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杯騎士--Knight of Cups

圣杯骑士/圣杯骑士

5.7 / 22,378人    118分鐘

導演: 泰倫馬力克
編劇: 泰倫馬力克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娜塔莉波曼 凱特布蘭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 Rehoboth

2016-02-16 03:03:26

《聖盃騎士》:有出口的表達


詩篇 119:75-77
耶和華啊,我知道你的判語是公義的;你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求你照著應許僕人的話,以慈愛安慰我。願你的慈悲臨到我,使我存活,因你的律法是我所喜愛的。


關鍵詞:世界、律法、信心


看過電影《生命之樹》,很難不認為泰倫斯馬力克是一個基督徒導演,實際上他曾經有作品獲得過天主教的藝術類獎項。《生命之樹》這部電影的基督教色彩是非常濃厚的,比如用了《聖經》約伯記的經文,鏡頭的跳接有一種模擬上帝視角的宏大,且有超乎生死以外,尋求永恆的各種視覺符號的呈現。這部《聖盃騎士》和《生命之樹》也有些血緣關係,比如同樣的男主角的自我詢問,同樣的有父子關係的矛盾。不過,泰倫斯馬力克的電影在豆瓣上一律低分,包括《生命之樹》這部獲得了嘎納金棕櫚大獎的影片。

《聖盃騎士》電影啟用的主要演員全都是國際一線大牌明星,從克里斯蒂安貝爾,到納塔莉波曼、凱特布蘭切特,還有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等。但電影在表現上並不像一般電影那樣,把演員的表演放在中心,遵循線性敘事的原則,這就使得很多習慣於傳統電影邏輯的觀眾感到十分不滿。電影使用的是主題片段式的結構,逐章的敘事,遵行內心獨白的邏輯,想到某個人物或事件就在那個事件和人物為主的記憶片段中停留,每一段都是這樣,但最後是找到出口,給出答案的。我想這是我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很多電影雖然說出了故事,但拋出了難題,卻不給任何的回答。泰倫斯馬力克布則不一樣,因此,他的作品在我的眼裡就有思考和探索的價值。

整個電影的追問,是圍繞著人生的迷惘來開展的,所以並不很難理解。如果注意的話,泰倫斯馬力克敘述中的倫理關係層面,一定還包括有家庭。如果《生命之樹》探尋的是男性成長和家庭關係之間的張力,探索的是生和死之外永恆的話題,那這部電影更像一個中年男子內心探尋獨白,它連帶出主角周邊的婚姻、婚外情、性關係等一系列的兩性話題,暴露的畫面略有些使人不適,風格意象著力模仿時尚大片的調性,但它的核心話題是關於主角自己的心靈,我用一句話來表達之,就是「我的心在哪」?

整體影像的搖晃運動,給出一種虛光中不穩定的情緒,自我和靈魂的依照,如果是投射在所有的這些兩性關係,以異性(女性)的評價,來作為「自我」的認識,那麼仍然在虛無之中找不到任何的平安和安息。這是存在主義的困境(注1)。肉體與心靈雖然表面同步,卻又彼此分離——這其實是對現代人的一種心靈曠野的描摹。而我並不認為《聖經》這樣古老的唯一的神啟文本中的《出埃及記》只有歷史的價值,時至今日,它也仍然在我們任何人類的心靈之中,可以發出聲音和光線。


貝爾飾演的男主角,就是一個迷亂在都市成功與時尚的曠野中的中年男子,如果遵循線性敘事的邏輯,我可以這麼表達,「中年男子貝爾雖然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但與父親、妻子的關係並不理想,他與弟弟同樣迷失在石屎森林的曠野中,經歷過一次次的肉體的放縱與享樂……」,這大致應該是電影前半部份的劇情。

說到這裡,我想到的是古代著名的教父奧古斯丁,奧古斯丁年輕的時候在異教思想和肉體的放縱中迷失自我,其母莫尼加為他矢志禱告了三十年(注2),之後,奧古斯丁聽到上帝的聲音,幡然悔改。貝爾的這個角色和奧古斯丁有些相似,同樣的事業得志,同樣的跟女人逢場作戲,情婦懷孕……。

電影的開篇很有意思,一段古代文獻的文辭旁白的念誦以後,地震發生,貝爾醒來。這個「醒來」是電影中想要表達的一個重心,或者說是一條線索。所以,電影雖然看似凌亂,凌亂之中卻是有主線的。它並非純粹自我的噫語——導演的控制力,音樂與剪輯,畫面的流動,循行的都是這個邏輯。看似主觀無序,但無序之中仍然在一個更高高度的掌握上,它不是非理性的,而是理性的,甚至是「父性色彩」的。但它有排斥力,需要人願意馴服在他的表達權力之下,但這我認為並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好吧,這樣說來,我個人仍然認同泰倫斯馬力克作為大師級導演的身份。

適巧前幾天台灣台南地震,波及福建,半夜時候地震震盪房間,我本來也醒著,打開微信朋友圈,看到很多本省的朋友都醒來了,這才知道這場地震力量不小。地震震醒我們什麼呢?當提倡「人定勝天」哲學的無神論共產黨政權,在中國汶川大自然的悍然崩潰中看到人的渺小,以致於在官方媒體語言中,使用了「祈福」這樣的字眼,我們就要追問,沒有一個更高的力量,人向誰祈福?沒有災難與苦難,我們很難意識到一個更高力量的存在。

法國神學家加爾文曾經在他的著作《基督徒的生活》的第六章「對永世的默想」中談到:今生的苦難,使我們思想永恆的真實(大意;注3)。這樣,苦難使我們發生向更高存在的追問,在我們的肉體幾近無法承受所經歷的一切,苦難將我們的焦點轉移,從眼前肉體的安舒之中喚醒,使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更加真實卻非眼見的意義上。

《聖盃騎士》裡的貝爾也是這樣的,他不止經歷情慾與情感的痛苦,導演還安排他遭遇了地震、搶劫、童年親生兄弟自殺的這些苦難。電影是一個基督教文化(文明)的產物,它不像東方文化推崇修行,把今世看為戲劇化、神話色彩的苦難歷程(比如《西遊記》裡的九九八十一難),它更多的是一種散文詩體的講述,當然可以用另外一種平實的敘事方式來表達,但是這樣規避了深入內心的直接程度和力度。所以,整部電影的情緒沿貫始終,發展到最後,幾乎是非常自然而非戲劇化地讓主角走出來內心的迷亂——然而那也不是只是靠自己,還是靠著主角父親的禱告(儘管在男主角的弟弟看來,這個父親非常失敗和可恨)、以及教堂里神父的回應,給了主角一個出口。

於是,在影片結構的最後一節「自由」中,貝爾不在喧囂、時尚、充滿眼目情慾的城市洛杉磯,而是站立在如同西奈曠野和西奈山的自然環境裡,直到縱身跳入江河。然後,是開車返程。如果你對《聖經》有一定了解的話,就可以聯想到這裡導演其實是用了一組連續的比喻,曠野比喻世界、西奈山比喻律法(因為摩西在西奈山領受上帝頒布的十誡),而江河(活水)比喻的是(心靈上的)洗禮(注4:參見聖經約翰福音7:37-39),也可指人領受從上帝而來的信心(注5:參見聖經以弗所書2:8-9)。

此前的花花世界亂花迷人眼,眼目肉體情慾和今生的成功(驕傲;注6:參見聖經約翰一書1:15-17),正如父親角色所說的,那其實也是一種苦難,父親則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只是他身為人自有人的侷限,就貝爾的弟弟的大怒之下,也無從回答什麼——人始終是孤獨的,今世的歷練不過是一場盡責的工作,而背後仍然是一個個渺小有限而且有罪的、孤獨的人,這樣看來,貝爾並不比父親更好。因此,貝爾也好,父親也好,都需要一個外來力量的解釋和拯救,電影給出了一個回答,那就是進入教堂,得到神父的教導,這自然也指稱著在那背後一位永活真神的存在。

我能認同這部電影,恰恰是在這麼一種傳統的福音式的基礎之上,雖然電影沒有非常清楚的講明何謂福音,不過我認為那也不是電影的目標所在,電影更多的是一種電影美學式的表達,有它獨特的藝術載體特性的張揚。

以上大致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給出五星評價的原因。構建文本本身的任務,導演用了自己的邏輯和色彩來講述完畢,交給觀眾以後,本就是一個開放和紛繁的局面,至於誰真的和導演心心相映,那也許只有導演自己最清楚。反正這是我個人的真實感受。




注1: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源於海德格爾,但薩特特彆強調了「自由」的因素。 海德格爾提出人與世界的關係首先不是什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就是說,人首先是世界上的一個存在者。那麼,人是怎樣一種存在者呢?海德格爾說,人都是孤獨存在的;海德格爾特地用「畏死」來說明:我們在畏懼死亡的時候就會深切的體會到,我們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誰也替代不了。在這個意義上,人人都是「自由」的。
從這裡,薩特接著說,人如何存在就應該是人自己選擇的結果,即人首先存在於世界之上,然後人自由的選擇自己的行為,而人的行為就決定了人的本質,所以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
這樣說來,人的本質就是自由選擇的結果,或者說就應該是自由選擇的結果。但薩特認為,我們在現實中常常身不由己,這個阻礙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無忌憚的干預我的選擇,使我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絕、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選擇。薩特的戲劇《間隔》裡的男主人公就處於這樣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劇結尾處發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獄!」 ——來自網路。

注2:
在基督教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往往對古聖先賢敬奉有加,卻常常容易忽略他們背後來自女性的強大支持。北非主教聖奧古斯丁(354-430)的母親莫尼加即是一例。 奧古斯丁是著名的護教領袖。在西羅馬帝國面臨重重危機之時,他力挽狂瀾,不僅維護了百姓的利益,抵禦了異教攻擊,而且鞏固了教會的發展。不但如此,他也是拉丁教父中最多產的神哲學家。他的神學思想,尤其是關於原罪、自由意志和恩典的教義,已經成為西方教會的信仰基石。他也因此被譽為恩典博士、教會聖師。奧古斯丁年輕時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但在沒有受洗、獻身教會之前卻是一個信奉異教、生活放蕩不羈的浪子。奧古斯丁的皈依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的基督徒母親莫尼加的引導、憐愛和代禱。 ——來自網路,原文可見奧古斯丁的名作《懺悔錄》。

注3:
為了免得他們在心裡期望在世上獲得永久滿足他們的平安,神使他們常常遭遇戰爭、紛爭、搶劫或其他災難。神為了約束他們迫不及待地追求轉眼即逝的錢財,或依靠自己擁有的財富,就使他們被放逐、遭饑荒、火災,或以其他方式,使他們落在貧困中,或至少攔阻他們發財。——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三卷第九章,「對永世的默想」1.今世的虛空;《基督徒生活》一書系從《基督教要義》中摘錄而成。

注4:
約翰福音7:37-39 中文和合本
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

注5:
以弗所書2:8-9 中文和合本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 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注6:
約翰一書2:15-17 中文和合本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 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