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賣空--The Big Short

大空头/大卖空(台)/沽注一掷(港)

7.8 / 485,291人    130分鐘

導演: 亞當麥凱
編劇: 查爾斯蘭多夫 亞當麥凱
原著: 麥可路易斯
演員: 雷恩葛斯林 克里斯汀貝爾 布萊德彼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69er

2015-12-30 00:01:57

把哀樂加快兩倍演奏


把07-08年金融危機拍成喜劇。

Adam McKay真的這麼幹了——當然確切的說The Big Short應該算是dramedy(喜劇劇情片)。Adam McKay是喜劇導演,以和Will Ferrell合作出名,指導過Anchorman、The Other Guys等。他對07-08金融危機的興趣也是由來已久,在2010年的The Other Guys里,他就在片尾對08金融危機用動畫的形式批判了一番。

怎麼把07-08金融危機這麼一個從戲劇角度來看相對無聊的話題,在忠於現實的前提下,拍的有趣,Adam McKay想了這麼幾招:

一是通過鏡頭和剪輯給電影提速。由於這部電影的空頭視角,全片的時間線是鎖死的,所以沒法像同樣拍那次金融危機的Margin Call和Too Big to Fail那樣,把視野縮窄到高壓鍋爆炸前的那一瞬間,從而獲得天然的戲劇性和刺激性。Adam McKay的解決方案是用Jason Bourne系列一般的手持攝影和不穩定構圖,用極其快的剪輯,用網路meme圖一般的拼貼,將電影的速度人為的加快。剪輯不僅快,而且經常有出入意料的處理,就像音樂中的切分音,讓一些場景在預料不到的時刻戛然而止。

二是通過頻繁打破第四面牆和以各種體位奇異插入的明星客串來解釋劇情和金融專業術語。不能否認,07-08經濟危機的根源對於非金融從業的觀眾來說是相當難以理解的。我在法學院第二年上Securities Regulation的時候,為了學In re Countrywide案,老師用了半節課的時間給我們這幫金融文盲講CDO和CDS,但直到下課我們還是糊里糊塗。可想而知,這個電影在解釋劇情方面面臨多麼艱巨的挑戰。Adam McKay的方法是,用Ryan Gosling的角色作為一個嚮導,讓他時不時直接面對鏡頭向觀眾說話,解釋發生了什麼。如果這還不夠,那就讓他像個主持人一樣,冷不丁請出來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名人,用比喻演給你這到底是什麼。客串橋段的風格比較騷:泡澡中的Margot Robbie,做飯中的安東尼 Bourdain(名廚師 / CNN主持人),賭牌中的Selena Gomez(少女歌手 / 丁日前女友)、Richard Thaler(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二人組。由於其直觀性,這些橋段對於解釋金融術語相當有效。

三是就地自我解構。由於主題的嚴肅性和真實性,Adam McKay沒法再玩兒他愛用的那種基於詭異劇情走向的搞笑風格了,於是他後現代了,來了個正相反的:演著演著,人物冷不丁的打破第四面牆,對著鏡頭說:「其實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怎麼怎麼樣的,但是導演為了戲好看,所以改成了這樣」。主流喜劇片這麼拍,很有點意思。戲裡的壞人在金融創新,戲外的導演在創新喜劇。

這幾招是成功的,再加上Adam McKay慣用的冷笑話式台詞,這部並非惡搞喜劇的電影娛樂性很強。當然反方的觀點會說這都是花招(gimmicks),但考慮到這歸根結底是一個喜劇,不是《戰爭與和平》,對於喜劇而言,「花招」,不就是真把勢嗎?

* * *

這個電影主要的弱點在於人物塑造上。三組人馬這麼一個設定,其戲劇意義似乎並不明顯,但卻導致了人物塑造略顯單薄。這三組人都是空頭,區別只在於體量和淵源不同,因而疊加在一起,並非1+1+1 = 3的效果。由於三條線,兩個小時平攤到每個人的頭上,導致全片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各個人物。不過演員的表演較為出色,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很大程度彌補了電影結構帶來的阻礙。總的來說,人物塑造雖沒達到最理想的程度,但並不影響這電影成為一部好電影。

Christian Bale的人物,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憤怒卻發不出的、充滿語言卻說不出的社交障礙者。我們怎麼知道的?他在電影裡自己說的。他為什麼有社交障礙?因為他只有一隻眼睛,童年陰影——電影開頭用一分鐘演了一下。這就完了。 剩下的時間都是他的癥狀和壓力山大,確切的說是看他在辦公室裡,鬱悶,不理email,被罵街。除了聽死亡金屬之外,他有業餘生活嗎?全片只有一場他在辦公室外的戲,是他在家裡滿臉憤怒的敲鼓,不到一分鐘。他有家嗎?有間接表現但沒有直接表現,雖然導演最後嘗試把這個家作為這個人物的情感核心,但這個意圖貫徹的不成功:因為誠實讓他泡妞成功,他於是就一輩子誠實了?Brad Pitt的人物也是這樣,你知道他的情況,是因為旁白這麼告訴你了,除此之外全片沒有用任何筆墨去探索這人為什麼會這樣偏執和多疑。而他們倆的道德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像水上的浮萍——如果你不相信人性本善。

這戲裡塑造的最成功的,是史蒂夫 Carell的人物。他的感情,他的境遇,他的道德信念,你能理解而且你會相信。史蒂夫 Carell的人物有完整的一條character arc,從道德上的堅信,到徬徨,再到某種頓悟或放下。比較可惜的是,戲裡對Marisa Tomei的角色沒有充分利用,考慮到他們倆在Crazy, Stupid, Love裡的對手戲挺逗的。

不過這戲最大的亮點,在於矮矬窮車庫基金二人組。這倆人的戲份並不格外的多,但是電影對他們比對史蒂夫 Carell的人物還完整的塑造了轉變歷程:從卑微、徬徨,到驕傲、狂喜,從字面意義上的幸災樂禍,到道德上的懵懂,再到為災難感到恐慌,最後是站在廢墟上思考。

* * *

市場上有好人嗎?有更善良的貪婪嗎?這些人物在最後這麼問自己。人們常說,07-08金融危機,是華爾街的賭博讓全社會買單——很大程度上,Adam McKay的敘述最後也歸於這個套路。可是,危機的根源,次級房屋貸款,之所以「次」,原因就在於那些買房人本不具有承受可變利率的能力,本不該貸那些他們還不起的款,買那些他們本無法負擔的房子。這賭博,真的只是華爾街的嗎?這貪婪,真的只是銀行家的嗎?

Don'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

現實生活中的Michael Burry(Christian Bale演的那人)12月28號接受採訪,他是這麼說的:

"So few took responsibility for having any part in it, and the reason is simple: All these people found others to blame, and to that extent, an unhelpful narrative was created. Whether it’s the one percent or hedge funds or Wall Street, I do not think society is well served by failing to encourage every last American to look within. This crisis truly took a village, and most of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are not without som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found themselves. We should be teaching our kids to be better citizens through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not by the example of blam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