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玻璃偵探--An Inspector Calls

罪恶之家/探长来访/神探驾到

7.7 / 6,085人    87分鐘

導演: Aisling Walsh
原著: J.B. Priestley
編劇: Helen Edmundson
演員: Sophie Rundle Lucy Chappell 米蘭達李察生 肯史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擊破蒼穹

2016-02-02 06:40:48

一部讓良善之人迷失思考力的戲-看看作者是怎樣讓你淪陷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an inspector calls 中文譯名是《探長來訪》、《罪惡之家》。 這戲本意是想讓人們注意自己的言行。作為社會人的我們,每天都在被這個世界所影響,也同樣每天都在影響這個社會。善待他人,才會被社會所善待。 但這部戲的劇情很難完美地撐起這個主題來。

這部劇太過戲劇化,太過巧合化。當然它是由一齣話劇改編。而且太過階級化,也太過情緒化。他沒有把思考留給觀眾,而是通篇明顯帶有偏向性的說教。

電影圍繞一個女人的自殺展開的,死亡是一個悲劇。是一件讓人憂傷,唏噓感慨及同情的事。 特別是一個年輕貌美且看似道德高尚且懷有身孕的女性的死亡的更值得同情。

魯迅說悲劇就是刻意把一件精美地瓷器摔碎給你看。導演不僅摔了,還摔得漂亮。 導演用了很多特寫鏡頭來刻畫女子自殺的情景,以此來表現女人的痛苦。這個觀影過程不得不讓觀眾感同身受。讓人產生了極大的哀憐之情。

同時導演還在女子自殺與家人慶幸兩個畫面之間切換了多次,這無疑產生了強烈的畫面對比,增加了極強的戲劇感染力。觀眾幾乎一邊倒地同情起女主角的不幸並反感那家人的表現來。

同時,他還把五件事的當事人都設置為資本家,上流階層成員。絕大部份觀眾都會介於自己的身份地位本能地無意識地產生階級仇視感。

最後導演還加上了有如先知及鬼魂一般存在的探長設定,這讓片子有了一種宿命感和宗教裡的所謂審判感。

對於美人自殺的憐憫、對於弱者的同情、 對於階級本能的仇視,還有宗教的審判。
   (不好意思,中間添一段)
看看作者是如何帶偏觀眾情緒的。
先看角色設定。
一邊是一個人,一邊是一家人。 (弱者形象)
一邊是貧苦人,自幼父母雙亡,一邊是上層社會的有錢人。(弱者形象+階級對立)
一邊是聰明,年輕,漂亮,還有一定道德觀念的人,一邊是 有著各種真實人性的人,當然這地方讓作者寫得很壞,各種污化描寫。比如對母親和父親的描寫 。(強烈的對比)。

再然後再看作者是如何給女主角加同情分的。
首先是罷工的勇氣可嘉,其次是不為個人利益所動,拒絕了招安。
(好感加分,對吧?)
再然後還是個文藝女青年,會寫日記,會逛沙灘。 沙灘上的鏡頭語言特別美。
(又加分)。
再然後,還拒絕幫助,說偷來的錢咱不稀罕。
(直接聖人化)。

至此,大部份良善的觀眾徹底被情緒控制住而且主動放棄了理性思考的能力,無意中就接受不需要太多思考且情緒化的東西,從而忽略了劇情的真實樣子。

這部劇確實很考驗一個人獨立的思考能力。也考驗一個人有沒有不受情緒化影響而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

說說劇情。 探長檯詞:「你們是她死亡的幫兇」,小兒子台詞:「我們殺死了她」。作者通過角色之口把女子的自殺直接推向了這一家人。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論斷成立不成立。

第1件事,罷工。勞工矛盾。一個女子替工人團體代言向工廠主討價還價,勇氣還是值得讚揚的。同時她不要自己個人利益,而去爭取集體的利益,精神也值得讚揚。有個前提是什麼,那就是她背後有一幫和她共進退的團體。團結才有力量。事實是,所有工人返工去了而沒有人挺她。她既然有膽量把自己致於風口浪尖去做工人代表與工廠主談判,那麼她是否準備好了迎接失敗的可能性?她沒有。 只能說她,她有勇無謀,不善於保護自己,缺乏鬥爭經驗。 工廠主開除她是基於穩定工廠局面的考量。辭退這一舉動也是人事管理的工作日常。無論是辭退還是招募其實都和道德無關的。

但是作者在表達什麼?作者明顯在引導我們理解為,工廠主讓女主角失掉了工作的行為讓女主角的人生開始了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的演變,最後導致了女人的自殺。能這麼去理解嗎?要知道影響人生命運走向絕不是某一個孤立的因素,絕不能把個人命運怪罪到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上。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種結局都與各種因素有著千絲萬縷且錯蹤複雜的聯繫。我們無法開啟上帝視角去確切地知道我們的每一次言與行會給對方會帶去怎樣的影響。 人對自己的命運尚且無從把握,又如何去把握他人的命運呢?

引用一個網友的話: 今天心情不好,有位顧客過來買東西有點刁難,於是我們吵了一架。這位顧客回家的路上打車遇上堵車,跟司機又鬧了矛盾。回到家發生房東跟她講要漲房租了,又不爽。開車出去路上被人超車,於是一怒之下加速飆車,最終車毀人亡。所以,我有罪,計程車司機有罪,房東有罪,開車超過她的人有罪,大家都有罪,這是不是探長或者作者想說的話呢?

第2件事,看影片的28分29秒,可以很明顯在試衣鏡裡面看到女主角那一抹嘲諷的笑。 假設你在內衣店買紋胸,對方笑你胸小撐不起,你在包包店看包,服務員對你面露鄙夷的神色認為你是窮鬼買不起,你是什麼心情?總之,女主角作為營業員沒有好好履行她的職責。 當然不可否認,女兒其實大可不必非要店方開除女主角.這樣的行為確實我也無法認同。只是女兒其實當時一直處在一種壓抑和發怒的情緒裡面,她放大了所謂的羞辱感。沒人能活得跟聖人一樣沒有過錯。人們不都是在錯誤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不是嗎?

我們應該善待身邊人,但你會由此變得縮手縮腳嗎?你會害怕你的某一個無心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滅頂之災嗎? 萬一你哪天給別人一個不好的臉色讓人家自殺了,那你是不是就難逃良心的責難了?
可是問題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無法去準確地預判在我們看來是善的行為究竟會怎樣去影響他人的人生。而在我們看來是惡的行為 可能也未必會給別人帶來負面的效應。假設,假設女主角離開了這份工作後反而得到了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從此走上人生巔峰而不是一直窩在這裡做服務員呢?那又怎麼算? 所謂種善因未必得善果了。 可是,我們看到,這個過錯讓女兒這個角色自始至終懊悔不已。

第3件事,女主角流連在皇宮酒吧這種煙花是非之地尋找某種潛在的可能性時邂逅了女婿。 從此女主角被女婿包養起來,成為他的情婦。一開始是出於愛,之後因為現實原因比如階級差異,他們不可能修成正果,於是不得不分手。

而且在被包養期間,在這半年時間裡,她沒有繼續出去工作。拿到女婿給的分手費後,她也沒拿這錢去學技術找工作或者做點小買賣,也沒有利用女婿的關係在社會上找份工作,或是直接在女婿的公司或工廠工作,她什麼都沒幹,她在海邊玩了兩個月。然後錢用完了,她又一次回到皇宮酒吧,再次讓自己淪落街頭 。

這一段我是想表達,一個人的命運的走向雖然說受到社會的影響,身邊人的影響,但也同樣取決於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倘若自己對自己的命運多一點把握,可能結局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人的命運是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不能簡單把不幸歸結為他人的責任。所謂點背不能怪社會,呵呵。可是作者卻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

並且,說到他人責任,女婿把女子從他人手中拉出來,給她吃喝,供養她半年,有吃有住,還享受到了愛情。女婿最後還給了她一筆錢。可以從影片看出來,女婿其實對女主角非常好,而且一開始目的也僅是幫助她,並無惡意及邪念。那麼作者也好,探長也好,他為什麼要批判女婿呢?女婿沒有給對方婚姻?那這麼說來分手的男女都是罪人了?

第4件事,女主角先是同意賣春,可是到了女主角住處準備交易時,女主角又不肯了。然後小兒子藉著酒勁強姦了她。之後的時間裡,她想要的時候就叫小兒子過去,不想要的時候,小兒子不能過去。 有時候收嫖資有時候不收嫖資。 女主角和這個曾經強姦過她的人在一起了,而且還懷孕了。 小兒子有沒有逃跑?沒有,小兒子說,我們結婚吧,女主角拒絕了。小子說,接受我的經濟幫助吧。女主角同樣拒絕了。你可以說女主角道德觀強大,強大到可以用來殺死自己和自己的小孩也不做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可是她之前的種種呢?賣春就不違背道德了?做他人情婦,就不違背道德了?接受女婿半年時間的供養和錢就不違背原則了? 如果她碰到的不是小兒子,而是其它嫖客,別人會提供給她婚姻嗎?別人會給錢給他嗎? 小兒子確實借酒強上,這也只是小錯而已。更何況他主觀上是想和一個女人結婚的,他甚至為了幫助這個女人不惜去觸犯法律去偷竊!!同時他情感上也依戀這個女人。小兒子對這個女人也無惡意。

更何況接受錢這件事完全有一個折衷的辦法,那就是接受男人的供養,把寶寶生下來,以後有工作機會了,再賺錢還給這個男人。何必去自殺?自殺對得起腹中的胎兒嗎?

第5件事,女主角去救濟機構申領救濟,沒有通過資格審查。首先要確定一點,媽媽作為審定人,她對女主角認識嗎?抱有個人偏見嗎?她只是在做她的本份,她認為女主角說話不可信,她認為不符合申領資格。她的行為在道德層面完全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

這和麵試一樣一樣的。你沒通過面試,你能怪考官不慧眼識珠?你不會想一想也許是你的表達方式有問題,雖然你說的都是實話。 你沒得到這份工作,於是你餓死了,你是否也要把責任怪到這個考官身上去?

其實片中女主角的行為有太多的個主觀因素在裡面了,比如強出頭,比如嘲笑,比如生活安逸時不再未雨綢繆,比如不接受婚姻,不接受資助,比如不善於表達,比如自殺。說到自殺, 一定得自殺嗎? 非死不可嗎?她的絕境很難讓人信服。她所經歷的這些事,放在真正的苦難面前簡直不值一提。這世上就沒有比她還苦還糟的人了,他們死了嗎? 再者,自殺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嗎?她肚子可是還有一個生命啊,能這麼自私地去死嗎? 可是,她個人的行為的選擇最後卻讓其它人去背負這個害人死亡的罪…… 這樣好嗎?

5個人,5段故事都講完了。誰有罪?
可是他們當聽到女主角的「自殺」的遭遇後,他們都很難過,很自責。他們還打電話去確認,當他們得知,並沒有一個女孩死了的時候,他們鬆了一口氣。他們都有足夠的良知,所以他們在和探長交流時並沒有撒謊,也沒有隱瞞。 在他們自己的良知面前,他們覺得他們對女孩的死負有責任。 當他們知道並沒有因為他們的「過錯」而害死一條生命時,他們自然是高興的了。可是偏偏導演「用心險惡」地把他們高興的場景和女孩自殺的場景混剪在了一起……於是觀眾的觀感就被完全帶偏了……

探長最後類似點題式的獨白其實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人不是孤立存在,應該對他人負起責任來。
  可是我對這部電影產生了兩點疑問。  一就是我覺得作者透過這些充滿巧合的故事作為論據來證明他關於「人應該對他人負責任,因為在你看來一個小小的惡意,可能就會影響他人的生命進程」這個觀點。在我看來,這個證明的過程不夠有說服力。他的論據不能充分支持他的論點。 因為這5個小故事其實太過巧合,也太過牽強。
 我的第二個疑問就是:作者過於強調道德的作用了。而且作者的這個論點也太過空泛了。看起來是句好話,但缺乏實際可操作性。
因為,人們怎麼去界定自己的行為一定是善的呢?很有可能自己似乎的善意最後去引出惡的結果來,不是沒有這種可能。人們沒辦法站在上帝的高度去預判自己做的就一定是對的。

電影最後,還用什麼血與火的詛咒式的恐嚇式的話來引人向善,確實有點太唯心了。 有觀眾拿1914年的一戰說事。說這是上帝帶給人類的懲罰。這個我無語。歷史學家可以告訴你,一戰的原因是這個,是那個。但絕不是這種唯心的東西。有些影友甚至高呼,人在做,天在看! 末日審判儘早會到來的! 如果真靠這些唯心的東西去規範社會人的行為的話,那就不用發明法律了,更不用執行機關了,不用國家機器去做什麼了。 就等著上帝或者老天來收拾這些作惡的人??

電影傳達的精神核心是絕對自律的道德感和宗教審判,在我看來,這並不是讓這個世界保持公平正義及和諧的最主要的力量。 法律、制度、好的遊戲規則才是其堅實的保障。而宗教與道德 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能當作主流工具。

我們為什麼會對女主角有同情?那是因為她確實有個人命運的悲慘遭遇。 而這些遭遇的真正元兇不是這5個人。這個女工的悲劇不再發生的基礎應該是這些:
----------------------------------
有完善的勞工法,保護勞動者權益的組織。有雇用合同,那麼資本家就不能隨意開除工人。工人有要合法的有效的提出合理薪酬的表達途徑和渠道。當然,直到現在,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解決好。但這些問題的解決絕對不能僅依靠宗教或者道德,得靠法律和制度。

女人應該有獨立自強的意識,不能完全依靠男人,否則,一旦經濟上斷供,命運便不再受自己的把握。


勞動者不應該在一失業就要流落街道。應該建立健全起失業救濟和保障的機制。

在審核被救濟對象的資格時,我們應該杜絕人為因素對於審核的影響,應該有一套更客觀科學的評定標準。應該以事實為依據,而要排除掉人為因素的干擾。不能太過人制。不能因為評審小組某個成員的喜好就排除掉真正需要救濟者的資格。
-----------------------------------
延伸閱讀。
---------
再多說幾句。劇中探長,編劇明顯將其隱喻為上帝般的存在。有人說他想看到人類的懺悔。
我想說,無所不在的,無所不知的,全能的,至善的神怎麼可以對他的被造物-人類進行這樣的人性試探呢?他怎麼可能不知道試探的結果呢?陽光下沒有新鮮事。這樣的試探可能已經在曾經的幾千年的時間裡進行過了無數次試探了。到了公元1912年,他還在試?他的被造物是什麼樣子,難道他會不知道? 他有必要對一個女人及她的孩子袖手旁觀,拿她們的死去叫人們反省嗎? 請問,這樣的代價是不是太過巨大了?而他最終又看到了他想看到的嗎?
------
一部電影拖拽住我們的情緒讓我們的三觀跑偏不要緊。大眾輿論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情緒給帶偏就更可怕了。特別像現代自媒體發達網路時代,網民更是一群很容易情緒化的人。前幾年的砸日本車,KONY非洲童子軍視訊,最近的 facebook與灣灣的表情大戰。皆是如此。
還是請社會大眾留意一下自己的情緒吧
---------------
---------------
(以下內容的觀點其實在上文中已經表達過了,有點重複。)

開腦洞時間:
 我們不是上帝,我們不可能開啟上帝視角,讓我們確切地得知我們的行為將在未來產生怎樣的變化跟效應。
  劇中的女主角的命運其實並不是必須沿著這樣的演變方式一條路走到黑的。 我們可以假設。 女主角因為工人群體的背叛讓她一個人犧牲掉了。(咦,對了,怎麼上帝不去審判這些工友呢,是她們同意上工,所以女主角才被開除的呀,如果工友們同仇敵愾,不加薪就集體辭職,或者老闆開除掉女主角,他們也集體辭職的話,可能女主角的命運之舟就會駛向另一個方向了,所以,對,這些工友同樣有「罪」,哈哈。不過這只是個玩笑。)出了工廠進了服裝店,然後假設來了,她又一次被「罪惡之家」的大小姐給投訴了,給開除了。那麼她命運就會有多種可能了。萬一她在離開這份工作之後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呢,從此走上人生顛峰呢?那電影該怎麼寫人對他人影響的?所謂塞翁失馬,因禍得福也不是不無可能的。 再假設,女主角走投無路,跑去皇宮酒吧尋找機會。萬一她沒遇上女婿,而是遇上類似開膛手JACK這種專殺妓女的人呢?那她不早死翹翹了。本來生命就有無數種可能。

種善因未必會結善果。 舉個例子,你給地鐵乞討者1元錢,在你看來,這是你對待社會成員的善意, 這1元錢究竟是幫了他還是害了他。有可能他有了這1元錢就會給家人打個電話,他就被家人接回去過年了。也有可能他覺得錢好賺,人好騙,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是開啟了職業化乞討的生涯,不再工作或者開始騙大的了。

對了對了,最後一句,今天上午我看到一個影友是這麼寫影評的,她說:哎呀,看完電影背脊發涼,因為她前2天也投訴了一個服務員。她好擔心!! 哎呀,好善良可愛的豆友。 其實換一種思路。投訴看起來對對方是一件壞事,可能被扣獎金。可是服務員通過被投訴一事開始約束起自己的行為來,改變了工作作風,以後是不是會讓工作做的更好呢? 其它顧客是不是也能得到更優質的服務呢? 對吧?

到這裡。謝謝大家的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