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神鬼戰士--Gladiator

角斗士/帝国骄雄(港)/神鬼战士(台)

8.5 / 1,622,069人    155分鐘 | 171分鐘 (加長版)

導演: 雷利史考特
演員: 羅素克洛 瓦昆菲尼克斯 康妮尼爾森 奧利弗瑞德 李察哈里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斯巴達克斯

2016-01-08 05:17:21

暴君及大佬的道德高度和人格底線


暴君及大佬的道德高度和人格底線

從《疤面煞星》《跛豪》《角鬥士》來看《荊軻刺秦王》的人格亂象

1983年的《疤面煞星Scarface》由布萊恩·德·帕爾馬執導,奧利弗·斯通編劇,艾爾·帕西諾主演,翻拍自1932年霍華德·霍克斯的老片,講述一個古巴流氓難民托尼,因為卡斯楚故意開放港口,而來到了美國邁阿密,一步步從小嘍囉做到一代毒梟的故事。托尼沒讀過什麼書,販毒之後也不附庸風雅,他更像是後來馬丁·西科塞斯版《無間道風雲》裡的角色,而不是原來港版中的。

黑幫片,或者在香港影壇,有時會被稱為英雄片,是一大片種,擁有很多影迷,不過在內地,這類片是很難保持純粹的進入院線的。之所以在這提起美國黑幫片《疤面煞星》,是想跟香港片《跛豪》做個比較,至於內地呢,倒是想請出一部古裝大片,那就是陳凱歌執導的《始皇帝暗殺》,也就是《荊軻刺秦王》。

1991年的《跛豪》由潘文杰執導,麥當雄和蕭若元編劇,獲得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和編劇獎,講述1962年到香港的潮州青年吳國豪,跟《煞》中的托尼類似,也是從一文不名的廚師,做到一代毒王的故事。更巧合的是,扮演吳國豪的呂良偉,臉上本來就有一條疤痕。

1998年的《荊軻刺秦王》,由陳凱歌和王培公共同編劇,重新演繹了為人所熟知的2000年前那一次政治暗殺故事。躲過暗殺的秦王羸政,曾在趙國當人質放馬,後來回到秦國,早年境遇比難民也好不上多少。雖然不能說他是個黑幫頭目,不過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暴君和黑幫頭目之間也不會有太明顯的界限,托尼和吳國豪如果熱心政治的話,成為一方領袖,也不是不可能,就如同另一部麥當雄出品的電影《黑金》中的周朝先。


東西方移民黑幫大佬的不同處理

古巴青年托尼是個自信又偏執的小混混,跟陳凱歌作品《無極》裡的無歡一樣,都認為王或者老大是可以殺的,而且那是一種偉大的想像力。托尼不受牽制,恣意妄為,還每每得逞。他第一眼看到老大的女人艾薇娜,就被她所吸引,而且從她游離的眼神中,他還堅信,這個女人也愛著他。幹掉老大,還有貪污警察之後,托尼達到了販毒事業上的巔峰,還擁有了艾薇娜。但盛極必衰,在洗錢時被警察抓住,又因為不願殺小孩,而跟生意上的合作夥伴決裂,招來殺身之禍。更要命的是,他最疼愛的妹妹,跟他最好的兄弟搞在了一起,這恰恰讓托尼難以忍受,意亂情迷中殺了兄弟……最終托尼死於仇家的槍林彈雨中。

從以上的簡述中,沒準會認為這只是一個黑幫分子惡有惡報的簡單故事,但如果把這片跟《跛豪》裡的吳國豪相比較,應該不難發現《疤面煞星》在人物塑造上是頗見功力的。吳國豪跟托尼一樣,從底層開始打拼,憑著一份不怕死的豪氣,一個勁的向上爬。跟托尼不同的是,他沒有看上老大的女人,而是和一個已有兩個孩子的寡婦結了婚,連結婚都不忘江湖救急。跟老大女人搞在一起的戲碼,被分配給了他的一個小弟。吳國豪除了會販毒,脾氣不好,喜歡說髒話之外,沒任何不良嗜好,活脫脫一個濁世翩翩佳公子。只有他的對手,兄弟一而再的辜負了他,而豪哥始終把義字擺在第一位……

這也不能簡單的說成是美化黑幫人物,畢竟跟寫傳記一樣,國人歷來有為尊者諱的傳統,尊者尚且如此,不尊者也不能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想盡辦法把傳主放到傳統君子的模具里擠壓成形。這樣一來,滿足了普通人對於第一男主角,英雄梟雄人物一廂情願的想像,但同時也產生了問題。問題不是出在別人身上,而是主角本人,他內心到底在想什麼呢?

比如吳國豪他對於販毒是怎麼看的?因為有人說過,不吸毒的毒販,才是最壞的人。他對於愛情親情友情,又是怎麼想的?他有安全感嗎?他會覺得這個大哥做的好累嗎?這些問題,在《跛豪》里都不是問題,吳國豪是個後下手為強的行家裡手,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對身邊有不良嗜好的兄弟,一再給機會,但對方就是冥頑不靈,非得逼得他痛下殺手。片尾,廉政公署成立,不過吳國豪以為這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走走過場,他錯誤得估計了形勢,以致於陷入可悲的下場。這樣收尾,更讓主人公有了一種被時代拋棄,英雄造不了時勢的悲涼!

反觀《疤面煞星》中的托尼,他擺明不是個好人,吸毒無節制,對老大的女人有慾望,毫不避諱,因為他相信,如果她變成自己的女人後,會比在老大的身邊生活得更好。托尼除掉生意路上的絆腳石,花得時間要比吳國豪短的多,也沒怎麼考慮,就把那個貪污警察給幹掉了。而吳國豪幾乎把絕大多數時間,用在跟對手糾纏,還一直將雷探長當成自己的保護傘。從更深層一點的原因來說,托尼這個角色,可以沒有那些直接的對手爭鬥而獨立存在,而吳國豪如果沒了外在壓力,就徹底沒戲了。

托尼的性格悲劇一方面體現在愛情上,因為後來他不得不承認,艾薇娜跟了他之後,並沒有比以前更好,沒準是更壞了。即便他在最糟糕的時候,都想跟這女人說句,他愛她,但這已經於事無補了。托尼跟很多負面角色一樣,都算是個孝子,不過在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是跟她妹妹吉娜之間的。因為托尼臨死前,他妹妹衣著暴露的進來,笑他一直對她想入非非,所以無法忍受別人碰她,即使是他最好的兄弟也不行。於是很多評論認為,托尼對於他妹是一種接近亂倫的愛。

但我覺得不應該作這麼淺層的分析,吉娜與其說是托尼情慾的寄託,還不如說是他心中的一片淨土。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想當一個孝子,一個好哥哥,他希望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如果是以錢來衡量的話,這不難辦到,但他更希望的是,能讓家人跟自己的生意,社交圈保持距離,雖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心理渴求。

從這一動機來看,托尼對吉娜的行為就比較容易理解。他不但禁止她在舞廳被人佔便宜,更為了她和自己最好的兄弟成為一對,而大發雷霆,直接把兄弟給殺了。這是因為,雖然和她走到一起的,是他兄弟,但還是個販毒的,也就是說,如果成全兩人,吉娜只會在他的販毒圈裡越陷越深,她,包括她的子女,永遠也乾淨不了了,托尼心中最後一塊淨地只會徹底淪陷。這才是他全盤崩潰的心理原因。與他對比,吳國豪對於老婆參與自己的生意,非但毫不在意,反倒歡迎她成為自己的軍師,如果不入獄的話,他沒準還希望讓子女繼承自己的家族產業。

試問,像吳國豪這樣的角色,除了刻意粉飾的大仁大義外,他有什麼資格成為第一男主角?他還是個有內心世界的人嗎?

探究秦王可能有的內心世界

《刺秦》中的秦王,跟前文那兩位有不同,不僅是在地位,也是在心態上。托尼和吳國豪的志向無非是有錢有地位,他倆無心也無力把目標拔得更高。秦王不同,雖然他幼時在趙國放馬,也沒受多少教育,但回到秦國,幾個輾轉後他成了王。成天被司禮在腦後耳邊叫嚷著,別忘了秦國曆代先君一統天下的大願!想沒大志,也不成。

在這個節骨眼上,還是回到最簡單,也是最終極的問題,就是秦王自己是怎麼想的?司禮一再的重複,表明秦王是被這世襲的大願,逼著去一統天下的,以致於攻韓時呂不韋建議暫緩,秦王急了,罷了呂先生的相,一舉把韓國打了下來。

相繼把呂不韋,嫪毐這樣的「父輩」角色扳倒之後,秦王獲得了說一不二的權力。照理說,這應該是最能表現他內心想怎麼做的時刻!但在《刺秦》里,秦王只是比以前更暴戾了些,看不清他內心絲毫的真實意願。也只能理解成,一統大業的歷史進程,即便是秦王真想緩,也是緩不下來的。特別是當編導把呂嫪二人的死,描繪得大義凜然時,就一下子把秦王逼到陰暗穢亂的角落。

但是,編導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樣子做,對於塑造秦王這個角色,有好處嗎?從一般的角度來說,秦王就是個在赤裸裸的宮廷爭鬥中,從一個有理想的少壯國君,被逼得心狠手辣,眾叛親離,但同時他也倖存了下來,在片尾的字幕中也不忘交待,因為變成這樣,也可能只有這樣,他實現了一統天下的終極理想。

吳國豪和秦王是不同的塑造方法,一個往君子方面靠,一個則不斷的潑髒水,但問題也是一樣,秦王自己在想什麼?如果他只是個不惜一切代價,攘外安內,一統天下的暴君,他就不是個很好的戲劇角色,即使貴為國君,他也沒資格成為男主角!

編導加入了趙姬這樣的虛構角色,跟秦王在趙國時青梅竹馬,跟吉娜類似,她應該是秦王心中最純淨的一面。但這種純淨,又被秦王幼時被趙人欺負的陰影所幹擾。如果從托尼的心態為模板,秦王應該極為珍惜趙姬所代表的這份純淨,為了維護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才對。但是,秦王並沒有這麼做,或者說編導賦予了趙姬太多的自主性,故事開始沒多久,趙姬的臉上就黥上了字,她自作主張成為秦王政治外交活動中的一部份,為秦王滅燕製造藉口。這一計劃,也只是在「藉口」層面才是講得通的,讓太子丹回去,遊說他找刺客刺秦,從而滅燕,目的是早點結束戰爭,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

先不論太子丹都不用遊說,就想刺秦,甚至想克服懦弱心理,自己去刺。就說找藉口本身,既然趙姬這麼想介入政事,不但是口頭的,而且身體力行,那比幫攻燕找藉口更急的,應該是想辦法讓秦王暫緩滅趙才是。但趙姬除了開始時想回趙之外,看起來一點也不為趙國擔心,只是在燕國明察暗訪,跟荊軻這個刺客周旋。直到秦軍已經逼近邯鄲了,才趕著過去,似乎想親眼目睹秦王的屠城傑作。跟《疤面煞星》中的吉娜相比,趙姬本應該好好當一個「純淨」的代言人,卻幹勁十足的變身政治動物,最終被殘酷的戰爭真相,把一切希望給抹滅。她與秦王之間,與其說她沒能讓秦王兵不血刃,就造福天下(當然這接近於夢囈),還不如說秦王拿趙姬一點辦法也沒有,任由她來去自如,片尾還趕來把荊軻的屍體帶走。

而在性方面,托尼對吉娜是不許任何人褻瀆的,包括自己。而秦王和趙姬,十幾歲時就把什麼事都給辦了,而且從趙姬離秦前,兩人的告別交歡來看,在敦倫方面,趙姬也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趙姬因為扮演者鞏俐的緣故,她太強勢了,很難想像如果兩人藕斷絲連,一同一統天下的話,會是什麼樣的局面?難不成是另一個曾經善良過的呂雉?!

藉著跟《疤面煞星》的不完全對比,把《荊軻刺秦王》數落了一番,也該提點建設性意見了。後者的編導當然也意識到主要角色一定要有轉變,所以秦王轉著撥浪鼓,想放一大幫趙國小孩的時候,卻迎來了一臉的唾沫星子,於是他轉變了,仗著殺母后小兒子的餘威,叫手下將士把趙國小孩用秦國繩子綁著,全給活埋了。而之前一直對秦王抱有愛意和希望的趙姬,也因此喊出了天殺的嬴政。這是全片中最大的人物轉變,而肇端卻是因為一個黃口小兒的一嘴唾沫!不管故事前後有多少呼應或鋪墊,這都不能不說,很兒戲!


想把這轉折轉得圓潤一點,悲劇一些,也不是不可能。那就是,趙國小兒不是秦王殺的,而是太子丹所為。丹不只是懦弱,看到邯鄲沒希望了,就撤兵,而是要處心積慮的,要陷秦王於不仁不義的境地。他沒準也深愛著趙姬,把活埋趙國孤兒的事,嫁禍給秦王,讓趙姬對秦王由愛轉恨。《疤面煞星》裡的托尼再心狠手辣,他也是有底線的,就是不殺小孩,為了這條底線,他不惜得罪重要合作夥伴,直接導致了最後的被殺,我覺得這並不是單純的拔高,如果一個主角連底線都沒有,底褲都脫了,那塑造這主角的意義何在?難道只是打著戰爭的旗號,再來證明一君功成千萬戶枯嗎?這樣的底線之外的主題,需要用一部大製作電影,來再次呈現嗎?

東西方的王與刺客

《荊軻刺秦王》跟《疤面煞星》《跛豪》最大的不同,是秦王面對著一個刺客,幾乎可以稱為雙雄的設置,而托尼和吳國豪的對頭,則不足以跟男一號平起平坐。荊軻是戲中變化,轉折最多的一位,從開始時討價還價的刺客,到盲女自殺後,他不再殺人,連死都不怕,後來他又為了趙姬,去殺秦王……這一連串的轉折,照理應該讓荊軻這個人物變得生動立體,但效果並不好,反有一種為了給他加戲而故意為之的感覺。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荊軻和秦王兩個角色間的關係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倒不是說兩人必須有前史,有對手戲,而是在很多細節,或是形而上的命題處,兩人必須有呼應或對比。現在片中的荊軻在殺不殺人的問題上,自個兒糾結著,可秦王呢?他是否也為了殺不殺的問題犯難,而且作出跟荊軻或鮮明對比,或相映生輝的選擇呢?

至少我沒看出來。那還不如換個設計,荊軻其實是個逃兵,是人們眼中的懦弱者,而秦王是個身先士卒的秦國好兵士。接下來一番轉折,原本厭戰,連普通兵士都不敢殺的逃兵,勇敢起來,到秦國去殺最高執政者。這種設置雖也說不上有多好,但至少是種強烈的對比,連反戰的說教也能不動聲色的捎帶進去。

皇帝與刺客,這樣的雙雄關係,不免會讓人想起2000年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角鬥士Gladiator》,羅素·克勞飾演的將軍被羅馬皇帝看中,有意傳位給他,皇儲先發制人,弒父並殺將軍妻兒。將軍逃出生天,受傷後淪為角鬥士,繼續生死肉搏,只是由從前的戰場換成了鬥獸場。將軍當然也想著刺殺新皇,為妻兒報仇,這樣的對立關係,倒更應該發生在樊於期和秦王身上,只可惜《荊軻刺秦王》中的樊於期臨死不忘的,是讓荊軻帶話給秦王,他沒有把大鄭宮的秘密透露給任何一個人,跟嫪毐,呂不韋一樣,樊於期臨死不忘佔據道德至高點,下死勁把秦王推向無恥小人的無底深淵。

雖然《角鬥士》的故事有很多杜撰的成份,據說歷史上的羅馬哲學老皇帝,《沉思錄》的作者馬可·奧勒留非但沒像電影裡那樣不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恰恰相反,是竭力的栽培,而將軍的原型是馬庫斯·諾尼烏斯·馬里努斯,他也從沒當過角鬥士。電影中的新皇像托尼一樣,對他的姐姐有著不倫之戀,但歷史上這對姐弟可是死敵,姐後來死於弟之手。不過電影《角鬥士》的這番重新演繹,相信就如同把刺秦改成一場陽謀一般,並不妨礙來當作參照,做下對比。羅馬新皇似乎要比秦王還卑鄙,弒父,也殺小孩,畢竟他不像嬴政那樣已經是王,而是將被剝奪王位繼承權,所以必須先下狠手,但如果據此把這新皇想成是一個為所欲為,不可一世的角色,如同武俠小說裡的那種大反派一般,那就有點太天真了。老皇帝希望將軍能讓羅馬重回共和時代,鉗制君主的權力,而新皇登基之後,舉辦競技大賽紀念先皇,他也極為在意人民的反應。當鬥獸場上的將軍露出真面目,新皇打算殺他時,因為看臺上群眾的呼聲,讓新皇暫時打消了這一念頭。而到最後,色厲內荏的新皇為了不讓將軍成為一個傳奇英雄,而親自出馬,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打敗將軍,雖然他事先刺了將軍一刀,行事風格一如既往的卑劣,但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他忌憚人民的看法,而《刺秦》中的秦王似乎已經不需要關心身邊任何人的看法,編導似乎巴不得要觀者相信,一個人唯有如此,才能一統天下,成為始皇帝。

新皇與將軍間的對戰關係,倒更像是同樣懦弱的太子丹與荊軻間的一場比武,《刺秦》里講了很多人很多事,但偏偏沒有構建起皇帝與刺客之間的關係。不管陰謀陽謀,無論是非成敗,刺秦最終還是開始了,這更像是舞台劇後台發生了諸多紛亂,換角,打架,亂搞男女關係,但等開鑼時,戲還是得上演。這是《荊軻刺秦王》一片中最黑色幽默,也最有戲劇性的一點,但這一點對於全片來說,作用更多的是在消解,而不是加分。荊軻故作鄉野醜態,假裝先交待刺殺企圖,都只是為了讓秦王消除戒心,畢竟這一刻兩人都成了戲子,荊軻先把包袱抖出來,利用齣戲那一瞬的間離效果,實施刺殺……兩人身旁的「觀眾」,雖然都是秦王這一邊的,但也沒有派上大用場,秦王脫險後,甚至把「觀眾」疏散了,留下他和彌留的荊軻獨處,雖然最終也沒能搞懂荊軻在笑什麼,但他還是找到藉口,滅了燕,統一了天下!用一句被用濫的話說,就是誰笑到了最後?

荊軻與秦王最終的對決,意義何在?似乎對於秦人,六國人,太子丹,趙姬,甚至對決雙方,都沒什麼太實質的意義,而只是為了保證這部電影,能以刺秦而收尾。一個毫無底線的君王,真的需要以遭到刺殺為藉口,才能攻燕嗎?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個陽謀,整部電影裡的情節會有什麼改變嗎?

似乎沒有。秦王還是在經歷宮廷廝殺,太子丹還是會派人來刺殺秦王,趙姬還是會因為秦王滅了趙國而恨他,什麼都沒有改變!那個無處不在的司禮,既然不怕死,他原本可以做更多的事,而不只是對秦王發同一個問題。秦王最大的問題,是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什麼,包括對趙姬,甚至自己。

對《荊軻刺秦王》的合理化建議

要解決這個問題,得改變這個陽謀的初衷。趙姬和秦王找刺客來殺自己的陽謀,不是為了滅燕找藉口,而是先讓一個全天下都欽佩的劍客來殺自己,未果後,秦王又赦免他,以標榜自己的大度,與陰險狡詐的太子丹形成鮮明對比,他有足夠的氣度和膽略,來讓天下臣服。而做這一切籌劃都是瞞著司禮和史官的,因為做司禮的都不怕死,史官還會忠實記錄下君上的一切言行。而這樣的初衷也能更讓趙姬信服,於是她找上了荊軻。荊軻不再是個糾結的殺手,他就是個高風亮節的俠士。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陷弱點,年輕時曾想找個君王來輔佐,但因為太天真太理想化,而遭到排擠,這是段不堪回首的過去,最想抹掉的污點,同時也使得荊軻對於當權者極為痛恨。趙姬故意挑選他,還對他歷數了秦王的種種惡劣行徑,包括殺了母后的孩子等傳言。這些話由趙姬說來,比一般謠言的可信度要高許多。再加上荊軻對趙姬也生了情意,於是願意冒死刺秦。

在這過程中,民間有了秦王是呂不韋兒子的傳聞,這是秦王所不能忍受的。他暗中派出密探間諜,一旦發現有人在傳播此事,格殺勿論,這道命令不侷限在秦國,而是放諸四海皆準。謠言越禁越氾濫,人也越殺越多,最後殺到了趙國,那些曾經照顧過年幼的秦王和趙姬的老人們。間諜在等待秦王的刺殺令,秦王考慮再三,決定對那些老人手下留情。但此事被太子丹得知,他收買了秦王的間諜,順風放火,把那些老人全部燒死,並放出消息,此事乃秦王所為。太子丹雖然懦弱,但不傻,他和秦王趙姬從小一起長大,知道兩人不會那麼容易決裂。趙姬也不相信秦王會如此卑劣和絕情,但太子丹讓秦王的間諜站出來當面對質,她不得不相信。

趙姬痛苦中,對荊軻和太子丹和盤托出原先的計劃,她決定放棄刺秦的計劃。但太子丹,還有荊軻,都決定將計就計,繼續刺秦。因為能不能刺殺秦王已經不是關鍵,關鍵是要讓秦王在天下人面前,暴露他的小人本質。另一邊秦王認為那些老人的死,只是意外,是天意,他繼續等著荊軻來行刺,然後赦免他,使天下為他的仁義而臣服。

荊軻來到了咸陽宮,這天沒準恰是秦王的生日,六國的使臣都禮節性的前來慶賀。荊軻也真的像歷史上那樣行刺未遂,受了傷。百官請秦王把荊軻處以極刑,六國使臣也都看在眼裡。秦王假意考慮,其實早就打好了腹稿,決定赦免他。但這時趙姬出現了,把秦王和她早先的安排在眾人面前拆穿了,她甚至帶來了已背叛秦王的間諜,把秦王殺害曾照顧過他的趙國老人的事也全抖了出來,此舉是為了滅口,也反過來證明他是呂不韋之子的傳言屬實。雖然在殺趙國老人的事上秦王其實是無辜的,但此時此刻,他百口莫辯,在天下人面前顏面掃盡。他拿劍要砍殺趙姬,荊軻擋了那一劍,自認死得其所。秦王無法建立自己的好名聲,但也不能讓醜聞傳揚出去,他把當天在場的人全部處死,罪名是事先都參與策劃了當天的行刺,只留下了趙姬一人。

秦王要趙姬看著自己不靠俘獲人心,而是憑純粹武力,就能攻下六國,一統天下,他確實成功了。他天真的跑去向禁錮著的趙姬炫耀,但趙姬冷漠的說,不得天下人心的統治長不了,別說萬世,連二世都撐不過去。秦王被氣暈了,繼續殫精竭慮的維護統治,在巡遊途中病發身亡,秦二世繼位,各地揭竿而起,趙姬依然活著,眼睜睜的看著自己一語成讖,秦朝不久後覆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