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在他鄉 Brooklyn

布鲁克林/爱在他乡(台)/布鲁克林之恋(港)

7.5 / 150,429人    111分鐘

導演: 約翰克勞利
編劇: 尼克宏比
原著: 科爾姆托賓
演員: 莎柔絲羅南 休葛姆雷 布里德布倫南 吉姆布洛班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wmao

2015-11-28 19:54:53

我們長大,我們分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羅南比我小4歲就這麼會演人生百態,簡直太可怕了,愛爾蘭口音很可愛啊。

我想好多人看完這部片都會覺得此片了無新意,過於工整云云,但是我覺得這是劇本上的做工考究,它就是故意不讓你HIGH。此片敘事和剪輯上洗盡鉛華,木有刻意煽情的倒敘插敘(人物傳記常用),也沒有玩兒花活埋設一些記憶點的recall(和姐姐那段本可以盡情鋪設)。沒有以上的匠氣或者說跌宕起伏盪氣迴腸,故事的大轉折甚至直白的有些突兀。但就是這樣「簡單粗暴」的劇情才顯現出了人生多變,多少措手不及。

影片的一切都做工細膩,對白精彩精彩精彩(不多不少剛好,關於GOD的飯前討論,和姐姐的信都剛剛好,真實)涉及劇情就更沒什麼好多說的,我只能說無限真實,無限細節控,作為留學狗都有種莫名的感同身受。新到的單身狗有多孤獨,多想找個依靠,就能理解為啥女主有了男票後就各種開掛。

愛爾蘭小鎮在片中還是一副男權社會主導,還未文明開化的光景(請看男二的自嘲)。麵包店的老闆娘趨炎附勢,而年輕女孩找個好歸宿就是終極奧義。彼岸的紐約女主已經開始催生出獨立的人生追求,讀書,成為記帳員(感謝有朋友指正,此處記帳員,和圖書館沒有一毛錢關係)的夢想。從船上遭遇似乎無理的室友,主張有文化的Father再到阿姨,銷售經理,還有可愛的老公一家。老公雖然沒有從父輩處繼承財富,但至少也是靠自己謀劃大好前程的年輕人。告別陳舊的故土投奔獨立的新生活絕對是大勢所趨。

愛爾蘭移民主題一定離不開天主教話題,當然不僅僅是姨媽在dinner時開的幾句玩笑,忠貞不渝的天主教愛情觀,以及理想化的天主教家庭觀(看看男主角多愛逗小孩,一定不是丁克)在影片中面面俱到,雖然大多作為佐料提供。牧師主導的移民社區就是信仰不滅的最好證據。女主最後絕不是因為麵包店老闆娘的威脅才決定回布魯克林,而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一定會回去。這其中信仰在其中必然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女主在電影裡的矜持程度在當今影視作品裡簡直嘆為觀止(大部份作品不濫交便是極好的),接吻和船戲真的是克制又深情,一言概之:宗教影響。如果他們沒有發生關係,私下領證我想女主的選擇還很難說。至少女主說服麻麻只用了一句:我已婚。當女主麻麻知道女主已經marry some one 之後,也根本不care男主是怎樣的人。因為布魯克林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家的雛形,女主最後也才決絕離開。

那為什麼女主遲遲沒有告訴麻麻和Jim,如果她本來就沒打算留下: 1.她當然理解麻麻想讓她留下來接受姐姐的工作,和Jim這個靠山結婚,所以此事絕對很難開口(直到Jim求婚,直到麵包店老闆的威脅)。2.女主應該是愛Jim的,她緊縮的眉頭,她一直沒有拆信直到離開,最後靠在Jim肩頭的鏡頭,以及海邊那段的平行剪輯。不難猜測最後給Jim的信是說:我愛你,但我已婚之類。可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過去的陰影之上的,Jim是女主好友老公的朋友,而那個交到高富帥男友的朋友曾經是她嫉妒的對象,當會計的姐姐也曾經是她所仰慕的,這些都是她受到社會環境影響下所做出的反應。而來到布魯克林學習後,她才形成了自信獨立的人格,真正了解自己所愛,自己的人生追求。在過去的陰影和未來的自我中選擇後者沒有爭議。

長大後誰不是離家出走呢,天主教徒也不例外。有信仰當然比沒有信仰更有資格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臂彎。(此片三觀正,學院應該會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