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情失控點 Irrational Man

无理之人/情迷失控点(港)/爱情失控点(台)

6.6 / 47,364人    95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瓦昆菲尼克斯 艾瑪史東 Joe Stapleton Nancy Carroll (VIII) Betsy Aidem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狄飛驚

2015-12-02 17:22:48

伍迪·艾倫是個什麼樣的人




情感或異性緣

1992年1月的一天,美國影星米婭·法羅來到著名導演伍迪·艾倫的家中,和往常一樣替他收拾房間。下午兩點,她在打掃客廳時發現了一個盒子。假設時間在這一刻定格,那麼在此之前,伍迪·艾倫和米婭·法羅還是一對交往了近11年的親密情侶,兩人雖然沒有夫妻名分,卻共同生育了一個兒子,另外還領養了兩個小孩。工作上,兩人合作的第13部電影《丈夫與妻子》正在拍攝當中,電影講述的是美國傳統中產階級中年男女婚變的故事,米婭·法羅和伍迪·艾倫在片中飾演一對表面關係穩定卻最終莫名分手的夫妻。而當客廳中的那個盒子被打開之後,一切就全都變了,因為盒子裡面裝的是米婭·法羅和前夫安德烈·普列文的韓裔養女宋宜的裸體照片。一段遮遮掩掩的私情就此浮出水面,這也使得米婭·法羅和伍迪·艾倫的關係急轉直下,兩人因此對簿公堂,最終形同陌路,伍迪·艾倫還失去了三個孩子的監視權(自己的親生兒子和養子女各一名)。這一年,宋宜剛剛年滿20,伍迪·艾倫則已經五十有七。五年後,兩人正式結為夫妻並相伴至今。

這段老少配到底激發了老導演怎樣的創作熱情,此後年均一部且幾乎從不失手的作品或許就是明證,但我們也無需因此歌頌愛情,因為就道德而言,這差不多也算是迄今為止伍迪艾倫八十年人生經歷裡的最大污點,它不涉及亂倫,但確實關乎背叛。可以肯定的是,米婭·法羅被這段情變傷得不輕,據傳《丈夫與妻子》差點都沒法殺青,兩年後艾倫在《子彈橫飛百老匯》的結尾藉助片中出軌男主角之口向前女友喊出「我愛你,我不想當藝術家」的心聲並祈求復合,好事者難免會從中品出些弦外之音,遺憾的是當事人這時顯然已不吃他這套,窮追猛打的後續動作鬧到2014年仍未見罷休,如此陰魂不散著實讓人細想極恐,但從被傷害者的角度來看,這一切似乎又都情有可原。

與這段狗血劇幾乎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黛安·基頓和伍迪·艾倫的相處之道。1970年,黛安·基頓出演了艾倫的百老匯劇《呆頭鵝》,排練中兩人相互吸引成為情侶,此後黛安·基頓正式成為伍迪電影的御用女主角,兩人連續合作了五部影片,從1973年的《傻瓜大鬧科學城》到1979年的《曼哈頓》,其中包括著名的《安妮·霍爾》(1977年)。1979年後,兩人情侶關係宣告結束,朋友關係卻繼續保持。1987年,在米婭·法羅接班她成為伍迪影片新女神的時代,黛安·基頓還在《無線電時代》里打過一回醬油,那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部三人合作的影片。1993年,當米亞·法羅和伍迪鬧翻,黛安·基頓充當了救場角色,主演了伍迪的新片《曼哈頓神秘謀殺案》。2014年,金球獎決定將塞西爾·B·德米爾獎(終身成就獎)授予伍迪·艾倫,因為後者絕少參加頒獎禮,那一次,又是黛安·基頓出場為其代領。

同樣的例子還有艾倫的第二任妻子路易斯·拉塞爾,兩人的婚姻僅維持了三年,1969年離婚後,拉塞爾依然接連參演了艾倫的三部電影——《傻瓜入獄記》(1969年)、《傻瓜大鬧香蕉城》(1971年)和《性愛寶典》(1972年),此後1980年的《星塵往事》也還有過客串。

綜上所述,這到底說明什麼呢?我也不知道。順便提一句,米婭·法羅是水瓶座,黛安·基頓是摩羯座。



風格並綜述

一般而言,人們慣於用「典型的伍迪·艾倫」或「不那麼伍迪·艾倫」的評價來談論其作品,這種判斷顯然是基於一種普遍認同之下的大而化之式反應。個人理解,所謂「典型的伍迪·艾倫」,寬泛所指大概就是話嘮的那種,其主角(們)多是些中產階級,說起話來語速飛快,絮絮叨叨又帶點結結巴巴,行為畏畏縮縮而又神經兮兮(要嘛主演就是導演本人,要嘛換成他人基本上也還是如被導演附身),談笑吐槽間,極盡諷刺幽默之能事,而且一個段子接一個段子,內容多半涉及文學、哲學、心理學等高大上話題(有時也有隱晦的黃段子),人物的故事發展則不外乎戀愛婚姻家庭,只是晃晃悠悠一恍惚,情感莫名就失控,命運突然就無常,這類作品最多,《安妮霍爾》《曼哈頓》《怎樣都行》《奇招盡出》《遭遇陌生人》等都屬於標準的一路。而在同樣的喋喋不休里,略有跑偏的一類則多半涉及技術上的稍稍變種,比如《漢娜姐妹》和《雙生美蓮達》,范兒還是這范兒,但它在結構上一分為二,左右手互搏,悲喜劇被揉合在了一起互為交織。《罪與錯》也是因為結構上區分度明顯,半部典型,半部反典型涇渭分明。又比如《丈夫與妻子》,內容還是這些內容,但它少有地用了手持攝影,訪談鏡頭的變焦推拉也偏向了偽紀錄片風格。還比如《人人都說我愛你》《非強力春藥》,多了個歌舞片、歌劇的形式包裝。在《午夜巴塞隆納》,則是貫穿全片的《巴塞隆納小調》取代了慣常的爵士樂。

「不那麼伍迪·艾倫」,宏觀而言基本上就是指不怎麼話嘮或者故事取代話嘮的這類。這裡面自然又可細分,比如早期的傻瓜系列,彼時伍迪·艾倫的創作大概尚處於摸索階段,風格還不明顯,基本上以滑稽鬧劇為主,動作多於語言,其最早期幾部(《傻瓜入獄記》《香蕉》《傻瓜大鬧科學城》《性愛寶典》)都應劃歸此列,多年以後的《業餘小偷》算是少有的一次回歸,當然這時他的手藝既多且巧,隨意加點小動作也使回歸變得沒有十分純粹。此外需要重點提及的則是《倫敦三部曲》(《賽末點》《獨家新聞》《卡珊德拉之夢》),基本上都可以視作在《罪與錯》基礎之上的衍生變異,但它們都是儘可能地剔除喜劇的一面,而將悲劇的一面拓展延伸。又比如兩部偽傳記片《西力傳》和《甜蜜與卑微》(用傳記片的手法講述虛構的人物),兩片的話語都較為克制,《甜蜜與卑微》的女主甚至是個啞巴,這種角色設置大概也算是伍迪·艾倫和自己的一次較勁。除此之外,還有《我心深處》《情懷九月天》《另一個女人》《無線電時代》等如果不註明伍迪·艾倫出品,則完全讓人對不上號的這類,它們甚至不能稱之為「不那麼伍迪·艾倫」,而更像是「反伍迪·艾倫」,雖然風格更加突出,但因為都另有出處,所以放在下一部份單說。



影響和被影響

伍迪·艾倫曾公開宣稱伯格曼是自己永遠的偶像,而在其個人影史Top10里,費里尼的作品更是獨佔兩席(《阿瑪柯德》和《八部半》)。所以整體而言,對伍迪·艾倫影響最大的導演非此二人莫屬:《愛與死》里兩張正側臉重合的構圖簡直和《假面》如出一轍,深情的《無線電時代》顯然也有著《阿瑪柯德》的影子,《名人百態》可能脫胎於《甜蜜的生活》,《星塵往事》則是既模仿了《八部半》又照搬了《野草莓》,《仲夏夜性喜劇》是改編自《夏夜的微笑》,《漢娜姐妹》的結構和背景上也借鑑了《芬妮和亞歷山大》,而《情懷九月天》則類似於《秋日奏鳴曲》。這裡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野草莓》,除了《星塵往事》,後來還有《罪與錯》、《奇招盡出》的場景手法和《解構愛情狂》的敘事要素,伍迪·艾倫對伯格曼的致敬簡直稱得上不厭其煩。

此外,在其成熟後的整體風格上,因為絮叨的對白、知識分子情懷及用簡單的場景(運動和剪接方式)拍複雜的情事,伍迪·艾倫也經常被拿來和侯麥作比較,但較真點說,後者雖然年長15歲,但走上導演的道路屬於中途轉行,基本上得劃入大器晚成這一撥,如此折抵換算,兩人差不多也還算是處於同一時代,這種類似大概用惺惺相惜來解釋才更為合適。2005年,《賽末點》橫空出世,伍迪·艾倫挑戰犯罪驚悚題材雖然早有《罪與錯》鋪墊,但純正的黑色意味慢得驚心動魄,較之先前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說風格突變倒也有理有據,此後艾倫又連續拍攝了《獨家新聞》和《卡珊德拉之夢》,其淵源除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應該還有來自希區柯克和比利懷德方面的靈感,《獨家新聞》里懷疑加推理的演進模式,顯然就和《後窗》脫不了干係。

另外還有一部用到手持仿舞台劇的《影與霧》,看得人如墮影霧,據說也有來頭,是致敬的德國表現主義。

承接前人之外,伍迪·艾倫自然也影響後人,比如周星馳繼承了其滑稽鬧騰的一面,而科恩兄弟則拓展了黑色荒誕的那面:《九品芝麻官》里男女的虛情假意、《上海灘賭聖》裡的掉頭偽裝、《審死官》的庭審辯論、《唐伯虎點秋香》裡的殺人廣告、《九品芝麻官》的拳擊比賽等橋段,在《傻瓜大鬧香蕉城》里都能找到類似的影子。而《老婦殺手》的部份故事情節對《業餘小偷》前半段的借鑑,《逃獄三王》里犯人同戴腳鐐橋段、《撫養亞利桑納》的殺手角色則可能是對《傻瓜入獄記》的致敬,《謀殺綠腳趾》的歌舞形式包括類似上帝角色的設置,其靈感很可能也是來自於《非強力春藥》。



地位及排名

就執導成就而言,伍迪·艾倫在電影史上到底可以居何等地位?按他自己的說法:「年輕的時候,我認為自己肯定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但現在並不是,我有我的侷限性。你不必一生都鞭撻自己,你又不是達文西,我也不是。」這話當然包含一定程度的自謙,當世尚還健在的電影導演裡面,我們似乎也很難找出幾個比他更配稱大師的人物。那有朝一日,伍迪·艾倫能不能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費里尼那般偉大呢?

個人看來,其作品數量也可觀質量也穩定,就二者的平衡結合來整體考量,能拍到如他這般多且還這般好的,放在世影史的角度來評估,大概也真是鳳毛鱗角了。要說欠缺處,最令人遺憾的大概還在於他一直無意宏大敘事,而更鍾情劍走輕盈,以文學體裁來作比,就是他總醉心於小品而無意於長篇小說,如此一來就好像總差那麼點份量,即很難找出一部所謂史詩級別真正集大成式的代表作。就知名度和影響力而言,《安妮霍爾》無疑首屈一指,但縱向來看,那僅是導演的第六部電影,更是其個人眼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倘或它就代表著伍迪艾倫的最高成就,那此後近四十年,他難道都是躺在功勞薄上吃閒飯不成?這讓到八十歲仍堅持工作的導演情何以堪!所以不妨這樣來看,當我們談及侯麥的代表作,似乎也更願意以《人間四季》《六個道德故事》來概括形容其厚重深沉,那麼,伍迪艾倫最具份量的作品是否也可以用「午夜系列」(或稱「城市名片系列」)來代表呢?

2014年以前,我從未看過伍迪·艾倫,因為如此,也就有幸將其作品集中通覽,從1969年的《傻瓜入獄記》到2014年的《魔力月光》,按編年的順序逐年逐部看過來,45年間共計44部作品,其中打了五星的共計八部,分別是《曼哈頓》《西力傳》《漢娜姐妹》《丈夫與妻子》《解構愛情狂》《雙生美蓮達》《賽末點》《午夜巴黎》。當然,觀感其實只能代表當時,換個時間換種心境再看,或許就是另外幾部了。

據說艾倫自己認為最好的三部影片,分別是《開羅紫玫瑰》、《星塵往事》和《賽末點》(這裡的「最好」並非指質量,而是因為這三部影片最接近他的設想),最不喜歡的一部則是《曼哈頓》,原因是不滿自己在片中的表演。



不是總結

伍迪·艾倫:男,猶太人,美國國籍,1935年出生,射手座,生於紐約並一輩子定居於此,著名電影導演、編劇、演員、作家,被挑剔的法國人稱為「美國電影界惟一的知識分子」。酷愛爵士樂,是一名出色的單簧管樂手,每週一晚都會與他的紐奧良爵士樂隊在曼哈頓的卡萊爾酒店演出。平生幾乎從不參加包括奧斯卡在內的各種電影頒獎典禮,少有的一次例外是出現在2002年第7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向電影人們請願不要因為911事件而放棄紐約。至今為止共結婚三次,公開承認的情人也有三個。是一名幽閉恐懼症患者,並為此看了超過37年的精神分析師,直到和宋宜結婚為止。在養女狀告他性侵的訴訟中,法官最終以「證據不足」判他勝訴,但同時法官也指出,被告確實是一個「固執自戀、不可信賴、麻木不仁」的傢伙。在2008年的一次採訪時,他還稱自己是「Militant Freudian Atheist」(好戰的弗洛伊德式無神論者)。

據黛安·基頓稱,參演過伍迪作品的女演員達179位之多,其中不乏大牌,諸如凱特·布蘭切特,佩內洛普·克魯茲,茱莉雅·羅伯茨,梅麗爾·斯特里普,娜奧米·沃茨,斯嘉麗·詹森等,他是巨星推手,卻幾乎沒捧紅過什麼新人。他的親生兒子不認他並戲稱他為「姐夫」,他的教子卻力讚他是個好人並在其電影裡參演。中國影迷親切稱呼他為無敵小老頭,他回報以在片中植入中國(東方神秘)元素(詳見《愛麗絲》《俄狄浦斯的煩惱》《玉蠍子的魔咒》《好萊塢結局》《獨家新聞》《午夜巴塞隆納》《魔力月光》)。他的口頭禪是「YOU KNOW」(參見他的電影和出席公開場合的講話,《名人百態》可為代表)。

早在1977年《安妮霍爾》里,他就在影片開頭用兩個帶有悖論的笑話表達過對這個世界(喧譁騷動卻又毫無意義)的費解和糾結,到2003年《奇招盡出》的開頭,這個疑問幾乎被另外兩個類似的笑話複述了一遍,何以解之呢?直到2010年《遭遇陌生人》,總算是給出了一個答案,即:幻想有時比藥物更管用。再到2014年《魔力月光》,同樣的問題被第三次提出,而同樣的答案則是第二次回覆:我們需要幻覺才能活得下去。類似的難題被再三強調,無疑會給人一種感覺,這就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但,經驗就等同於真理嗎?而且,用虛妄的答案來解決實際的困難,不是另一重悖論嗎?誰知道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