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安德烈‧盧布耶夫--Andrei Rublev

安德烈·卢布廖夫/安德烈·鲁勃廖夫/安德烈·卢布耶夫

8 / 57,070人    205分鐘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員: Anatoliy Solonitsyn ivan lapikov Nikolay Grink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魂

2015-12-08 09:45:29

安德烈·盧布廖夫 —— 深沉但是難稱偉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電影被影評界認為是最經典的100部電影之一,而導演也是被認為在任何時代評選都是最好的導演之一。
  電影的主線是圍繞著安德烈盧布廖夫(Andrei Rublev)展開,描述他在修道院的一生。時間線索上是很順的,情節上雖然以安德烈盧布廖夫為線索,但是並不以他為主人公,而是每一幕都會有一個主題。結尾是仔細的拍攝安德烈盧布廖夫的畫作,最後是四匹馬在水中。
  我以為電影的主題是宗教式的,具體說是東正教式的。所以如果要恰當的理解片中表達的主題,對東正教還有當時俄羅斯的歷史,都應該有所了解。不過電影畢竟是開放式的,觀影的經歷畢竟是私人的,所以我所表達的也就是我的觀影體驗和感受。
  看完電影后的直接想法是導演拍的拖沓,還有就是導演似乎是很驕傲的,頗為瞧不起他的觀眾(或者說是任性)。但是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是有深度的,而且是能夠引起人的思考的(換句話說,導演發現了問題)。
  電影總共分為八幕:
I. The Jester (Summer 1400)
  這段講的是來自修道院的三個修士Andrei,Daniil 和 Kirill,為了躲雨來到一處破敗的屋子,主要講的是這三個人在這個屋子裡所看到一切,據後文判斷,這時他們是從原來所在的修道院出發前往莫斯科的路上。這個屋子裡已經有了很多人,而這一幕的主角就是屋子裡流浪藝人。
  流浪藝人在講一個簡單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在貴族和他的老婆身上發生的滑稽的性醜聞。故事雖然簡單,但是藝人有著高潮的表演技巧,敲著鼓,跳著舞,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誇張的聲調很能吸引人,讓圍觀的窮人們(根據衣著判斷)非常享受,並且願意給他送上一些吃的。
  流浪藝人當然是在嘲諷統治通知他們的貴族老爺,隨後一群官兵冒雨前來,把他抓走了。

II. Theophanes the Greek (Summer–Winter–Spring–Summer 1405–1406)
  這一幕講的是三人來到莫斯科, Kirill拜訪Theophanes the Greek,當時臨近的廣場上正在處置犯人,群情高漲,喧鬧不絕。這一幕的主人公是Kirill。
  導演通過二人的談話來刻畫Kirill的性格和他的內心狀況。他思考了很多,但是書讀的少。他很痛苦。他很驕傲。第二主人公Theophanes the Greek,同樣痛苦,原因是他的沉重的工作,Theophanes像一個孩子。
  這讓我想到米開朗基羅。我觀察著他們的作品。他們的宗教畫是有著濃厚的禁慾和苦行色彩的。而米開朗基羅則毫不避諱人的裸體。米開朗基羅畫了很多壁畫,同樣辛苦,同樣像一個孩子。

III.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Andrei (1406)
  這一幕描寫的是三人回到了修道院。Andrew出乎Kirill意料的獲得了工作。
  這一幕的主角同樣是Kirill,Kirill重新開始讀聖經。之後憤怒的譴責修道院的墮落,然後出走。Kirill讓我想到了《卡拉馬佐夫兄弟》小說中一個獨自在野外苦行的僧侶,喝蜂蜜為生,聲如洪雷,身負鐵鏈。
  這一幕還有一個閃光點就是Andrew和Daniil的對話,Danill誠懇的訴說了自己的妒忌。兩個人情感的直接交流很棒。

IV. The Feast (1408)
  我認為從這開始進入宗教主題的範圍了。Andrew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第一個奇遇就是在夜晚碰到了一群人的集體性狂歡。參加盛宴(The Feast)的人們很明顯就是另一個在俄羅斯的「索多瑪」,而Andrew則在這裡變成了天使的化身。了解索多瑪的故事(參見舊約)的人知道,索多瑪的人是墮落的人,這裡的人不信上帝,性亂交而沒有道德,上帝派天使來巡視,而他們甚至想雞姦天使。最後雖然有曾保護天使的義人的請求,但是上帝還是降硫磺雨毀滅了索多瑪。
  The Feast里,Andrew被村民劫持並準備天亮殺死他,幸而被一位裸女相救,而裸女救他的目的是想要和他性交。Andrew斷然拒絕,並在天亮時坐船離開,而裸女和她的情婦則被村民追殺。片尾是裸女置身在霧中游泳逃向對岸,而Andrew在自己的幻想中則化身為基督再次被人們釘上十字架。
  這裡的爭論是:Greek認為耶穌放到這個時代,還是會被人們釘上十字架,而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的人也是相信上帝,至少是奉上帝之命的。Greek對人性是諷刺和批判的。Andrew認為,耶穌是全能的,但是他沒有自救而心甘情願被釘上十字架,原因就是他希望以自己的犧牲來表現上帝對人性的寬恕和憐憫。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犧牲來感動人類,喚醒他們的良知。耶穌是羔羊(不使用暴力)。與Greek相反,Andrew對人性抱有希望。

V. The Last Judgment (Summer 1408)
  這一幕的主題是和下一幕的主題我認為都是「暴力」。Andrew來到教堂並開始繪畫,但是拒絕畫對後的審判,他認為這是違反耶穌的博愛精神的,耶穌是用愛來感化人類而不使用恐懼來威嚇人類。
  最後他改畫」最後的晚餐「。
  這一幕導演使用了純白的牆壁,可愛的公主來烘托氣氛,還有反對者的觀念衝突來展開劇情,片中還有鴿子的出現(聖靈)。

VI. The Raid (Autumn 1408)
  這一幕將暴力這一主題開展至極致。公爵的弟弟麻木不仁(殺人不眨眼)並串通韃靼人(蒙古人,在這裡像徵異教徒)攻陷教堂所在的城市。韃靼人燒殺姦淫,並折磨犯人。場景極為悽慘。
  Andrew經歷了這場橫禍後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動搖,首先他對人性產生了絕望(韃靼人的兇殘和毫無人性像是黑洞一般,讓你無法想像他們還會採用什麼樣的手段來折磨人),進而對非暴力產生了懷疑(他親手殺了一個俄羅斯人)。受苦的俄羅斯人對韃靼人的詛咒(韃靼人將受到末日審判,下地獄),讓Andrew對自己的畫作也產生了懷疑(末日審判的主題這是他之前所拒不接受的)。

VII. The Silence (Winter 1412)
   這一幕表現的對信仰的質疑。
  經此一劫後,Andrew回到了修道院,並從此不再說話,不再畫畫。而這時這片地方發生了饑荒。 韃靼人來巡視,帶走了俄羅斯姑娘Durochka(和Andrew一起是在上一幕中的倖存者),Durochka背叛了她的信仰並心甘情願跟韃靼人走,原因是為了吃肉和對於韃靼人掌握的權力的喜歡(喜歡韃靼人的盔甲和頭盔)。Kirill餓的受不了跑回來請求長老的寬宥。
  Kirill回來後向Andrew坦白了自己的妒忌,並希望Andrew不要浪費上帝賜予他的才能。

VIII. The Bell (Spring–Summer–Winter–Spring 1423–1424)
  這段的主人公是鑄鐘少年。描述他所經受的壓力,並最終鑄鐘成功。片尾他說,父親至死也沒有告訴他鑄鐘的秘密,然後痛哭。Andrew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但是片尾,他抱著鑄鐘少年。這時他和自己達成了和解(同意繼續畫畫)。
  原因是什麼呢?
  我以為這裡導演非常大膽,他對耶穌的形象做出了一個世俗化的解構。鑄鐘少年為耶穌,其父沒有告訴他奧秘,但是少年還是憑著自己的信念和機緣(找到合適的粘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少年期間發過火,使用了暴力(耶穌曾鞭笞法利賽人),但是被Andrew勸解。
  最後,Andrew抱著少年,同意繼續作畫,原因是他意識到,上帝的真理還需要他自己去實現。
  接著是Andrew的畫。導演似乎在說,我就是從這些畫想到的這些故事。我通過畫,探得了Andrew內心的世界。

關於片頭和片尾
  片頭是乘熱氣球的人成功飛上天,但是最後摔下來死去。片尾是四匹馬在水中。馬很有意思,片中多處出現馬摔落的場景。根據維基百科,乘熱氣球的人被認為象徵的是逃避現實而夢想破裂的人(嘲諷自己?),而馬則是生活的象徵(摔落,平靜)。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導演非常善於刻畫人性,通過各種方式來表現人物內心。這部電影充斥的宗教、哲學思辨,還有影片極力刻畫並想要表現的15世紀的俄羅斯歷史和宗教使得這部電影厚重而深沉。電影的色調佈景和大量運用的長鏡頭也非常出色。
  同時缺點也很明顯:電影的節奏過於拖沓,還有就是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但是卻表現的不清晰,相應的的力度和深度也打了折扣。還有就是導演對於觀眾的觀感的缺乏掌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