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決戰終點線--Rush

极速风流/一级双雄(港)/决战终点线(台)

8.1 / 514,183人    123分鐘

導演: 朗霍華
編劇: 彼得摩根
演員: 克里斯漢斯沃 奧莉薇亞魏爾德 丹尼爾‧布爾 阿歷珊翠瑪莉亞羅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5-12-09 20:23:50

數風流入物,還看F1賽場


我有個與眾不同的愛好,喜歡翻好評片的差評看,往往能發現特別犀利或無厘頭的觀點。不過《極速風流》的口碑如此一邊倒,豆瓣上居然一篇一星影評也找不出,甚至二星也沒有。保底的那些三星,也是不吝嗇溢美之詞,大讚特贊之餘說幾句小遺憾。如果說有什麼比較統一的槽點,也就剩下國內譯名這一項,「極速風流」沒有原名「Rush」那麼乾脆、原始、生猛、酷爆。更有人分析,「極速」一詞爛大街,而「風流」提醒著亨特御女無數的私生活,弱化了低調謙和的勞達,進而推算出「片商突出人氣更高的錘哥」的商業計謀。

我承認,國產譯名幹過很多傻缺的事,但這一次,我對《極速風流》這個譯法充滿好感,而前述的陰謀論就跟吃酒釀圓子可以補充膠原蛋白一樣扯淡。但凡認真看過影片,都不會有這樣的誤解。風流一詞,應當是「數風流入物,還看F1賽場」的意思。善於眉目傳情,全裸把妹的亨特固然風流無匹,專精於技術意志堅定從不冒險的勞達,又何嘗不是傳世風流入物。

更何況,F1賽車(順便一提片中的賽車是F3改造的,但就像《極速快感》的那些套殼豪車,做的天衣無縫,完全能同時取悅F1車迷和動作片影迷)這項運動,本就自帶風流倜儻、唯我獨尊的光環屬性。賽手戴上頭盔,擠進狹窄的車身,握緊方向盤,與這架凝聚了頂尖科技的機器融為一體,以超過的300英裡的時速風馳電掣,追求速度的極致之美。每一次競速,除了技藝、膽量與運勢的比拚,更是賭上性命的生死之弈,一次次在大眾的注視下以身犯險,與死神玩近身搏鬥遊戲,除了吸引異性青睞,更令對手惺惺相惜,互相成全心靈,如此豪傑,還是雙雄,難道不足以稱一聲風流?《極速風流》譯名,不但信達雅兼備,更捕捉和烘托出整個故事的神采所在。

影片最吸引眼球之處,當屬在大螢幕上淋漓盡致地釋放F1這項運動的魅力。神奇的是,編劇皮特·摩根撰寫的劇本初稿中,並沒有安排任何賽車場景,所有的競賽就發生在兩名主角的個性衝突之間。我很想看看那一稿的劇本,那一定很像導演朗·霍華德和摩根合作的前一部作品《福斯特對話尼克森》,同樣是精彩的雙雄棋逢敵手戲,頂尖高手在對對手的尊重下認清自己為何而戰,並充分激發出體內的潛能,多麼激動人心的主題。增加賽場上的真車實戰,也許是摩根不滿足於自我重複吧。

此片近期國內上映,宣發機器轟隆隆,兩主角的傳記文章在各種新聞通稿出現太多,不再贅述。結尾處的短短數秒交替出現的演員與本尊,讓人讚佩演員還原度之高。而一些評論所抱怨的,雙雄對峙中較明顯的「厚亨薄勞」之意,也有比較合理的解釋。勞達至今仍活躍在車壇和大眾媒體的關注下,並且他精於算計和效率至上的工作方式缺乏戲劇噱頭;而亨特在1993年已經辭世,事實考證的不確定賦予主創更大的創作空間,他那花天酒地、縱情狂歡的生活方式,也更具獵奇和戲劇性。傳說拉塞爾·克勞曾要在本片出演著名的英國演員理察·伯頓。伯頓跟這戲有什麼淵源?歷史上的亨特曾經以一百萬美元價格把老婆賣給他,哇喔。

亨特和勞達,兩種類型的天才,硬幣的兩面,天平的兩端,世界的兩極,不可思議地在F1的競技場上達成了心靈默契。有生以來第一次,我覺得用基情來形容兩個男人之間的感情,真是惡俗而膚淺。他們之間的是在基情佔領螢幕之前,存在過的那種純粹的雄性之間的情感脈動,讓人感受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美盜賊片或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黑幫片中那種久違的當代江湖豪俠遙相守望之意。整部電影講的是兩個男人的抗爭,其核心則表現了兩種生存方式的衝撞。無論你屬於、認同或傾慕亨特還是勞達,都能在找到自己的精神偶像之餘,對對立的一方同樣心懷敬佩。影片塑造人物之嫻熟和討喜,是它「零差評」的核心原因——任何電影總會有短板,可如果我們已經愛死了它的主角,其他缺陷都是微不足道的了。

影片的賽車場面足夠媲美任何一流的動作電影,而且並非單純的炫耀視覺和音響效果。第一場比賽前投下的不詳陰雲,為其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陰鬱而驅之不散的情緒,拍出了宿命的真意。壓軸的富士賽道一役大雨傾盆,引擎咆哮,輪胎冒煙,為兩人的決戰添上一抹末世氣氛,那是玉石俱焚或浴火重生的巔峰較量,在漢斯·季默火力全開的配樂轟炸,詮釋了頂級體育競技片的無窮感染力。鑒於《極速風流》的震撼級視聽效果,建議去影院二刷,只有大螢幕的體驗,才配得上這部史上最強的賽車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