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五個小孩的校長--Little Big Master

可爱的你/五个小孩的校长/5个小孩的校长

7.2 / 803人    112分鐘

導演: 關信輝
編劇: 關信輝 張佩瓊
演員: 楊千嬅 古天樂 馮淬帆 吳浣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錫兵

2016-01-05 07:06:00

這不是影評


養了閨女的爸爸太容易被這部片子搞定了。片中的五個小演員,漂亮、可愛、乖巧、純真,隨便一笑就讓人化了,要是哭起來,惹人疼得要命。傅舜盈飾演最大、最懂事的盧嘉嘉,父親受工傷失去一腿,住家被拆遷公司惡意襲擾,父母因生活困頓經常吵架。小小年紀就經歷這麼多變故,嘉嘉平時總是面無表情、一臉心事。她的兩場哭戲先是平靜地說話,漸漸哽咽起來,終至泣不成聲,均為一氣呵成難度很高。(實在看不得懂事的孩子心裡苦,我毫無懸念地跟著哭了兩次。)何涴瀠飾演的何小雪單獨和年邁的父親在一起,母親和弟弟在老家生活。不必明說,父親顯然是因為收入低下,娶了位大陸新娘;同樣因為收入低下,無力在港贍養全家,不得不長期分居,熬年頭等單程證。(有了單程證妻子才可在香港長期居留,找工作掙錢。)小雪一方面盼望快些與媽媽團聚,另一方面還要擔負起主婦的職責,做飯做家務。王詩雅演的珠珠是五個孩子裡最小的,父母在雷雨天因交通事故去世,被一個好心的遠房表姨收養。由於父母的死因,珠珠特別害怕打雷。李詠珊和陳麗兒飾演的Kitty和Jenny是一對南亞裔姐妹,和同族人一起住棚戶區大雜院,父母工作辛苦收入低下,父親一度想讓她們退學回家幫工。這四個家庭的情況,涉及年邁、失怙、工傷、新移民、少數族裔,幾乎囊括了香港所有典型的貧困肇因。這當然是編劇刻意典型化的結果,顯示製作方並不僅僅想講一個知音體故事,而有意藉此片探討一些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包括貧困,包括教育。

看到結尾的觀眾會知道,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校長角色的原型名為呂麗紅,從事幼教工作二十餘年。2009年,以41歲的年紀結婚並退休。她原想做全職太太,兼職做些義工,卻因為看到元岡幼稚園因缺乏資金和生源即將關閉的消息,同意以四千五百元港幣的月薪出任校長,兼及教師、雜工、保潔、司機等全部職責,接手當時只有5名女生的幼稚園。後來此事引起了媒體的注意並被廣泛報導,幼稚園的資金和生源也隨之大有改善。2015年電影上映前後的消息稱,全園已有60多名學生,還有100多人在排隊等待入學。但同時,呂校長還堅持拿著4500元的月薪。這當然是非常感人的事蹟。呂麗紅在訪談中稱,電影情節十之八九也與實際情況相符。接下來的討論,主要圍繞原型人物展開,兼及部份電影情節。換言之,這不是影評,就算是電影引發的社會評論吧。
呂校長在電影上映前參加座談節目


片中的反派,補習學校的老闆Bowie盛讚「四千五校長」是一場出色的營銷。從現實結果來看,也確實如此。那麼,4500港幣的月薪是什麼概念?香港政府規定,收入在中位數一半一下的家庭即為貧困家庭。2013年的統計中,3-4口人的家庭,月收入13000港幣以下即為貧困,單人家庭的貧困線則是7000港幣。粗粗地換算,「四千五校長」大概相當於北京標準的「五百元校長」或「八百元校長」吧。憑這麼點兒錢自然無法生存,如果開車上下班,甚至連養車的錢都不夠。不過,呂校長可能有退休金,她先生的收入也肯定足夠養家。在本片的騰訊視訊彈幕中,許多人提到古天樂低調援建了幾十個希望小學項目。這其實可以和呂校長的行為歸作一類,不求回報的善行。說起來,香港人確實樂善好施,全港慈善NGO多達數千個,大多數家庭每年都會以捐款、做義工或捐贈舊物等形式參與慈善。但與此同時,香港仍有七分之一的人口,即足足一百萬人生活在貧困中。在與其富裕水平相當的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貧困問題是最嚴重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吳耀漢飾演的何伯在片中提到,自己原來做裝修,現在手腳慢了找不到活,因此靠賣廢品謀生。他還很自豪地補充:」我可沒有去領綜援金。「這一細節雖小,卻反映了幾個關鍵的事實:一、香港沒有實施全民社保;二、香港大多數貧困人口是沒有謀生能力的老年人;三、多數港人以自食其力為榮,羞於申請政府補助。換言之,在過度的自由放任、過少的社會保障和過份的輿論導向下,香港的貧困長期被富裕的光環所掩飾,並愈演愈烈。無論有多少呂校長這樣的個體自發地貢獻力量,做出多麼令人驚嘆的成績,長期、大規模的政府缺位使得慈善的總供給無法同總需求相匹配。貧困的家庭如果連眼前的保障都得不到,就更難為將來考慮了。他們不但缺錢,也缺少時間和精力,因此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照顧和關愛。電影前半段正是如此展現五個孩子的家庭狀態的:嫻姨總是急著去上班,無法照顧珠珠;何伯自己都病倒了,還需要小雪的照料;嘉嘉的父母以無止盡的爭吵來應對無法解決的困難。這些問題,豈是孩子們的老師可以解決的呢?因此,編劇雖然也讓呂校長在一兩件事情上幫助了家長,卻無法解釋,為什麼這些原本拼盡全力求生存的人,就突然可以勻出那麼多時間幫學校籌備活動了。突兀的轉變或許是想暗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然而,教育雖有助於解除貧困,卻需要持之以恆。現實中的呂校長履新時,家長們最擔心的就是她沽名釣譽、做不長久,而她以自身的堅持做了回應。相比起來,電影的快速推進,未免欠缺厚度,也不合情理。

相比學生家庭的貧困,學校更直接的壓力來自生源不足。電影中,村事會主席一直在強調招生不足就要關校。現實中,因為適齡學童減少,香港的教育資源整體過剩,關於殺校政策的討論一直是社會熱點之一。在空心化嚴重的新界偏遠地區,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客觀地說,僧多粥少,辦教育已是一個零和遊戲。呂校長的努力是在幫助元岡幼稚園於競爭中勝出。有勝當然會有敗。關於電影的報導提到,由於元岡幼稚園這幾年已經發展得非常好,拍攝學校場景的建築是劇組另外尋找的。可想而知,合適的場所應該並不難找。

除了「殺校」風波,電影還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呂校長的夢想教育。與之相對的,則是一切向錢看的補習學校,以及一開始出現的、逼瘋孩子的菁英家長。但其實,菁英班和補習班才是香港社會的常態。還在上幼稚園的孩子,為了上好一點的小學,需要提前一年申請,走馬燈一樣地面試,小孩的學力和能力,家長的財力和精力,包括小孩所在幼稚園的名氣,都與申請的成功率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與孩子的較量實際上是從幼稚園申請開始的,而且會一直延續到大學階段。競爭的提前也意味著競爭的加碼。香港幼稚園的高班作業,比大陸的小學一年級要難許多。每到夏天,補習學校招生時,相關廣告能佔據地鐵、巴士廣告位的半壁江山。大環境如此,呂校長沒可能獨善其身。她可以拒絕在把孩子逼瘋的菁英幼稚園任教,卻不能不給高班的學生佈置語文、英語和數學作業。換言之,從菁英學校到鄉村幼稚園,並不能跳出這個升學遊戲,也不能讓學生以夢為馬。呂校長真正追求的,應該是「有教無類」。這當然是崇高的夢想,但卻與教學手段無關。像電影裡那樣,讓所有人都去思考「夢想是什麼」,其實是在偷懶地把外因轉化為內因,以簡化困難的解決方法。

雖然說了許多壞話,但電影仍然值得一看。編導的表現手法不管如何笨拙,畢竟是觸及了關鍵的現實問題。更何況,還有一大堆萌孩子呢。


關於呂麗紅校長的報導:
http://actoflove.hkskh.org/site/portal/Site.aspx?id=A17-1135
http://www.wtoutiao.com/p/V6e3yn.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