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1,815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hoyoyo

2015-12-16 12:14:24

講新聞的好電影


求拍一部講中國記者調查報導的電影,講中國記者生存環境的電影。Spotlight鮮花和掌聲滿場,但是豆瓣上卻沒有一篇影評講到我心裡。

這不是一部和技巧和情懷有關的片子,場面不豪華(雖然演員陣容豪華),不樹個人英雄(不像All the President’s Men裡面成名的兩位記者),不拿新聞理想說事,它就認認真真地講了一個非常現實的,今天美國媒體編輯部還不停不停地在發生的故事。強還原是這部片子最大的優點,選題是這部片子、以及和Boston Globe所做的這系列報導會成功的最大原因。

強還原的幾個場景:

1)Marty Baron入駐Boston Globe的前一天,辦公室裡一邊記者還在做採訪,一邊就歡送會-吃蛋糕-順次發言開玩笑,所有的newsroom簡直一模一樣,編輯室男女比例、著裝要求,桌面混亂程度等。

2)調查報導組最擔心的裁員問題順著就來。一個選題要做多久?長短都有,幾個禮拜到幾個月的。現在在做什麼?也沒有做什麼。新聞業的現狀一,沒錢,做調查報導不能出產量的閒人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

3)9.11發生了,所有人被要求去報導9.11。這段和整個教廷報導沒有任何關係的事件,倒是體現了新聞這個行當的侷限性。因為怕自己無法按時趕回來第一個拿到[獨家],會被其他媒體搶走,Spotlight記者在趕飛機的出租里要求律師拖延公開法律文件。後來因為同樣的原因,同時搶著發稿時間,定了新年第一週的時間限制。在這種緊迫的deadline催促下寫下的稿子是不是會比等全部信源、做儘可能多的採訪和研究之後再發的稿子更好呢?恐怕並不是。但這是新聞業的現狀二,快節奏強競爭,出稿的時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稿子的影響力,同時,並不是你認為重要的稿子就會得到最多的資源。

4)按理說:「報了一個大新聞」,創造了極大的影響力,撼動了教宗體系,以及後來獲得了普利茲,對Spotlight整組來說都是一件讓人自豪到不行的事,這時就應該給個大鏡頭說一些激勵人心的話昇華一下情懷,但是片子沒有那麼處理。片中多次提到的是,律師給過白名單、受害者組織負責人六年前就找過媒體,但是記者從未當回事。並不是首次揭露、首次知曉,潛意識中大家好像是預設了,這樣的事情總是存在的。就和明知有這樣事情發生卻不說出來的人一樣,這是一個記者哪怕看到了也不會去深究的故事。記者並沒有比普通人更高尚,只是最終,他們做了職業要求他們做的事情。

5)用一位女同事的話講,"My husband and i had a 'how many people have we met in real life' competition during it and he won by a landslide. Weird to see actual people you know portrayed in a movie, but they totally nailed the personalities." [especially Marty Baron]

選題的問題是前兩天想到的。對美國社會來說,主教性侵兒童是一個有些人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現象,記者站在巨大權力機構的對面,指責的不是一個兩個,或者七十幾個主教,而是直指教廷在體制上的掩護和腐敗。是一個未被正視,未被重視,卻不得不說的故事。這樣的選題,和揭示水門事件或者菸草集團尼古丁侵害不同,最艱難的不是探入真相和反覆的法律程序確認,而是說服自己的心。

多少人知道,卻不會講,因為權衡之後,社會壓力和這個高大的機構所帶來的實際福利,遠大於把真相講出來的小小的對自己誠實的意義,有時候甚至會產生,「如果我說了是不是背叛了什麼」,「我的犧牲是不是把自己奉獻給更大的意義」的心理,所以我們會讚揚Spotlight組的勇氣,儘管他們只是做了他們份內的事情。

這些未被正視、未被重視,卻不得不說的故事,哪裡都有;站在權力機構的對面的勇氣,對身陷其中的人而言,是要求太多,對做媒體的人,卻應當是本職。有時候,想讓真相更清楚一些,想要馴養的力量弱一些,鞭策的力量更重一些。但是如果做不到,至少就看一看好電影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