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2,514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鬼腳七

2016-03-01 02:30:02

《聚焦》真相背後:奧斯卡、大新聞以及媒體的自我修養




文/鬼腳七


    2015十足是電影的小年,無論是對於好萊塢還是世界電影來說都是如此,只不過,小年並不是沒有優秀的作品問世,而或許只是在說,沒有足夠多讓人驚喜的「意外」出現。穩重溫吞的傳記片、大場面的科幻片、輕巧自然的愛情片,大多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套路,但是舊瓶總能釀出新酒,更何況舊瓶釀出的新酒往往更多一份韻味,《聚焦》正是這樣的代表。
    作為又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聚焦》講述的是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小組收集證據,調查報告波士頓地區一系列神父性侵兒童案件的過程。典型的新聞自由對抗社會權威的故事路線,事實上,《聚焦》不是那種讓中國觀眾一眼看上去會被吸引的類型,這並不僅是因為這個講述媒體揭露社會陰暗的故事在國人看來幾乎就是美國版的《焦點訪談》,同時也是因為影片所講述的神父性侵兒童的案件和對於整個教會制度的反思在我們的現實中看來多少有點隔靴搔癢的距離感。但是觀影過程中我們的感受卻恰恰相反,即便不甚了解美國的教會體系,我們也會理解調查小組面臨的重重壓力;即使並不是教徒,我們也可以體會那些純真的兒童被尊敬的神父傷害後會留下怎樣的疤痕;即使沒有從事過記者或者編輯的工作,我們也能看到主人公在追查真相下的職業道德和操守。這些正是《聚焦》的精彩之處,它來自具體的現實,卻傳達出普世的情感。在用影像再次揭露當年的醜聞、展現新聞背後默默工作的英雄之外,《聚焦》幾乎同時成為了改編真實事件的社會敏感題材電影的新範本。這部飽滿沉穩,不露鋒芒卻力道十足的影片成為奧斯卡的熱門影片之一毫不奇怪,何況無論結果如何,《聚焦》都已經和它的「前輩」《總統班底》一樣,成為對於新聞自由和媒體力量的最好闡釋。

媒體的自我修養
    影片的故事開始於《波士頓環球報》迎來了新的主編馬蒂·巴倫,新官上任,馬蒂就建議「聚焦」小組重新開始調查此前已經報導過的神父性侵兒童的案子,因為在外表冷靜沉穩的馬蒂看來,「這個案件還沒有結束」。於是,「聚焦」小組的四位記者就開始重新掃去這件塵封案件的灰塵,重新開始調查這起案件背後的更深真相。
    結果當然是驚人的,涉案神父從幾個到幾十個,民間的受害人團體,法庭解封的重要證據,「大家都知道卻秘而不宣的真相」,來自宗教界朋友的勸阻,直到最後那片舉世震驚的報導最終發出。《聚焦》在這個過程當中無疑展示著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的堅韌力量,對於標榜著「自由」的美國社會來說,輿論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環,你可以報導政府的醜聞,你可以批評官場的腐敗,你可以指責公眾人物的失態,但是挑戰教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聚焦」四人組挑戰的不僅是一個兩個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維護這些有污點的神父的整個教會制度。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當年的報導刊登之後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響,也不難理解影片在整個過程當中所採用的冷靜樸實的手法所帶來的耳目一新的表現力。
    《聚焦》是常見的正反善惡對抗的敘事套路,但是卻是不常見的不刻意渲染緊張感和衝突對立關係的作品。影片中沒有挖掘真相要經歷的冒險歷程,沒有被教會威脅和打擊,沒有反派人物的暗中破壞,甚至都沒有太多主人公的內心掙扎和情感轉變,影片只是克制簡單、按部就班地展示著這幫記者們如何履行自己的責任,用輿論之力和權勢抗衡。與其說在故事當中對抗的雙方是正義與邪惡,還不如說是記者的職業道德的堅持與隨波逐流的放任。《聚焦》成了對於記者職業和新聞責任的一次禮讚——現實或許就是如此,沒有衝鋒陷陣的壯烈和戲劇化,而只有瑣碎的細小工作,但是對於追尋真相的新聞界而言,正是在這樣一步步的瑣事當中,累集起了改變現狀的力量。還不僅如此,《聚焦》頌揚著新聞自由的勇氣和韌性,同時也並沒有神化這些總會有所疏忽的凡人。隨著調查的推進,「聚焦」小組發現當年之所以將這個報導草草結束,沒有繼續追查,最大的責任人不是別人,而正是他們自己。各方面的資料、進一步的證據,甚至更多涉案神父的名單,都曾寄到報社,但是卻被輕易忽視,無人理會。「聚焦」的組長羅比在影片結尾處站出來反省自己的失職,這是《聚焦》在主題上最大的亮點,它並沒有神化勇士,也沒有盲目地讚揚他們的行為。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對比之中,我們的得以看到新聞記者這個職業的重要性:一念生一念死,或許每一個細節,都決定著不知道何處某人的命運。在全片繃緊的神經剛剛鬆懈下來的時候,導演冷不防地再讓觀眾們驚出一身冷汗,是的,還沒有結束,不僅僅是那個主教並沒有收到應有的制裁,反而諷刺般地被調回到更高級別的教堂,世界範圍內還有更多類似的事情還在發生;同時還是因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和人性的懈怠之間的鬥爭還遠沒有結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影片結尾處隨著報導刊登,從四面八方湧進來的電話在與之前那些材料被忽視的對比中,成為振奮人心的力量。
    反過來看,「聚焦」為什麼要執著地撲在這個早已結案的調查上,難道正如羅比那位給神父辯護過的律師朋友所說的,只是新主編為了給自己增添一點知名度而將「聚焦」當做工具,然後就拍屁股走人?這確實是個問題,對於「聚焦」小組裡在波士頓土生土長的幾個人來說,挑戰當地教會帶來的後遺症或許遠在他們預料之外,追尋真理的勇者往往會落得眾叛親離。影片並沒有交待報導刊登之後幾個人生活有什麼具體的變化。但是組員之一薩莎的祖母是虔誠的教徒,影片在結尾驚魂一瞥地展現了她一邊閱讀報紙一邊滿眼落寞的畫面,薩莎守在一邊,卻無能為力。是啊,真理和情感的衝突是如此可怕,如此讓人身不得以。即使這樣,他們也要去做,哪怕開罪朋友,傷害親人,他們仍然要去做,其中的理由早在一開始就已經由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馬蒂說了出來:「報導這樣的新聞,才是我從事這個職業的原因。」如此簡單和直接,調查真相併公之於眾,這似乎正是一個記者的無需選擇的本能。影片並未振臂高呼地喊出這樣的口號,卻明明白白展示出這樣的價值判斷。多年之後,《聚焦》或許會出現在高校新聞專業的課堂上,這部影片在儘可能的意義上教科書般闡釋著「何為記者」以及「如何做記者」的問題。

紙媒時代的克制輓歌
    《聚焦》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部古典的影片,這種觀感一部份來自影片平靜的敘事風格,一部份來自不追求戲劇化的節奏,但是更多的,或許來自這個故事本身飽含的,對於傳統紙媒的懷緬之情。
    這種感情一方面體現在對於報社日常工作的展現和表達上,在整個調查過程當中,「聚焦」小組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採訪當事人、收集資料、篩查新聞,影片不厭其煩地展示著這個重複單調的過程,大量剪成小塊保存的剪報,堆積如山的文件,成本的筆記,一遍遍的電話聯繫,讓人幾乎懷疑這樣的工作離真正的案件核心還有多遠。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調查小組發現了地區神父的任職名錄,從中發現有過性侵行為的神父都被教會以各種藉口調離了原來的教區,而到新的教區任職的細節。面對卷帙浩繁的資料,要從中找出那些有過違法行為的神父,無異於大海撈針。影片的主人公們採取了最原始的辦法,從名錄當中篩選出頻繁調職的神父,再反過來求證核實。這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勢單力薄的四名組員和隱藏在幾大本人名目錄中的違法神父之間的無形較量正是經由這些平淡無奇的乏味資料來視覺化呈現的,在這裡,傳統媒體,或者更準確地說,紙媒的形式力量顯然遠超越了現代化的媒體形式。對於資料的倚重或許在當代的新媒體行業當中仍然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遠不如我們在《聚焦》所展示的龐大据當中看到的那樣讓人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震撼,我們既可以看到現代化的美國報界對於過往資料的仔細保存和歸納程度,也可以感受到影片中的幾個主人公古樸的媒體人精神。影片對如今已被視為夕陽行業的傳統媒體的敬意和緬懷,並沒有轉化成示弱者的扭捏感慨,而是在展現它的力量、勇氣和堅韌。這場毫不卑微的緬懷,不僅投射在利用白紙黑字揭露強權的故事本身上,也同時投射在在這場鬥爭當中身體力行的每個參與者身上。「聚焦」小組當中最為出彩的人物或許是馬克·魯弗洛飾演的邁克,這個熱血衝動卻乾淨十足的記者始終背著一個碩大的公文包,穿行在法庭、受害者和据之間,生活簡單到幾乎空白。這種純粹的熱情帶有強烈的懷舊意味,這種人物多少會讓我們聯想起《編舟記》中相似的職業精神。或許不同正在於,《編舟記》所採用的日式溫暖筆觸感慨的獨坐寒窗的圖書編輯那份清苦和堅韌,而《聚焦》在調查小組的成員們身上挖掘的,是平凡枯燥的日常工作之下隱藏的無限激情。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聚焦》,我們會發現影片在驚世駭俗的故事本身和簡單樸素的風格所試圖展現的職業精神之間所實現的微妙平衡是多麼難得。即使我們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來自真實事件,早已知道一切罪惡最終都會昭告天下,但是當涉案神父從報導中的個案,到受害者團體統計中的13個,到民間研究者預估的90個,直到「聚焦」小組最終確定名單時電腦螢幕上顯示的87個。調查小組用愚公移山般的方式從舊紙堆和涉案人員的口中還原出了被教會掩蓋和隱藏的真相,這個過程當然遠不如動作片中深入虎穴去盜取一份重要文件更加刺激,也不如法庭片中當庭對峙正面交鋒唇槍舌戰來的精彩。但是《聚焦》對傳統媒體的回顧之情恰恰在於,在最樸實無華的動作當中,所有人的努力堅持、對於涉案神父的憤懣、保護孩子們的責任、堅持真理的執著,都凝聚成了一疊薄薄的報紙。這一實體化的物件,在影片結尾處被分發到波士頓的每家每戶。教會的反應我們從電影當中無法直接看到,所有的反響和震撼都被隱藏在片尾字幕升起的黑暗當中,但是這一沓在當今資訊化的時代被視為落後的印刷品,卻遠比電腦螢幕上的的一篇更能激起我們內心所動。在這個以無言的宣告和揭露來結束全片的故事當中,《聚焦》完成了對於傳統媒體的最高禮讚:它遠離喧囂,遠離人們的關注中心,遠離時髦和潮流,但是它始終做著它本質的工作——監督和拷問這世界。

奧斯卡之路
    有著真實故事背景的作品更容易在奧斯卡有所斬獲似乎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去年的《萬物理論》《模仿遊戲》來自名人經歷,2014年的《為奴十二載》和《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改編自小人物的生存故事,再往前的《林肯》和《逃離德黑蘭》展現的是更廣大的美國和世界歷史。每年的奧斯卡,總會有幾部真實事件改編類作品出現在候選名單當中,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這些或者取材於重大歷史事件,或者取材於美國社會新聞的影片早已在觀眾們走進影院之間就已經享受著此前的真實事件和新聞報導不斷積累的「成果」。《聚焦》也是如此,面對神父性侵兒童的醜聞,義憤填膺的觀眾們早就在連篇累牘的報導當中看清了整個故事的發展,他們在買票走進影院的同時,或許就已經在心目中預設好了再次揭露教會黑暗的戲碼,從而與影片的主人公們站在了同一條陣線上。
    憑空而來的認同對於影片本身當然是再好不過的條件,而《聚焦》也幸運地沒有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亂了陣腳。影片明智地避開重述案件,而將重點放在那篇著名的報導出路之前的幕後工作之上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將案件的焦點——神父隱藏在敘事背後,不僅給與了影片更多空間去展現真正的主要人物記者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粗暴的價值判斷和戾氣十足的指責。顯然,神父的所作所為理應值得鞭撻,但是這並不是影片要做的事。《聚焦》陳述了揭露真相的過程本身,而對於真相持何種態度,就交給了觀眾自己選擇——要相信,觀眾們比我們想像中更有洞察力和善噁心,遠不需要被指導和帶領。事實上,這種對於結果的不予置評並不是創作者迴避問題的選擇,而恰恰相反,在太多類似的影片當中,影片將強烈的判斷植入到影片當中,將一紙影像化檄文呈現在影院的螢幕上。這樣的選擇當然遠說不上錯,只不過在《聚焦》當中,冷靜克制的態度最終賦予了影片更厚重的質感。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涉及宗教、兒童、法律公平等敏感話題的真實案件當中,如何客觀誠懇地展現真相,如何不淪為玩弄噱頭揭人瘡疤的鬧劇,是比披露真相正價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在影片中看到調查小組成員一遍遍過濾可疑人員的名單,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受害者可能面臨的終生陰影,同時還有無數教徒的信仰和感情。當第一份名單出爐之後,主編馬蒂堅持暫不發表,而要繼續尋找能徹底駁倒主教的決定性證據,這無疑是在對受害者負責;而當最終發表之前,小組組長羅比則帶著名單再次請求那位為神父辯護過的律師確認,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在對公正負責。正義的含義不僅在於懲戒罪惡,同時也在於保護無辜。《聚焦》的冷靜語調與導演托馬斯·麥卡錫謹慎的價值表達共同成就了影片的不俗品質,在缺乏視覺刺激和緊張情節的《聚焦》當中,正是這種沉穩和克制帶來了位列奧斯卡提名隊列卻不輸於任何一部大片的獨特氣質。
    說回到奧斯卡,《聚焦》身負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在內的多個提名,而在此前的幾個前哨戰獎項中,《聚焦》也反覆被提名這個幾個獎項。反觀今年提名最佳影片的8部作品,無論是媒體還是學院,普遍看好的大熱門影片包括《聚焦》《天空頭》和《荒野獵人》,而後兩部作品一部缺乏《聚焦》所秉持的厚重人文情懷,另一部幾乎就是為小李子量身打造的影帝沖奧片,《聚焦》一度在博彩公司的賠率榜上被一直看好也並不是毫無道理。對於身兼演員、編劇、導演多重身份的麥卡錫來說,收穫職業生涯當中第一個奧斯卡獎盃似乎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至於這個獎盃究竟會不會是最佳導演,乃至最佳影片,《聚焦》還有足以讓人期待的理由。

聚焦背後
    導演托馬斯·麥卡錫在此前也曾導演過幾部影片,但是大多數輕鬆詼諧的小格局喜劇作品。在選中《波士頓環球報》的這一系列報導作為改編對象之後,麥卡錫則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前期準備工作,不僅為了使影片展現出溫和冷靜的風格,和編劇合作改出了無數版草稿,還回顧和重歷了「聚焦」小組當年所查閱過大量資料,影片結尾處調查小組突然發現自己曾經遺漏的爆料資訊,正是麥卡錫在翻閱以往剪報的過程發現的。他將這個細節加入到影片當中,羅比的自責成為提升影片主題的一大亮點。而影片的幾位主要演員,更是從原型人物身上「榨取」了每一滴可供表演的資源,麥可·基頓直接搬到了「聚焦」小組的組長羅比家附近住下,不斷地研究對方的講話視訊和錄音,於是在第一次與羅比見面時,就已經能以惟妙惟肖的模仿讓羅比吃驚不小;而馬克·魯法諾甚至拿著劇本來到邁克面前,請他一字一句讀一遍台詞,自己再以此模仿。很難說《聚焦》創作團隊上下這種「笨方法」值得被其他電影人借鑑,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當中,這部既無好萊塢模式、沒有動作戲、沒有愛情和性、沒有大場面,也沒有響噹噹有一線票房號召力的影片成為了一部上佳的作品。無論是資歷尚淺的托馬斯·麥卡錫,還是從超級英雄片場華麗轉身的這群演員們,在戲裡戲外反覆給出了實現自己理想的最好捷徑,或許就是保持初心的執著和堅定。
    《聚焦》在頒獎季的走紅再次將新聞工作和記者職業推向了觀眾們焦點的中心,巧合的是,2015年同樣有另外一部表現新聞工作者經歷的影片上映。然而,這部同樣是力圖揭示被隱藏起來的隱秘故事的《真相》中的主人公瑪麗·梅普斯則成了一個反例。她在2004年將矛頭指向了正在謀求總統連任的小布希,指出他在服役期間享受特殊待遇,然而事實證明梅普斯所以來的材料卻是偽造的。兩相對照之下,我們不難理解「聚焦」小組的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的重點,並不在於他們敢於挑戰權威,而在於他們懂得如何讓自己的挑戰更有意義和價值。《聚焦》所塑造的這群複雜鮮活的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可以躋身史上最經典的新聞題材的作品之列,從頗具有懸疑色彩的《總統班底》到揭露菸草公司真相的《驚爆內幕》,再到英雄主義情懷的《新聞編輯室》,螢幕上的記者們指摘過總統的醜聞,曝光過商業大亨的陰謀,有過充滿傾向性的電視劇集,《聚焦》確實開闢了新的空間和新的形式,故事直指的是全美國人心目中的宗教信仰,但是態度上確實任何一部類似作品中都不曾見過的克制和謹慎,甚至包括對自我的反思。也許我們會說,在這些媒體曝光陰謀的影片當中,昔日單純甜蜜的美國夢早已經蕩然無存,影片中的美國現實千瘡百孔,但是也正是在這些影片當中,電影人們在傷痕纍纍的現實當中製造出新的牛仔,《聚焦》成為了這其中的一環,它在《總統班底》《驚爆內幕》這些經典作品之後,繼續塑造著媒體時代的孤膽英雄。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奧斯卡欠兩部影片的獎盃,終將會給出的原因。


原載時光網(http://news.mtime.com/2016/02/23/1552645.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