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不存在的房間 Room

房间/不存在的房间(台)/抖室(港)

8.1 / 450,858人    118分鐘

導演: 藍尼亞伯漢森
原著: 艾瑪多諾霍
編劇: 艾瑪多諾霍
演員: 布麗拉爾森 雅各特倫布雷 西恩布里吉 溫蒂克勞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ozenmoon

2016-02-10 23:39:58

即便囚於牢籠,也不要喪失定義自由的能力


(文/楊時暘)
    事實已經證明,今年真的是奧斯卡的小年,入選的片子大多數都沒有驚喜,當然,那些片子談不上是爛片,但問題在於都透露著一股看見開頭就能猜到全部走向的平庸氣味。這種正確得毫無瑕疵的狀態有些讓人厭倦。在幾部熱門電影之中,這部《房間》似乎還稍稍有些不同,相比於《間諜之橋》中充滿著陳詞濫調的國家和歷史宏大背景的敘事,這部電影更貼近「個人」。
    大多數人在開頭就能看穿這個設定:一對被囚禁的母子如何掙脫桎梏重回世界的故事。不同的地方在於,被囚禁的那個男孩從未見到過外面的世界。他短暫的五六年的生命中一直在這個幾平米的小屋子裡度過,唯一與外界聯繫的就是房頂的一扇小天窗,以及一台信號不太好的電視機。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此,對於這個男孩兒來說,這個房間就是全部世界,他在電視中所看到的,他都認為是只屬於電視的、虛構的東西,只有他在房間中能觸摸到的才是全部的真實。所以,相比於母親的絕望,孩子覺得一切都好,一直安之若素。
    媽媽是幾年前上學途中被綁架的,日後一直囚禁於此,無法逃脫,被迫與綁架者生下了孩子,直到孩子稍稍懂事,她才覺得似乎可以藉助孩子逃離這裡。她訓練自己的兒子,讓他裝病,裝死,以便讓綁架自己的男人把男孩兒的「屍體」帶出去,尋找求救的可能。這並不是一部驚悚、懸疑類型片,所以,即便有著緊張的氛圍,電影的著墨也並不在渲染這些,而是探討了一個人在內心中關於自由和禁錮的定義。
    男孩兒從不知道樹葉是真實的,也不知道街道、汽車與人群的概念,更缺乏與人類互動的經驗,所以,當他背誦著母親教授的辦法,從那輛皮卡上跳下,在街道上奔逃的時候,基本上處於一種震驚之中。一個適應了囚禁的人,對於自由是有恐懼的。這一點並非虛構,在現實中已經被證明,某個小國的人由於特殊原因逃往他國,原本認為應該從此享受正常生活,卻發現那個群體的自殺率居高不下。這一點,真的讓人感到悲涼。
     如果說,電影的前半段在講述如何逃出有形的囚禁,那麼後半段則是講述如何逃出無形的、心靈的囚禁,從而進入真正的自由。後者,更加艱難。
    大多數人錯誤地認為身體被從牢籠中解救出來,一切就會順理成章地變得順遂,似乎一些都得到了妥善地解決,但其實,只有當事人知道,更深邃的囚禁是對於內心的封閉,以及揮之不去的恐懼與隔膜。就像電影中所展現的,無論媒體、家人、鄰居,都把這一對母子當做一種「觀看對象」或者「呵護對象」,他們成為了深藏故事的人,其實,什麼時候他們能被「無視」,什麼時候他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平靜地審視自己的經歷,承認它,並只把它當做一段過往,而不是一個障礙。
    那個男孩兒成為了最重要的轉折點,他比成年人都要無畏,即便最初也經歷了不適應,但很快就能更好的融入社會。更巧妙的是,在不經意間,孩子拯救了母親。他一直念叨著想回到那個被囚禁的房間看看,對於孩子來說,那是曾經的家,有著溫馨的記憶,即便這聽起來很殘忍,但對他而言,就是如此,而他母親的態度從最初的阻止、厭惡到最終答應。孩子回到了那個破亂不堪的地方,對著椅子、水槽、衣櫃,說著再見,就像影片開始,孩子每天早晨對著房間中的一切問著你好,當孩子用稚嫩的方式揮別過去,在一旁的母親也同樣真正走出了內心的牢籠。
     對於媽媽來講,這個男孩兒的身份本身成為了一層隱喻,他是綁架者與自己的兒子,他身上混雜著一半愛意與一半仇恨,而他終將伴隨自己的一生,她必須學會接納這一切,曾經的苦難是無法迴避的,就像眼前的孩子,但我們需要具備那種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他人只能從外部對我們進行有形的囚禁,只有我們自己才懂得如何卸下內心的鐐銬。實施囚禁的人就是為了毀滅他人,但我們即便觸摸過牢籠,也仍然不要喪失定義自由的能力。這本身就是一種反抗和勝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