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2,514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執麥者

2016-01-08 01:47:41

《明智與發聲》——電影《聚焦》簡評


《明智與發聲》——電影《聚焦》簡評
文/執麥者



一直以來有過兩個職業的嚮往,電台DJ,或者記者。

前者,大概是喜歡聽取別人的傾訴,也喜歡自己的訴說。在午夜的時間,摒棄嘈雜,和人在最靜謐的時刻,去攀談生活的苦與樂。
後者則是喜歡「無冕之王」的新聞調查,追究事件背後的真相,把知情權還給民眾,抽絲剝繭,尋求公義和正直。

前不久民權律師浦志強被非公開審判,這讓很多中國尚有良知的律師,和公民。都在同一時間,用韓國電影《辯護人》為浦律聲援。
在一個無法過度發聲的國家,所謂的智慧人生,就是圓滑和學會閉嘴。

只不過,一個常常學習閉嘴的人,等到自己利益被損,往往叫囂最狂烈,卻也無濟於事。
因為週遭的,仍然是噤聲。

所以電影《聚焦》里所展現的故事,在美國這樣一個信仰大國,教會擁有無上尊崇的地位。按照電影所說:「他們把控著一切」。按照中國的國情來說,雖然他們既非官僚,亦非富達,但是他們也是名副其實的特權階級。一宗涉及90人的孌童案,如何去報導,怎麼報導?

在觀影過程里,我時常會以陰謀論或者當下國情思忖。以報社的力量,直接挑戰教會的權威,會不會遭遇到強權,恫嚇甚至是暗殺。顯然,說客是任何國家都有的現象。而,以權利限制,同樣也是任何有階級的國家存在的現象。但是得益於美國《憲法》精神,報社的獨立報導權,以及他們擔當的新聞人獨有的追蹤和解讀的責任,成為案件得以不斷深挖,追究的關鍵。

馬克·魯弗洛 ,麥可·基頓 ,瑞秋·麥克亞當斯三人的表現,相當程度上,完成了報社人的氣質還原。《波士頓環球報》旗下的「聚焦」調查小組,專門以深挖社會隱性新聞,督促社會為命題。所報導的事件,從豆腐渣工程,到人權腐敗,以及電影所演繹的「神父性侵幼童案」,都是他們所涉足且勇敢發聲的新聞事件。美國沒有新聞審查制度,即便遇到敏感新聞,雖然有法官對於案件素材調查的審查,但是只要不違背憲法的自由精神,均可以獨立調查,發佈。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民主自由國家,所有報社,都基準於個人和民眾行為,即便是官方媒體,也必須以民眾的利益為報導準則。這恐怕是,為什麼專職政府,第一時間要扼殺媒體掌控媒體話語的核心關鍵。

電影近乎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聚焦小組一路收集,採訪,編輯,到遇到阻礙,和如何細緻完成新聞調研的工作。記者不同於警察,報社也不同於警察局。媒體有更廣闊和便捷的資源,形成對社會和政府監督的權限。新聞的監督,再輔以法律的遏制,才是限制政府獨裁,權利腐敗最好的方式。這大概,也是任何獨裁國家,民主的第一信號,就是解除報禁的原因。

對於記者來說,」無冕之王「的意義,也是把真相找到,還民眾對於事態的知情權。

於是很容易聯想到國內的奶粉,地溝油,天津爆炸等等事件。在諸多的國內大事件上,記者,似乎,只能夠成為接受政府語言流程,發佈流程的複製機構。在強大的閹割審查機制下,還能學會人性的發聲,和道德的堅守,我想,是非常難以達到的。

電影的最後,基頓所飾演的聚焦小組組長羅比·羅賓森,看著報紙從工廠依次散步到全城,我想,這應該是媒體人最值得感懷的時候。當事件得以報導之後,聚焦小組瞬間被各種受害者電影電話打爆,這就是媒體的力量。它的聲音,足以給與弱者強大的信念,參與懲治邪惡中。這樣的發聲,也勢必給與了許多因為忌憚恐嚇權貴的民眾,以力量抗爭欺辱。

這大概,也是新聞人,最大的價值和存在意義。

時常有人在公義事件上說,這個事,大家都懂,你為什麼要堅持發聲呢?
我很想說的是,既然你們都懂,卻選擇失明,和沉默,我相信,這樣的人,和製造虛假,和事件者一樣,都是這個社會和國家的傷害者。
我們既然是一個社會的公民,都有義務去不公發聲,即便在強大國家機器面前,我們不能做到更多,無法改變更多。
但是至少,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一點點微光,因為,公義者,永遠都不會缺失追隨者。
倘若沒有了燈塔,如何去招引更多人同行。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大多時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滾打。突然間燈亮之後,每個人多少都要面對責難。「
一個人,擁有智慧始終容易,但是學會發聲,並不容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