和詩人。在古修羅戰場上吟詩的他想像著自己千百年前的光輝戰績和酣暢流血,兩千前年戰爭的悲壯與羅網將他緊緊纏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硬派美與陰柔情懷已然融為一體,讓人無法分清,這究竟是一個跨越千年戰場的吟唱詩人、還是一個戎馬半生鐵血自負的將軍。

    巴頓將軍對政治的的不屑是他征戰生涯的最大敵人,面對權貴他竭力隱藏自己的輕視與不屑,然而所有的表情都清楚的寫在他的臉上,自以為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放鬆下來表達對交際的不滿,實際不知被多少雙眼睛緊盯著找錯。抽打士兵和在公開場合言語有失成為了他軍事生涯兩塊最大的絆腳石,前者讓一向自詡民主和堅守人權的美國政府被迫雪藏了他三個半月,後者成為了日後暗殺的直接原因。歷史上的巴頓將軍曾說要揭露政界的黑幕,而受此連累的政客不再少數,他們就像懦弱的士兵一樣期待著把槍口抵在他的鼻子上。

    作為一個天生的戰爭狂人,本不應該在和平年代得到讚揚,因為他不符合多數人的期待。從人權反戰角度來說,他是頭號敵人;從國家維穩角度來說,他不聽從上面指揮;從民眾角度來說,他帶來的利益遠遠比不上老闆心情好多發的兩塊錢。最為讚揚、敬佩、了解他的居然是敵國的將領,大抵自古以來惺惺相惜的英雄總避免不了你死我亡的結局,各為其主的立場讓他們可以傾盡智謀一決高下,一生得以痛痛快快足以。

    而影片絕不滿足於讓這位天才戰爭狂人僅僅侷限於為戰發狂的狀態,他所痛恨的是懦夫和弱者,因為在他的字典里從未有這兩個詞來擴充。流著血的士兵從他的汽車旁路過,他無動於衷,因為這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損傷,心軟和同情拯救不了任何事,能救士兵性命的只有他們自己;隨手殺死普通農戶的馬,因為前進才是他唯一的目標;優秀的將領死去令他心痛,但也只是感慨天降大任於廝又何以令其英年早逝;只有在軍隊的醫院裡,他才能自然而然的表現出硬漢的柔情,將榮譽掛在傷患的枕上,用復仇成功的話安慰受傷的將士。他的柔情不是軟弱的逃避,就像阿甘救了上尉,不需要教他怎麼活下去,人們自然就知道勇敢的活才是最好的抗爭。巴頓用詩的悲哀征服了生的悲哀,而懦夫,總是不配英雄談吐。

    他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名好將軍,也是一個迷失在現代的浪漫戰士。人們常常在眾多角色中分身不暇,最後疲憊不堪。而他從始自終貫徹自己的原則於一個目標,無悔更無怨。他可以在戰場上永遠進攻,永不防守,在政治里卻連連敗退應接不暇,他是活在上個世紀的傳奇,一個尷尬的從中世紀穿越而來的文藝將軍。和成長太快的世界無法接軌是他晚年的尷尬,跪地祈禱的同時滿口髒話。純粹到讓人忍不住笑,從未見過如此心口合一之人。如果我是一名士兵,我希望碰到這樣的將軍,不是為了流血殺人的狂熱,而是為了身為軍人的榮耀,更重要的是,只有他可以最快的結束戰爭。

    他的榮耀已隨古羅馬的將領一起隨風而逝,不知他又會投生於哪一朝的亂世,於徵戮中尋求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