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 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

危机13小时/13小时:班加西无名英雄(港)/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台)

7.3 / 160,496人    144分鐘

導演: 麥可貝
編劇: 查克霍根
原著: 米切爾索卡夫
演員: 托比史蒂芬 約翰卡拉辛斯基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玄兒

2016-01-23 06:57:16

上帝、天堂、地獄都藏於汝心——北美新片《危機13小時》漫談


首先,說說這部麥可.貝新片的三大特點吧:沒有大明星、減少了英雄式的人物塑造,以及不可避免的涉及了國家的政治因素。爆炸貝在訪談時說,當他和製片人開始討論本片的拍攝時,就決定這部電影不會請電影明星來做大主角,因為本片的故事,是圍繞六個真實的英雄人物,不需要任何的人物光環,而是要寫實的還原人物形象。這也導致了片中的幾位演員都是一臉的大鬍子,臉盲的同學要好久才能分清。下指令的小隊長是詹姆斯·貝吉·戴爾飾演的Rone,機槍手Tanto總是和不愛說話的Boom在一起,最後受傷的是Oz,戴眼鏡的是Tig,而全片展開的視角,以約翰·卡拉辛斯基飾演的Jack,最後一個抵達班加西,六名小隊成員,全員到齊開始。



電影的主宣海報乍一看,有些混亂沒有重點,一名幾乎辨認不出的士兵的埋頭奔跑,身後儘是爆炸濺起的殘餘,而傳達資訊,就剩下了那幾行大字:「在困難的時刻,六名勇敢的士兵,做了正確的事。」。影片又名《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講述了六位普通的海豹突擊隊員,卻在一夜之間,站在了國家立場與自我道德的交叉點,經歷了13小時的奮戰,既守衛了任務陣地,又堅守了道德底線,盡力營救了美國使館人員的真實故事。導演說,這部電影敘事的方式,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去講述的。影片中,有著間隔緊密的時間提示,令這13個小時漫長如年。

立場的尷尬與道德自省

這六位退役下來傭兵,看似沒什麼特別,強壯的身體,每天堅持體能訓練。被班加西CIA基地的長官視為野蠻的動物,而他只需要這六位「保鏢」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聽命於自己,保護基地的安全。守護他們這個,本不該存在於利比亞的特殊情報部門。作為國家利益的代表人物,他深知CIA在這裡的一切,都是見不得光的。影片中通過對白,他清晰的告訴了隊長Rone,美國人在班加西的敏感立場。而影片引起爭議最大的,也是武裝衝突來臨時,剛剛建立的大使館被襲擊後,這位長官還在堅持對隊長Rone說:「Stand Down.」。影片在公映後,隨之而來的很多節目訪談中,根據幾位退役的突擊隊員回憶,這個詞語確實是被某長官在當時使用過的。

由於大使館僅有幾名警衛人員,並且守備鬆懈,領館瞬間就被攻佔。而CIA基地中僅存的六位海報突擊隊員,第一職責並不是保護領館安全,這也是令營救行動拖延了20分鐘的緣由,直到他們實在無法忍受,聽著同胞的求救而不予理會,隊長擅自下令出發,而男主角Jack說出了令長官顫抖的那句:「如果你讓他們佔領了大使館,你覺得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哪裡?」。在這之後,CIA人員才集體覺醒,開始聯絡求救與出逃方式,配合作戰。

麥可.貝說,影片並不是以政治批判為目的,而是意圖表現,在當時的情形下,六位海豹突擊隊員,是如何做出抉擇,並英勇的完成了任務的。所以影片前半部份,花了大量的時間,展現這六位隊員的日常生活。他們如何與家人溝通,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牽掛,也有著歸來執行任務的原因。這裡沒有對個人立場、對國家政治的批判,只有作為個人,對自己深陷困境的反思。一句「我不希望孩子,將來得知,父親死在了一個,他本不該出現的地方。」,足以令觀眾動容。還有那句戰爭過半後,Jack說,一整夜過去,他竟然沒有一刻想起過家人,但是現在這一刻,卻無比思念。這才是更真實的戰場上士兵的狀態,當不長眼的子彈滿天飛時,你唯一專注的只有作戰。而當人鬆懈下來,才會發覺倖存的可貴,才會感傷。



近年來,美國的真實故事改編的戰爭電影,無一例外的要反思美國的立場,美國大兵們經歷的犧牲,還有當地無辜平民的遭遇。而每一個故事,都要找到獨特的主題,而不是單純一味的講述英雄主義。這部《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用直白的CIA敏感立場作為背景,片中的CIA長官甚至沒有名字,僅僅是The Chief,這裡並不是要抨擊某位作出錯誤抉擇的領導,或者是讓誰去負上責任。而是更加凸顯了,六位海豹突擊隊員的道德立場,不管美國人來到利比亞在做什麼,拯救自己的同胞,也是天經地義。而那位美國33年來,第一個因公去世的大使,也為他們自己留下了血的教訓。

而關於利比亞人民,除了武裝襲擊分子們,還特意表現了很多孩子,他們看著親人拿著槍,看著美國人來了又走,他們在路邊玩著爆竹,在廢棄的汽車頂上舞蹈。而當他們長大了,會變成兩派,一部份堅持武力奪取政權,一部份人說是為了國家在戰鬥,站在美國人一邊,寄予軍事力量和政策扶植。影片中,最後歡呼雀躍,開走幾輛公車的年輕人們,令美國大兵們,看著也是眉頭不展,他們只是清楚,自己當下應該做什麼,回到美國,回到家裡,就是最對的選擇。這一切看似閒筆,卻似乎又都有著深意。利比亞的人民很清楚自己的國家在經歷動亂,也知道與美國人的敵對,未必會全身而退,但是這是他們唯一的途徑。而當地的平民,一方面不參與戰鬥,只能默默提醒美國人。一部份又貪圖美國的先進武器,才讓美國人有藉口援助,介入局勢,導致了局面的混亂不堪。就像大兵們感覺的,似乎全世界都知道今晚的襲擊行動, 只有自己全然不知,CIA作為情報部門,更是什麼都沒有掌握到。

這部影片除了三方立場之外,還有一個更宏大的主題,是Boom在書中看到,告訴隊長Rone,Rone又對Jack講述了兩次。「All the gods, heavens, hells are within you.」。這句:「上帝、天堂、地獄都藏於汝心。」,即適用於美國人,也適用於當地的武裝分子。他們在一夜的戰鬥後,利比亞人們跪地禱告,之後再一次拿起了武器,奮勇的進攻美國情報基地。而海豹突擊隊員們,一面是營救同胞的英雄,一面也是殺戮的士兵。這裡沒有對錯,沒有高尚的道德,立場沒有善惡之分,即便身為英雄,行為也是惡魔一般,而戰場就是地獄。這也是戰爭片的意義所在,立足於這樣的真實事件重現,令人們反思這個世界另一端,還有著同樣的事情,正在發生。士兵們也只能為自己祈禱,像Tanto自我安慰的那句:「當我在做對的事情,上帝將會保佑我。」,深陷困境的無力感,只有自己知道。

然後,再來談談導演麥可.貝的拍攝,人物的塑造與戰爭場面的刻畫。

弱化的英雄人物

在以往的超級大片,那些《絕地戰警》《變形金剛》中,英雄人物的視角,免不了慢速旋轉的攝影鏡頭,360度甚至720度來呈現人物的高大。而這一次,不但六位士兵,沒有被單獨拿出來給予這樣的鏡頭,而是將這樣的轉角鏡頭,給了武裝分子的領頭人之一,一個帶著頭巾的利比亞男人。似乎在交代著,在武裝分子看來,這是崇高的自殺式襲擊,他們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和生活,與介入的大國進行火拼。直到13小時過後,清晨里屍橫遍野,出現了無數黑衣母親,如靈魂一般,飄蕩在戰場上,尋找兒子的屍體,掩面而泣,年幼的孩子佇立在父親的身邊,這位領軍人物,才在慢鏡頭下,露出了茫然的悲傷。

影評首周后的風評,倒向了兩個半小時的片長,過於拖沓,似乎沒有明星、沒有高潮的對戰場面,令觀眾們有些目不清頭腦,之後就進入了煽情的結尾。不過這些依然不影響麥可.貝,對這個真實故事的激情,畢竟複雜環境下,個體生命的重視,個人道德的堅守,是更加真實的英雄主義。比虛幻的超級英雄更加感人,更有搬上大螢幕的意義。雖然六位隊員的戲份有些分散,每個人的情感沒有機會完全的得到表達,更多的是通過主人公Jack的情感宣洩從而得到釋放。但是,這也是導演想要的結果,一個團隊,幾個真實的人物白描,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塑造。一如Rone開場與武裝分子的交涉中直接說出了:「為了自己的國家,你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我此時此地就可以送上這條命,你準備好了嗎?」。

戰鬥場面的重現

而影片三分之二的部份,在交代近13個小時的武裝衝突和戰爭場面。其中第一部份是街頭的巷戰,六名隊員遠距離進行步兵突擊,一點一點的接近大使館,並分兩路,從前門與後門進入。其中在街道內的突擊,比較混亂與艱苦,因為班加西當地的17軍,混雜在人群之中,常常搞不清楚來人是敵是友。而武裝分子雖然手裡拿的是老套的AK-47,但是火力也不可小覷,尤其是重型火力的部份,殺傷力極強。

黑夜裡的巷戰,顯示出了六名隊員的緊密配合,掩體的應用,榴彈槍集中攻擊武裝車和人群密集點,突擊步槍M4作為主力武器,鏡頭經常會切換第一視角,給我們看一槍一槍的射擊,每一槍都穩准狠。再加上輕機槍的連續火力掩護,這裡非常全面的展示了海豹突擊隊的單兵作戰能力,以及小隊配合的突擊戰鬥力。在激烈的巷戰過後,影片給了一個剪影,兩側的高牆之間,路燈下藍黑色的天幕裡,遠方跑來了四位大兵,這是片中,對他們最為英雄式的刻畫,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集體的讚頌。就像隊長Rone在出發前對每個人說的:「你們沒有一個人,是必須去的,但是,我們是他們的唯一希望。」。



在突擊營救行動之後,是後半段的基地攻防戰,一共以三波襲擊,分為了三個小節。麥可.貝的影片,總是被稱為永遠停不下來的鏡頭,一方面是鏡頭的移動,一方面是鏡頭內,畫面裡的爆炸、追車,人物的移動,甚至是遠景與前景的同時移動,造就了「爆炸貝」影片給人衝擊力更強的感官效果。這部《危機13小時》也是同樣。爆炸場面的180度旋轉拍攝,當鏡頭固定時,其中的人物是集體移動的,一起從四面跑進鏡頭,或是在鏡頭間,四散開去。

在前兩個小節中,剩餘的隊員,分散在四座建築物屋頂,進行攻防戰。這裡可以看到麥可.貝最擅長的大場面交代,鏡頭先跟隨某一個人物的移動,進行追身的近景拍攝,之後退到中景,交代一處的人物關係和環境,再徑直地拉開角度,瞬間變成大遠景,看到整個場面的狀況,之後在平移到另一處中景聚焦。令人們在一個鏡頭裡,既看到了具體的人物,又感受到人物所處的小平台和大環境,進行連貫的大場面交代。

而在第二小節中,更多的進行了緊張情緒的鋪墊,野外藤架下的塑料布,遮擋了視線,羊群的亂入,令人們摸不清狀況。導演在第二波襲擊來臨前,在空蕩的第一人稱視角,用了快速的大推進,傳遞士兵們望眼欲穿的心裡狀態,而當地方來襲,又用了同樣的推進,交代了局勢的緊迫性。眼看著對方40名甚至更多的武裝分子潛入,卻無法先行攻擊,只能等待對方的開火,被動的心裡壓力極大。而最精彩的部份,同樣聚集在第二波攻擊里,幾次的狙擊爆頭,讓剛剛裝填好火箭筒的對方只能自爆,同樣的效果,出現在對方裝甲車裡的武器引爆,以及碩大的公交車裡,飛彈的被迫引爆。幾枚重型炸彈,都無一倖免的胎死腹中,其中的快感不言而喻。

到了第三小節的武力升級里,再次出現了經典的麥可.貝式旋轉墜落。飛彈的升空,到俯視的追隨彈頭自由落體,再到慢鏡頭的落地爆炸,這一枚炸彈的重量級,足以震懾人心,將情節的慘烈程度,引向高潮。在這之後,敵人也是彈盡糧絕,而僅剩的小隊開始清理戰場,隊長Rone的犧牲,剛剛趕來支援的長官也沒有躲過炸彈的襲擊,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令所有人絕望。Oz托著險些炸斷的手臂,走出鏡頭,左右的兩邊,還有新的人員補上。這裡的悲情,是無以復加的。Jack在事後與妻子電話中,只是泣不成聲地說,我只是幸運而已,只是因為走運。

最然隊員們在最後等待返回的飛機時說,如果是其他六位隊員,未必可以做到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深知自己可以活著回家的幸運。影片結尾,兩顆黑色星星示意將影片獻給兩位犧牲的戰士:Rone和Glen。影片中,也直言不諱的反應了,CIA人員是如何力求空中的支援,進行武力威脅,或者僅僅是凌空飛過,給予震懾,然而卻都沒有得到響應,一切也都源自於尷尬的軍事立場。影片在呈現事實的同時,更加凸顯的是當時的情況下,人員們如何積極的自救,保持鎮定,嚴重受傷的Oz在簡單包紮後,依然讓身邊的女探員,將自己的槍上膛,每個人都做好了戰鬥到最後的準備。

當所有人,眼看著火力更為生猛的武裝卡車駛向基地大門時,幾乎是絕望的,如果你還在等待著決一死戰,那麼接下來忐忑的確認了來人是友軍的結局,似乎讓這部影片,淪為了沒有高潮的劇情線。一切結束的太突然,上一秒還生死未卜,這一秒就看到了希望,令人久久難以相信這一事實,驚喜到無以言表。然而這就是真實的戰場,當時的士兵們,就是經歷了這樣一場戰鬥。

影片中也不乏汽車的追逐,作戰中大量的航拍,天空之眼的配合,人說麥可.貝如果拍三千個鏡頭,幾乎每一個都是在移動中的。而配樂的部份,在兩次裝填武器的時候,採用了氣勢極強的戰鼓節奏。在戰鬥行進中,切換不同人稱視角,用剪輯加快節湊和緊張感。這是一部典型的用「爆炸貝」手法拍攝的,非典型的麥可.貝影片。也許並不單純的紀錄片風格,也沒有商業大片的高潮迭起,英雄人物樹立等問題,導致了影片略顯中庸的調性,但是我相信,人們依然需要這樣的故事被講述,就像麥可.貝在採訪中講到的:「這一個噩夢般的夜晚,當這樣的噩夢來臨時,你需要六位這樣的英雄。」。在這個有些片荒的一月份,這部爆炸貝的電影絕對算是大餐了。



2016年1月24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深焦訂閱號原創作者
動畫影評俱樂部成員
部落格:小玄兒的電影漫談
Dreamers電影評論:原創作者聯盟成員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掃瞄下面的二維碼
訂閱我的 小玄兒的電影推薦與漫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