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情失控點 Irrational Man

无理之人/情迷失控点(港)/爱情失控点(台)

6.6 / 47,364人    95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瓦昆菲尼克斯 艾瑪史東 Joe Stapleton Nancy Carroll (VIII) Betsy Aidem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狗剩爹

2016-01-19 04:40:44

哲學只是一種口頭的自慰


哲學只是一種口頭的自慰
——為《無理之人》做個哲學腳註

Philosophy is only a verbal masturbation.——Abe Lucas

《無理之人》是一部哲學典故頗為密集的商業電影。小老頭伍迪·艾倫再次用他的電影文化批判將那些自大裝逼、不知所云、刻奇、矛盾、虛無的知識分子從頭到尾損了個底兒掉,只不過這一次他所諷刺的對像是:哲學系師生,一個我最了解、最欣賞、同時又最鄙視的群體。

這部影片所提到的哲學人物和術語基本都與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有關,而這些典故無一倖免地遭到了小老頭的點對點打擊。下面我將按照這些哲學元素在影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一邊作注,一邊解釋這些典故與影片的關係。希望喜歡這部影片的觀眾能夠充分理解它的意義:

1.先說片名《無理之人》。作為書的《Irrational Man》由威廉·巴雷特所著,中文譯本叫《非理性的人》,是我最愛看的一本哲學名著。此書被公認為英語世界中研究、解釋和介紹存在主義的最優秀的著作。結果書名被伍迪·艾倫拿來使用,暗示此片與存在主義哲學有關。

作為一個高智商的世俗猶太人,艾倫無需學歷和學院經歷就天然混入了知識分子階層,但他的電影無不以知識分子作為諷刺的對象。小老頭想必悉心研讀過這本書,並在看完後就下決心嘲諷一番。我們可將其視作大眾文化對菁英文化,商業對學術的完美嘲弄。

2.康德與「三大批判」。影片主要涉及康德哲學中兩個著名的概念:二律背反(antinomies)和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影片一開始,阿貝·盧卡斯駕車行駛在前往布萊林學院的公路上,同時在他的腦海中以簡單的語言複述了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的句子:「人類理性在其知識的某個門類里有一種特殊的命運,就是:它為一些它無法擺脫的問題所困擾;因為這些問題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來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們;因為這些問題超越了人類理性的一切能力。」接著,阿貝的畫外音說到了本片所講的幾個主題:道德?選擇?人生的隨機性?美學?謀殺?——這個開頭為影片確定了基調:第一、這是一部哲學電影;第二、它所處理的主題同康德哲學一樣,即人的理性(以及與其相關的其它概念)。

後來,阿貝在課堂上再次談到康德的倫理學。他說道:「康德認為,在一個真正的道德世界中,絕無謊言容身之處。就算是最微小的謊言,也會破壞他的絕對命令。所以康德才會說,如果一個殺人犯到了你家,要殺一個躲在樓上的人,問你這人在哪時,你必須實話實說。在他的完美世界,你是不能說謊的。」其中一個男生舉手說到,康德的邏輯是,如果把門打開了,哪怕僅僅是一條縫,就等於接受了一個允許說謊的世界。看到此處的觀眾不禁要問:康德為什麼要如此幼稚,如此遠離現實?這就要稍微解釋一下他的絕對命令了。

康德把絕對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 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緊接著,康德還推出一條實踐原則:「你的行動, 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也就說,康德的絕對命令是,不管你做什麼,都要想像如果其他人也這樣做的話會有什麼後果?比如,如果你撒謊,其他人也都撒謊,那社會將會亂成什麼樣子?後一條絕對命令則被簡化作「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如果你撒謊,你就等於把他人當作了手段,你利用別人對你的信任而實現你的意志,這在康德看來是不道德的。——可以說,康德的絕對命令在於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但顯然,他的倫理學無法解釋人們的行為,即使是最有道德的人也無法完全按照他的倫理規範生活。因為,在正常人看來,撒謊並非全都是不道德的,白色的、善意的、無傷大雅的謊言仍然是道德的,而這正是康德倫理學所無法解釋的。

因此,阿貝才對學生講道:「在哲學扯淡的理論世界和真實、骯髒又醜陋的世界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可見,阿貝並不是一個康德式的書獃子,他擁有某種常識。然而,反諷的是,他自己最終卻「信」了哲學,雖然不是康德哲學而是存在主義哲學。所以,我們很難說是生活毒害了這位哲學家,還是哲學毒害了這個本該好好過日子的正常人。

3.克爾凱郭爾與《致死的疾病》:克爾凱郭爾是存在主義的鼻祖之一,他曾嘲笑黑格爾「雖然建立了體系大廈,卻居住在旁邊的小棚子裡」。言下之意是,黑格爾的哲學僅僅存留在紙面上,他的哲學與生命無關,他本人的生命是匱乏而可憐的。影片中兩次提到克爾凱郭爾的思想:(1)焦慮是自由的眩暈;(2)絕望是致死的疾病。

先說(1),當阿貝在咖啡館找到存在的意義時,他一走出門就感到眩暈(dizzy),並感到焦慮(英語anxiety,德語Sorge,在海德格爾的文本中被翻譯為「畏」)。讀者如果熟悉薩特的《噁心》,將會聯想到主人公在走出電影院後所感到的噁心。阿貝的眩暈伴隨著激動和顫抖,因為偷聽到的談話打破了他日常的心理慣性,他感到了自由,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而焦慮則是因為他意識到了自身的可能性,他終於可以做一件之前不曾做過的事情了,而畏是因為意識到死亡是人最終的可能性。

再說(2),吉爾對阿貝說,他正遭受絕望之苦。阿貝回答說,他知道克爾凱郭爾的思想,但最終他還是個基督徒,「How comforting that would be.」(語帶嘲諷,暗示信仰僅具安慰人的功能,這和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類似)。顯然,說出這番話的阿貝是個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他不同於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諸如克爾凱郭爾、加塞爾或保羅·蒂里希等人,根據我的猜測,阿貝會認為在一個「上帝死了」的21世紀,還要靠基督信仰來將人帶離出絕望,簡直荒謬且幼稚。

回到克爾凱郭爾的思想,他在此書中提出了幾種絕望的形式。第一種絕望是「對絕望的無知」。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狀態,他們對待生活很投入,積極享受世俗的樂趣,就像阿貝在遭遇危機前(發小死亡或離婚)的狀態,以及吉爾的日常狀態。克爾凱郭爾指出,能夠去絕望(to be able to despair)是人的一個無限的優點。但存在於絕望中則是悲慘和不幸。「當危險是如此之大,以致於死亡成為人的希望時,絕望就是那求死不得的無望。在這最後的意義上,絕望是致死的疾病。這是令人痛苦的矛盾。」克爾凱郭爾認為,庸俗資產階級的心智狀態是無精神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吉爾反覆說阿貝並不對中產階級的那一套行為準則買單的原因。

第二種絕望是「意識到絕望的絕望」。誰能意識到絕望?只有經歷過人生危機的人,例如克爾凱郭爾或阿貝·盧卡斯。這種絕望只能通過信仰拯救,用克爾凱郭爾的話說是「在自身與自身的關聯中並在要成為自身的意願之中,這自我完全徹底地依止於那建立它的力量。」也就是說,他要求人們服從於創造他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服從於上帝。

顯然,阿貝·盧卡斯是一個縱慾主義者,他吸毒、酗酒、搞婚外戀、不顧禁令搞女學生,最後他還殺了人。他是一個Experience Hunter,一個不僅獵艷,而且尋求巔峰體驗的冒險家。也正是因為他的人生哲學是如此的放縱,不像基督教哲學家例如奧古斯丁或克爾凱郭爾如此的禁慾與謹慎,才最終造就了他的殺人,也即徹底的墮落,並自食其果。

4.現象學與胡塞爾:這部份哲學內容相信很難通過電影來呈現,故伍迪·艾倫也避而不談。

5.隨機性與偶然性:隨機性與偶然性是形上學和道德哲學中被爭論最多的概念之一。在存在主義哲學中,海德格爾的「被拋性」、薩特和加繆筆下的「荒謬」都與隨機性和偶然性相關。與隨機性和偶然性相對的概念是決定性和必然性,而後者又與自由意志概念相關。康德將「自由與必然」這一對矛盾當作他的四條「二律背反」之一。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的命運並非從一開始就被決定好了,人有自由意志,他不完全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因此,我們不能拿運氣或偶然來為我們做所犯的不道德行為開脫。

吉爾初次在課堂上對阿貝說,她讀了他的書,並對其中有關隨機性和偶然性的問題感到困惑,希望他多做解釋。影片並沒有接著展示阿貝對吉爾的教導,而是通過幾個場景和道具來做出了更具說服力的詮釋。

(1)俄羅斯輪盤:俄羅斯輪盤是一種自殺式玩命遊戲,參與者在左輪手槍的彈巢放入一顆或多顆子彈,之後將子彈盤旋轉,然後關上。參與者輪流把手槍對著自己的頭,按下扳機;直至有人中槍,或不敢按下扳機為止。奧斯卡獲獎片《獵鹿人》對此有精彩的表現。

阿貝在派對中親自用一把左輪手槍示範俄羅斯輪盤,他先朝自己的腦袋開了一槍,沒出事。緊接著著他再次轉動左輪,並連開三槍,又沒出事。他對學生們說,這是最好的哲學教育,他本有一半的機率殺死自己,但運氣在他這邊。

我相信,在阿貝朝自己腦袋開槍的一瞬間早已做好了自殺的心理準備。可反諷的是,當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毒死了法官斯賓格勒之後,他本可以自首或自殺,卻在強大的本能的推動下選擇了再次預謀殺害曾威脅他報警的學生吉爾。然而,他曾欠死神一個死亡,最終他不得不一命償一命。

(2)手電筒:手電筒是用來照亮黑暗的工具。啟蒙,enlightenment,字面意思就是讓光照進來,正如手電筒一般。阿貝依靠運氣抽到了獎,並將獎品手電筒送給了吉爾。當時他覺得他的運氣好到能夠統治整個宇宙,可後來當他想把吉爾推下電梯的時候,手電筒卻將他絆倒,導致他墜入電梯間而死。多麼反諷,多麼生動的一堂哲學啟蒙課。

阿貝本以為能通過自主的選擇實現人生的意義,結果他自己的命運卻不由自主地被偶然性所決定。他偶然地聽到了單親媽媽的故事,偶然地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標,接著偶然地和學生吉爾在一起,偶然地中獎並將吉爾偶然挑選的手電筒送給了她;然而正是這個偶然得到的手電筒,和他一系列偶然獲得的人生經驗(毒藥知識、他的情人的實驗室鑰匙、他開電梯的工作經歷等)將他送進了地獄。

6.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存在主義的早期鼻祖之一。影片中兩次出現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次是阿貝與吉爾第一次暢聊,兩人都表示非常喜歡他。第二次是吉爾跑到阿貝家中,發現他在看《罪與罰》,書頁中赫然出現斯賓格勒的名字,一旁還有「平庸之惡」的字樣。

《罪與罰》講述了一個精緻的謀殺案,它同時也是一本最為細緻的犯罪心理學。與《罪與罰》的主人公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所精心策劃的謀殺類似,阿貝·盧卡斯也策劃了一期精緻的謀殺,兩人具有相似的犯罪美學(Criminal Aesthetics)和犯罪心理。然而百密一疏,人算不如天算,最終他自食其果。

值得思索的地方在於,拉斯柯尼科夫在走投無路的困境中,經過苦思冥想,產生了一種「理論」: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們只是繁衍同類的材料,必須俯首帖耳地做奴隸;另一類是「非凡的人」,他們是統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隨意殺人。為了從困厄中掙扎出來並不再連累母親和妹妹,同時也是為了實踐一下自己的「理論」,來檢驗自己到底是個和大家一樣的「虱子」,還是一個「非凡的人」,他鋌而走險,用斧子砍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繼而為滅口又狠心殺死了她的妹妹。

阿貝的謀殺也是出於一種理論:必須消滅害蟲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一點。

7.阿倫特和「平庸之惡」:

要想理解阿貝殺死法官的動機,還必須理解阿倫特的「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

「平庸之惡」是漢娜·阿倫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關於平庸之惡的報告》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平庸之惡不同於極端之惡(極權主義統治者本身的惡),它是指在極權社會中,人們對權威採取了服從的態度,用權威的判斷代替自己的判斷,平庸到喪失了獨立思想的能力,無法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本質和意義,因而才導致的惡。艾希曼作為「死刑執行人」,並非種族屠殺政策的制定者,也非十惡不赦的惡魔,但在他身上,體現出的是平庸的惡,一種現代官僚制度的產物。現代社會的管理制度,將人變成複雜管理機器上的一個個齒輪,人被非人化了,所以才會不加思考地服從上級命令而殺人。阿倫特指出,雖然艾希曼的惡是平庸的惡,我們甚至可以要求體制來擔負一部份責任,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艾希曼本人無罪。艾希曼用接受上級命令來替代個人的道德判斷,必須為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負責。無論在什麼樣的體製麵前,人們始終應該堅持辨別善惡的能力,堅持傾聽內心的道德律令。平庸的惡,依然是惡,它所帶來的傷害,並不亞於極端的惡,甚至還會造成更為巨大的破壞力。

當阿貝在斯賓格勒的名字旁邊寫下「平庸之惡」的時候,大概把他當作了艾希曼一般的人物,一個拒絕思考、濫用權力因而導致他人痛苦的官僚。又或者他將縱容和默許斯賓格勒的行為視作平庸之惡,而他拒絕繼續這樣做,他選擇替天行道,手刃這個惡人。

可是,法官斯賓格勒真的這麼罪有應得嗎?吉爾爭論道:「也許他是一個好父親。」誰知阿貝卻說,即使他是一個好父親,他也像黑幫中的那種壞人。

用吉爾的話說,阿貝鄙視中產階級道德,這讓我們想起薩特和波伏娃拒絕婚姻時的託詞正是厭惡資本主義的婚姻道德,這裡中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可以視作是同義詞。

8.阿貝·盧卡斯做過的體力工作:

(1)計程車司機:羅伯特·德尼羅在《計程車司機》中表演了一個為了別人的幸福(營救雛妓)而路見不平拔槍相助的計程車司機,顯然阿貝的動機與之類似。毛姆在《刀鋒》中講述了一個具有哲學氣質並追求真理的青年拉裡的傳奇一生,他最後的選擇是回到美國成為一名計程車司機;阿貝的經歷亦與之類似。

(2)大樓勤雜工:馬特·達蒙在《心靈捕手》中飾演了一名清潔工威爾,他是數學和多門學科的天才;做過勤雜工的阿貝也是一名哲學天才。

(3)電梯服務生生:據我所知似乎沒有那個大哲學家或著名的知識分子從事過這個職業。但是在《生活大爆炸》當中,謝耳朵為了找回他的科學靈感,在潘妮工作的餐廳裡做過服務生生,據他說體力工作可以釋放他的前額葉中的壓力。

伍迪·艾倫為什麼要安排阿貝·盧卡斯做過這麼多體力工作?原因就在於體力工作與哲學思考的親緣關係。羅素曾經說他覺得他家的園丁比他更快樂;他的徒弟維根斯坦甚至親自跑去做園丁。用生命而不僅僅是用紙筆從事哲學的大哲學家都珍視體力勞動,中西方思想史中都有這種傳統。斯賓諾莎依靠磨鏡片來維持生計,墨子也曾是個工農小生產者。值得一說的是,墨家是個積極參加勞動並將吃苦視作高尚行為的學術團體,這和儒家那種不願意種莊稼、自視為君子(君子不屬於勞動人民)的理念全然不和。更別提中國的禪宗,將吃飯、擔水、砍柴等各種體力勞動都視作參禪的手段。中國哲學教授鄧曉芒以前做過十年的民工,依靠業餘時間自學哲學,他曾拒絕辦公室工作,認為太耗費他的腦力。近年來出版的一些著作也強調了體力勞動對於哲學思考的幫助,比如《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與《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後者是一名政治學博士的暢銷書,描寫了他通過純粹的體力勞動而收穫的幸福感。

9.波伏娃和女權主義:賽門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權主義的開山之作,她認為相較於男性的第一性地位,女性是第二性的。「第二性」不僅僅指附屬性(只能依附和伺候男人),還指實用性,而非崇高性,因為女人日復一日地陷入重復和枯燥的家務勞動中,她的工作毫無創新性,她無法體驗到男人通過工作獲得的崇高感受。除此之外,第二性英文叫做Second Nature,指的是人的「第二自然」,相較於第一自然也即天性、天賦的屬性,第二自然是後天的,是社會塑造出來的。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的,是被變成女人的。也就是說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被男權社會塑造成女人的,她本有機會像男人一樣追求事業,追求崇高,參與到歷史、政治和社會活動當中,鑄造不朽,感受到人之為人的樂趣,然而她們被迫守在家庭里,成了被剪斷雙翼的鳥。

影片中,當阿貝告訴吉爾說,在一個男權社會裡,女人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而存在。他問吉爾是否認同這個說法,吉爾表示認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吉爾的認同是對歷史事實的認同,男權社會的確讓女人成為附屬品,所以女權主義才要反對這樣的社會。但是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吉爾真心認同於女人的這種從屬地位,並不再爭取和男人平起平坐的女性權利。以小老頭的毒舌功力,我更願意相信是後者。他嘲笑這個女大學生,一個如此有文化、有品味、有鋼琴表演能力的女大學生居然認同男權社會的準則,並心甘情願地成為哲學教授的小情人——一個附屬品,用她青春肉體的奉獻來喚回哲學教授早已飄遠的創造靈感。簡言之,她只有工具價值(服務於教授),而不具備主體價值(用愛情取悅自身)。

10.海德格爾和法西斯主義:海德格爾和納粹的關係是哲學史乃至歐洲歷史上的一樁著名公案。海德格爾於1933年初被任命為弗萊堡大學校長,幾個月後,阿道夫·希特勒掌權,在那後不久,海德格爾加入納粹黨。儘管他早在1934年就被趕下校長一職,但他的納粹身份一直保持到戰爭結束。1949年,海德格爾還談到毒氣室和死亡集中營裡的屍體是捏造的。二戰結束後,海德格爾被停掉了教職,直到1951年才恢復。

直到今天,以哈貝馬斯為首的左翼知識分子以及那些右翼自由主義者仍然將海德格爾視作納粹,仍不斷清算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當中最為瘋狂的納粹思想。尤其是當2014年海德格爾的《黑色筆記本》公之於眾之後,人們發現,原來在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的思想深處,反猶思想與其對現代性的批評有其學理上的內在脈絡。在海德格爾看來,以技術為標誌的現代性是顛覆的同義詞,它把人們跟大地和歷史分割開來,造成現代人存在的無根性。而猶太人就是一個無根的民族,是現代性的典範,也是顛覆性的。因此,海德格爾和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具有思想上的親緣性,在海德格爾眼中,無論是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還是以英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集團,都屬於技術現代性的政治表徵,都是用技術擺置人的存在的墮落的文明。二戰後,海德格爾遭到清算和打擊,但他仍然拒絕道歉,因為在他看來一旦道歉,就等同於承認了技術現代性。

在我看來,海德格爾正是一個因為其哲學癲狂而徹底喪失常識理性(反猶)的哲人代表。

麗塔去阿貝家拜訪他的時候,得知他正在寫一本「海德格爾與法西斯主義」的書,然而他沒有靈感,無法完成。

《無理之人》中用意最為明顯的諷刺就在於阿貝與海德格爾和納粹的相似性。阿貝作為一個聲名顯赫的哲學教授,一個理性的人,卻以一種他所認為的完全有理由(reasonable)且理性(rational)的方式完成了一件最無理性、最瘋狂的舉動:殺人,而且殺死一個無辜的人。請注意,這正是法西斯主義-納粹的邏輯,以精密的理性技術(毒氣室)實施最無理性的罪行(大屠殺和戰爭)。而且,從邏輯到用詞,阿貝和希特勒都是一樣的,阿貝將斯賓格勒法官稱作害蟲(roach),並說「這種害蟲就該一腳踩死」。別忘了,《西方的沒落》作者就叫斯賓格勒。我願意這樣理解,伍迪·艾倫安排法官斯賓格勒被阿貝毒死,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暗示了西方文明中難以解決的危機,即推崇理性的西方文明終於被理性的失控反噬,它沒落了。

11.歐陸哲學和分析哲學:歐陸哲學(Continental Philosophy)和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的分野始自20世紀初,以胡塞爾為代表現象學與以弗雷格為代表的邏輯經驗主義構成了最初的分野。歐陸哲學主要包括現象學、存在主義、哲學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法國女性主義,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份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哲學流派。而分析哲學主要包括邏輯實證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日常語言學派等等思潮和學派,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科學哲學是其主要關注的領域,語言的意義、心靈的本質、科學的標準是其核心問題。

影片中,阿貝在回答學生問題時表示,他之所以選擇歐陸哲學,是因為這種哲學研究的「不僅是事物的意義,還有事物對於我的意義」。可見,歐陸哲學關注那個有我的世界(用王國維的說法是「有我之境」),那個主觀的、與人有關的世界,而分析哲學則假定其處理的對像是客觀的、與人無關的世界(「無我之境」),比如語詞的意義問題。我最欣賞的哲學家羅蒂就說,應該用分析哲學的方法來研究歐陸哲學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人生的意義或者納粹為什麼要搞種族屠殺等等。阿貝不喜歡分析哲學,根據其性格就可判斷一二。分析哲學更學院,更專業,更技術化,也更書獃子,而阿貝渴望改變現實,渴望參與到政治或社會改造當中,而且他浪漫、多情、富有冒險精神,所以這些都導致他是一名歐陸哲學家。

即使最終他在吉爾面前承認了自己殺死法官斯賓格勒的「罪行」,但他自己卻堅信這樣做是正當的、有理由的,且毫無悔意。他說道:「我感覺這份經歷比以前參加過的所有經歷,比如抗議或慈善工作,更深刻和獨特。我挽救了一個家庭,誰都沒有傷害,除了那個罪有應得的、憑手中權力傷害別人的人。」

只有文人才會嘲笑鍵盤俠,只有知識分子才會嫌棄「批判的武器」(即理論),只有讀書人才不滿足於「書齋裡的革命」,只有致力於改造世界的哲學家才會語帶嘲諷地說「過去的哲學只是在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文人-知識分子-讀書人-哲學家要的是真真正正地改變現實世界,而不是在紙面上大做文章。這就是阿貝·盧卡斯的動機。一個21世紀被困於學院的盧梭、馬克思、海德格爾,一個不斷髮表學術論文和出版專著卻認為這些東西都毫無意義的頹廢哲人。

12.薩特與存在主義:(這個部份我將在分析《荒野生存》這部電影中詳細解說)

值得說的有兩處:(1)存在之選擇(existential choice)。阿貝在課堂上說道:「人生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你選擇給予它意義。」在薩特看來,人的本質是在他存在的過程中被他自己定義和造就的。因此,薩特說過一句名言:「是懦夫使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阿貝選擇成為一個正義使者,他選擇殺掉法官,以此給自己無聊和空虛的人生帶來意義。可以說,阿貝用哲學理論將他的犯罪行為包裝成了一種合乎理性的正義行為。

(2)他人即是地獄。薩特認為,他人乃是一個存在的客體,這種客體不同於物,他不但存在著,而且還對我構成了威脅,因為他是自由的物體。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變成物。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從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獄中解脫出來,只能有兩種途徑:或者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縱他人。在這種理論的誘惑下,阿貝選擇將斯賓格勒法官當作自己的物,選擇去幹預他的生命。

但是結果呢?哲學不能信的,人的命運全由無常左右,人給生活賦予的意義只是事後的一種態度而已,生活都過去了,它的意義才在人的觀念中形成。人生給人生觀開了一場玩笑,哲學家用生命上了一趟哲學課,這堂課的意義叫做:文藝青年別裝逼,老老實實過日子得了。

[結論]

伍迪·艾倫給這部兇殺影片配上了節奏明快的Jazz舞曲,顯然他是根據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來提醒觀眾,不要太投入,不要太當真。

人類創造戲劇,只是為了擺脫無聊的日常生活而已,其實哲學也是如此。按照阿貝·盧卡斯的說法,哲學只不過是一種口頭的手淫罷了。無怪乎古人波愛修斯和今人阿蘭·德波頓都寫過《哲學的慰藉》,這表明,哲學充其量只能用來「自慰」,可千萬別拿去F**K別人,否則後果很嚴重。

哲學值得嘲弄,哲學家值得被黑,只有容納其他文化形式和其他人對哲學和哲學家的批判和嘲弄,哲學才能實現它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