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在他鄉 Brooklyn

布鲁克林/爱在他乡(台)/布鲁克林之恋(港)

7.5 / 150,429人    111分鐘

導演: 約翰克勞利
編劇: 尼克宏比
原著: 科爾姆托賓
演員: 莎柔絲羅南 休葛姆雷 布里德布倫南 吉姆布洛班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丟了的心

2016-01-25 16:50:28

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鄉作故鄉


興許是愛了《緋聞女孩》很多年的緣故,乍一看布魯克林這個標題自然而然地以為片中與之相對的,說的應該是來自布魯克林和曼哈頓之間相愛相殺的故事。再加上豆瓣劇情簡介語焉不詳,一早燃起的「GG」八卦之魂在愣是在本片濃郁的愛爾蘭之風裡被撞擊得支離破碎。

故鄉是一杯濃茶,輕咂一口,濃香溢齒,卻苦澀盈腮。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恰好幸運地出生在實現自己人生理想之所在地,也由此方才會生出古今中外那麼多「淘金夢」以及當今的說法——「國家夢」。

尖酸刻薄、勢利粗蠻的老闆娘凱莉是故鄉的某種鄰里街坊的縮影。他們年事已高到恰好可以倚老賣老,或已不再需要那追尋未知遠方的夢想。他們諳熟本地人情,亦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是對本地人情風俗最有發言權的人。他們說,呵,你也要去遠方?你可憐的姐姐要負擔起養家的責任啦,還有你那可憐的媽媽……這個國家追逐「美國夢」的人越來越多,被「丟下」的總是母親……言之在理,卻聽來心酸。幸好還有親人,有為了支持我們去遠方打拼從不計較自己將要付出多少努力的家人:

姐姐說,在故鄉我可以為你買一輩子的衣服,我願意這樣做的。但是在故鄉我卻買不起一個你想要的未來,這是我送你離開的原因。

當故鄉成為不了支撐一個年輕人自我的支點,那麼它就會變成你追尋遠方的起點,變成臨別時,姐姐滿面熱淚不斷揮舞的雙手;變成母親不願加劇精神負擔的提前轉身。


故鄉是一把沉重的心鎖,它牢牢鎖住了每一顆遊子的拳拳之心。

不管我身在何處,無論深處順境或逆境,但我知道我的不快樂關乎於你。因為我是個後知後覺的反射弧奇長之人,曾經的我一度以為「鄉愁」與我無關。我只知道在遠方求學的時候時常念著舊時同窗的好。終於不用被各種限制在外就餐之後竟奇怪地發現在美味的異鄉珍饈也不及家裡的普通菜餚……我也記得母親來看我臨走時,自己不知為什麼藉口要開課了提前離席的倉促。害怕告別,所以不想告別。影片裡看到這些細膩刻畫,喚醒許多舊時回憶。這一次讀懂了女主的淡藍色眼睛裡的憂鬱,也讀懂了過去和曾經的自己。


故鄉是一盞明燈,它照亮我們勇敢前行的路。

影片中有很多動人的聲音,如提琴和鋼琴協奏的純音樂主題背景;如特殊又可愛的愛爾蘭口音;亦如時常貫穿影片情節的來自故鄉的姐姐滿是關懷和思念的溫暖書信……但全片最令人動容的聲音當屬一段來自老者的愛爾蘭式動人獨唱。身在他鄉偶遇鄉親的喜悅,未曾離鄉的人不會明白。看似服務老者的聖誕善行,對於女主來說又何嘗不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呢。我們一如曾經的他們,因為這座城市需要,所以我們留在這裡。也許這一留就是一輩子,架橋修路……儘自己能及的貢獻。女主問「他們為什麼沒有回愛爾蘭?」要回去嗎?回得去嗎?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而走好當下的路是來自故鄉的希冀和源動力。於是她認真工作,認真學習,有了目標,獲得尊重。

其實很久以後的我才明白,身在他鄉初時最缺乏的那份安全感,或許並不純粹來源於缺乏認同,而是歸屬感。當我們足夠努力到獲取異鄉認可的那一天,就是我們成功融入的那一天。


故鄉,或許小到只是一枚烙印,但它深深地刻進我們的骨骼和靈魂。

淺薄之人以你的故鄉來定義你,而睿智之人以你定義你的故鄉。這是我在離鄉多年來關乎世情的一點小小感慨。影片裡那個知事尚淺的義大利小男孩肆無忌憚的「叫囂著」我不喜歡愛爾蘭人我們全家都不喜歡愛爾蘭人。童言無忌。此時的女主角已不再是初時那個略帶羞怯和土氣的愛爾蘭小女孩了,她已經融入了新的生活,她已經有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穩步前行。她自信寬容地積極生活博得了本地人的青睞。而這一切,善良、聰穎、良好的家教修養正源於故鄉的烙印——家庭的一脈傳承。理所當然地,她也征服了熱情可愛的義大利小伙兒和他本不喜歡愛爾蘭人的家庭,收穫了愛情。

我也時常想,如果我終究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我知道那與我的故鄉有脫不開的淵源。不管我在哪裡收穫喜悅,我知道給我深切影響的故鄉無可替代。


故鄉,終究會大到成為你繞不過去的一項重大抉擇。

身在他鄉,最欣喜是獲得家中訊息聞得家中一切安好;最不能承受,亦是來自故鄉的噩耗。不知道有多少人經歷過這樣的生離死別。以為已經融入他鄉,似乎離故鄉漸行漸遠之時,才發現一轉身,家就在你眼前。

女主回愛爾蘭的這一段從愛情角度看(篇幅還不小)確有三心二意之嫌。但從故鄉他鄉的矛盾角度看無論是上世紀50年代還是今日,一直重復發生。當曾經不起眼的平凡小女孩在他鄉找到自我,華麗轉身之後,這個來自布魯克林的小天鵝的光輝於故鄉人看來也絲毫不亞於曼哈頓的名流千金。曾經不敢奢望的酒館繼承人來了,不僅多金且英俊迷人。這看起來很現實,但更現實的是,母親需要她,家需要她,故鄉需要她留下來。

「田園將蕪胡不歸?」抑或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短不過七字詩句,卻綿亘於一生的親情。同為女兒,永遠難以忘記和釋懷的是女主母親那一句「你走吧,你走之後,我的身邊再無人了」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在那個年代該如何抉擇,這是一個殘酷的論題。

女主再次離開時,她可以以義正言辭的態度這樣與凱莉女士對峙了「我竟忘了這小鎮原來的模樣」獨在異鄉為異客,但當我們改變了自己回到故鄉,誰又能確定身為何處之客呢。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鄉作故鄉,這會是一種選擇。

 
P.S.獨挑大樑的女主小姑娘年紀很輕,表現很不錯,胖胖的,很貼合愛爾蘭小姑娘的形象。她給我的感覺讓我想到金銘,都是很有靈氣氣質又讓人舒服的女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