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在他鄉 Brooklyn

布鲁克林/爱在他乡(台)/布鲁克林之恋(港)

7.5 / 150,429人    111分鐘

導演: 約翰克勞利
編劇: 尼克宏比
原著: 科爾姆托賓
演員: 莎柔絲羅南 休葛姆雷 布里德布倫南 吉姆布洛班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玄兒

2015-11-28 11:54:44

愛爾蘭女孩初長成——北美新片《布魯克林》漫談


愛爾蘭女孩初長成


整部電影看下來,在正式進入頒獎季的11月,各大提名潛力股影片扎堆上映期間,在那些真實故事或者真人經歷改編的沉重電影當中,這部有關愛爾蘭移民愛情故事的影片,單純的令人疼惜,亦如女主角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那個可愛的蛋糕女孩:西爾莎·羅南。



據說之前的英國影片《青春作證》也曾邀請西爾莎·羅南出演,但是檔期原因而錯失了。而這部《布魯克林》,更像是為她量身打造的舞台,父母都是愛爾蘭人的西爾莎·羅南出生在紐約,後又在倫敦生活的她,很早就愛上了跟父親相同的職業,成為一名演員。出道以來她並不著急,而是冷靜的等待機會。這一次本色出演愛爾蘭女孩,她更是沉穩老練,影片中大量的人物特寫,透過她豐富的情感演繹,令人物鮮活又不失沉穩,從一個小鎮走出來的女孩,到一個時髦健談的紐約姑娘,她的表演可謂是漸入佳境。

影片中的女主角:艾麗斯,遇到的兩位男士也都是令人無法拒絕的優秀。一個是義大利小伙兒:托尼,由艾莫里·科恩飾演。雖然土氣,但是卻憨厚誠懇,他的出現,令孤身一人在布魯克林的艾麗斯,找到了傾訴的對象,生活也有了數不清的新節目:看電影、逛遊樂園,拜見對方的家庭成員,這一切都讓不她應接不暇,突然之間,她和這個城市有了聯繫。

而回到家鄉後,遇到的吉姆,由多姆納爾·格里森飾演。他是眾人眼中的高富帥,是她從來沒有想過的夢中情人,正是因為他的出現,令回到家鄉的艾麗斯彷彿生活在夢境中,一切都那麼美好,她甚至想把在紐約發生的一切都忘記。本身也是愛爾蘭人的多姆納爾·格里森與西爾莎·羅南站在一起,只能說,陽光好刺眼,兩位典型的金髮碧眼愛爾蘭人並肩而立,英倫的氣息撲面而來,照片都散發著青春的光芒,只想對他們說:在一起。



多姆納爾·格里森在採訪中多次提到,西爾莎·羅南的表演非常細膩完整,令人痴迷。而年紀尚輕的西爾莎·羅南(1994年生人),被問到將來希望在哪生活時,她坦言自己馬上就要搬去紐約定居了,那裡不僅僅是她出生的地方,繁華的一切都令她激動不己,感覺自己的生命里流淌著紐約的血液。

回到影片,故事改編自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的同名小說,主要圍繞女主角:艾麗斯,講述在上世紀50年代里,大批來到紐約布魯克林的愛爾蘭移民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抉擇。影片2015年1月在聖丹斯電影節舉行首映,首映的第二天,福斯探照燈開價900萬美元取得了北美髮行權,該片還獲得2015年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的觀眾選擇獎。影片的商業潛力和觀眾認可,主要來自兩層面:

詼諧幽默的生活細節 和 移民時代的鄉情共鳴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

首先,同樣來自愛爾蘭的導演:約翰·克勞利,以《男孩A》而名聲大噪的他,這次只是單純的講述愛爾蘭民族的故事。雖然大背景是充滿時代色彩的沉重,大批的愛爾蘭人漂洋過海,到美國去謀求新生活。但是他通過人物的個體性,找到了突破口。一個性格內向,甚至有些羞怯的女孩:艾麗斯。如何在家鄉飽受冷落,不得不去紐約開拓自己全新的人生。

由於父親的早逝,可憐的母親由家裡的大姐一力照顧,並為她這個唯一的妹妹,鋪好了未來的路:她求助紐約的親戚資助艾麗斯念夜校大學,在百貨公司櫃檯打工,寄宿移民家庭。面對這一切未知的安排,艾麗斯只能放手一搏,因為在這裡,她同樣一無所有,只是麵包店裡,一個被女老闆欺負的小女孩。

無論是小小的一箱行李,等不及送行就離開的母親,還是依依不捨的姐姐,親情的牽絆一直是艾麗斯心靈的港灣,猶如每一個出國留學的孩子和家庭。在輪船上的幾天幾夜,猶如噩夢一般,但是同宿的女生教會了她,如何將自己打扮的漂亮,談吐自信的走過海關,像美國人一樣思考。這裡的三個要素,雖然有些符號化,但是依然是大多數人們親身經歷的體驗。

初到紐約,土里土氣的艾麗斯無法融入寄宿家庭的用餐對話,她不知道肥皂還有不同的品牌,更不懂這裡的女孩都在忙些什麼。而隨著她開始戀愛,寄宿家庭中的奶奶,猶如長輩一樣的信任她,給了她有單獨門房的地下室單間。還提醒她第一次跟男朋友去海邊,得小心不要成為最後一次。一眾同居的姐們,更是個個教她打扮,坦誠的給她忠告。逐漸的,艾麗斯的紐約生活,從思鄉的哀怨女孩,變成了姐妹中的焦點人物,而同義大利男孩兒的相遇,更是讓影片走進了愛情喜劇的節奏。



片中的笑料層出不窮,當眾人指導艾麗斯如何優雅的吃義大利麵時,旁邊的姐妹還嚇唬她,如果你掉了這勺義大利麵,你就是把他的父親、母親,以及全家的義大利人顏面給毀了!搞得艾麗斯去到托尼家吃晚飯期間,只能以慢動作的方式吃麵。而托尼家最小的弟弟,爆出的那句:我們家人向來不喜歡愛爾蘭人。更是令人捧腹不止,不斷壞事的小傢伙,在被帶離餐桌不久後返回,不情願的對艾麗斯說:「I』m an idiot.」,結果被老爸敲了一下腦袋,又補充了一句:「I』m a rude idiot.」,簡直是笑點不斷。

導演對影片節奏的把握極好,離開家鄉之前的艾麗斯,有一個望著朋友和舞伴遠去的特寫,掛在她臉上的,有憧憬羨慕,也有暗自神傷。而同樣的長鏡頭,也出現在紐約的愛爾蘭人聖誕聚會中,當聽到有人唱起家鄉的歌謠時,艾麗斯是默默凝視並落淚的。然而之後在舞會上,邂逅了義大利男孩兒托尼之後,艾麗斯的紐約生活變成了快進的節奏,她開始出入娛樂場所,夜校下課有人隨行,她不再孤單,更慢慢體會到了,什麼是「愛」。這一切的變化,都是通過細小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對話中流露體現,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時,還有些感同身受。

然而,接下來影片的後半段,急轉直下。大姐的突然病逝,打破了一切。悲傷之餘的艾麗斯,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思考。這一次,生活確實對她開了個玩笑,再一次回到家鄉的她,突然擁有了一切。每個人都因為她從紐約回來,而對她改觀。她接替了姐姐的體面工作、闊綽酒店繼承人的追求,還有母親殷切的期待,她無法拒絕這樣夢幻般的生活。前後兩段截然不同的經歷,在艾麗斯身上是矛盾的,在紐約度過第一個冬天的她曾說,感覺這一年發生了好多事,初到紐約的經歷,好像過去了好多年一樣。而當她在紐約隱婚的事情,被惡毒的麵包店老闆娘得知,企圖戳穿她的時候,她情急之下,也只能是說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在紐約一切好的,讓她忘記了家鄉的一切。



相信每個觀眾都會假設,如果沒有別人的介入,艾麗斯還會不會選擇回到紐約,但是其實這只是一個時限。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力,但是終將面對事實。鼓起勇氣,離開母親,回到紐約的艾麗斯,是堅強自信的。她了解了現實和夢幻和區別,她選擇了自己創建的家庭,而不是因為物質和虛幻,故步自封。雖然托尼只是個小小的水管工,但是他待艾麗斯如摯愛,有著義大利人的浪漫和溫情,當然也留著衝動的血液,威脅弟弟幫自己寫情書的部份,令人想起了《教父》中的義大利族群,也同樣是紐約布魯克林區的重要的移民群體。

影片對情感的處理,皆是滯後的,大量的特寫鏡頭,關注角色的內心表達, 更多原聲音樂的延續,延長了人物的心聲。西爾莎·羅南的演繹沒有絲毫重疊,每一次的悲與喜,都是不同方式的呈現,無論鏡頭停留在她面前多久,她都沒有怯場,而是篤定的演繹,承接變化。她在採訪中說,自己不斷地去揣摩,那個一張船票,人們會「消失」的年代,只有信件的往來,那樣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



豆瓣有人放上了一句作者對鄉情的描述,說到:「真正心碎的經歷,是你懷著思鄉心切的情感回道故鄉,卻感覺到格格不入時,不是家鄉變了,而是你自己變了。」,相信這句話,刺痛了很多新移民和遷居大城市的年輕人。影片中規中矩的從一個鮮活獨特的小人物入手,展開了大背景的移民時代故事,結尾處艾麗斯給予另一個初涉紐約的小鎮女孩的忠告,再一次點出了影片的主題。

影片最後艾麗斯背靠高牆,身後就是標誌性的布魯克林大橋,這裡是她人生的下一站。每一個離開家鄉的人,都將無一例外的經歷心靈的蛻變,從不安失落的離家者,變成獨立堅強的城市人。脫下的是不安與自卑,換上的是自信與魅力。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留守還是創造,沒有對錯,只有無悔。


2015年11月27日 小玄兒記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微信訂閱我的:小玄兒的電影推薦與漫談
歡迎個人轉發,轉載請聯繫作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