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驚爆焦點 Spotlight

聚焦/焦点追击(港)/惊爆焦点(台)

8.1 / 501,815人    128分鐘

導演: 湯瑪士麥卡錫
編劇: 喬許辛格 湯瑪士麥卡錫
演員: 米高基頓 馬克魯法洛 瑞秋麥亞當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玄兒

2015-11-24 13:46:55

如何拒絕上帝之手——北美新片《聚焦》漫談


如何拒絕上帝之手


《聚焦》自從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無論是在柳賴德,還是多倫多電影節的展映,都獲得了無數業界的好評和觀眾的讚譽,憑藉多倫多人民選擇獎第三位的成績,眾人都更加期待該片可以在頒獎季走的更遠。11月份,觀眾們終於可以在北美的影院裡,見到該片了。多倫多市區影院裡,週二下午三點檔奇蹟般的滿場,像很多影迷描述的一樣,即便不是電影節,無論身至哪個影院,映片結束後常常伴有掌聲。



近年來,很多這樣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不乏以下幾個基本特點:主題深刻、人物演繹到位,外加講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時常會令人分辨不清,讓觀眾們深感認同的,是更偏向事實本身,還是影片主體。上個月的《間諜之橋》,借史蒂文.史匹柏的手,湯姆.漢克斯的口,為人們帶來了一段深沉的過往。影片歷史悲歌一樣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再次領略到了,一個男人,肩扛責任,戰勝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史匹柏的處理、科恩兄弟的編劇、還有攝影與剪輯等等,令這個主旋律的故事,脫離了固有的枷鎖,以自我調侃的姿態,更加自信的出現在觀眾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則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可否認,該片的背景事實,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來源於《波士頓環球報》一篇榮獲「普利茲獎」的新聞,揭露了美國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對貧寒家庭男童,進行性侵的案件。現實中,從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頓環球報》持續報導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後引發了全球廣泛的對同類案件的調查與報導,最後連羅馬教宗也要做出行動,不再沉默包庇相關的神職人員。

這樣的人神共憤的故事,在觀眾們買票走近影院之時,就已經手持贊同票。如何不賣弄的講故事,不利用別人的傷疤,製造自己的關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關鍵。有評論認為該片繼承了1976年《總統班底》的風格,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複印機傳達出這樣的觸感。這就是該片,如何講述平凡人的不平凡,進而得到更多平凡大眾認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見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畫與表現,沒有悲慘的煽情,更多的是人們真實的隱藏和羞愧的心理情緒。故事開始於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頓環球報社裡,眾人歡送前老闆之餘,迎來了由:列維·施瑞博爾 飾演的馬蒂.巴戎(Marty Baron),剛剛上任的他,就想藉助聚焦新聞調查小組(Spotlight),挖掘一條神父性侵新聞背後的故事。

這位新老闆,用謹慎謙虛的態度,在極其冷靜的表情下,講出了該工作項目。就像在佈置平常的新聞專題一樣沉著,看不到任何張揚的野心或激進的正義。相信他篤定的要追查這件事,不光是因為他曾在紐約時報工作,而是他認為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記者和媒體的使命和任務,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馬蒂·巴戎就像在波士頓這片平靜的土地上,輕輕的拋下了一顆種子。由麥可·基頓飾演的調查組長:Robbie 羅賓森,帶領著三名調查記者,薩莎(Sacha Pfeiffer)、邁克(Mike Rezendes)、馬特(Matt Carroll),分別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馬克·魯法洛、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四人小組開始了一系列,長期的調查工作,要想翻動這塊凍土,每個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裡,紮根其中,僅僅的抓住微弱的線索,一點點的將根系擴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們的一切努力,才會被公眾看到,用他們的成果,淨化這片混沌污濁的大地,讓新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滋生。讓那些埋藏在人們心裡的陰影,可以在陽光下釋然,也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樹木一樣在陽光下,度過童年。

該片劇本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被拍攝的好作品之一。而這樣的腳本,除非是大製作,大導演,也許也沒人敢輕易碰觸。這次由在業界有著多重身份:演員、編劇、導演和製作人的托馬斯·麥卡錫 自編自導,在近年來的電影主題偏執化、灰暗化的鋪墊下,真實故事改編成為了更有說服力的基礎。而他對影片沒有過度藝術化的處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員間的平衡,劇情與對白的火候恰到好處的拿捏,讓這部影片隨著線索的鋪設,一步一步帶領觀眾,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終點。而回想全片,腦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對話,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場無比真實的案件調查經過,不需要故弄玄虛的情節,只需要真相被一點一點地剝開,每一層外殼的瓦解,顯露出的核心,都足已令觀眾更加神經緊繃,目不轉睛的等待,見證真相公之於眾的瞬間。

正是因為這樣,影片沒有被過多拍攝技術包裹,十分誠意的重現當年的環境和人物白描。復古的桌上型電腦、翻蓋手機、用爛的橫格本,影片撲面而來的樸素感,令人感覺一時間回到了2000年前後。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還是新聞戰線上的工作者。這令影片中四位小組成員的主演們,有了豐富生動的參考資料。

他們的人物演繹,有了準繩,在真實可信的限度中,儘可能的發揮想像力。同真實人物神似,是他們的首要標準。工作中的坐立行、如何講話,表現喜怒哀樂,他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參考系。四位性格迥異的小組成員,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飾演的薩莎,是成員中唯一的女性。採訪中瑞秋說,在與薩莎聊天時,她感受到,薩莎從未把自己當作與其他成員不同的女性記者,而是作為同等的小組成員,一起分擔工作的重壓,儘自己的全力去調查。她主要的工作是與受害者進行交淡,安撫並收集他們的故事。她的那句:「我在這,是因為我真的關心。」,打動了那些對媒體失望的年輕人。

由馬克·魯法洛飾演的邁克,有著更加激進的態度,在聽到這項目之初,就充滿幹勁兒,摩拳擦掌。似乎馬克·魯法洛總在演繹一些,脾氣有些暴躁,做事情不在乎小節的人物。而他時常的小動作,永遠的窮追不捨,最終打動了由斯坦利·圖齊飾演律師:米切爾,一位多年來接受了多位受害者的委託,一個人默默與教會抗爭,維護受害者權益的資深律師。

由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的馬特,是個紮實的案頭工作者,當他發現涉案的神父中,有一位就住在自己家的街區,他不由得從外圍的調查記者,陷入到了潛在受害者的角色,請求組長可以儘早曝光新聞,作為家長的他,希望守護好自己的孩子與家庭,這個角色糾結又充滿真實感。

最後由麥可·基頓飾演的組長:華特,作為領導,從始至終貫徹著調查到底的精神。對於為教會一方辯護的知名律師,他幾次尋找突破口,最終那段慷慨激昂的宣戰威脅:「一個關於神父猥褻兒童的故事,一個關於律師如何協助教會,包庇神職人員的故事,究竟寫哪一個,因為最終他一定會挑一個寫。」,令律師最終妥協,交出了多達45位之多的辯護清單,不過華特也反被將了一軍。

調查在經歷了突然的9.11事件之後,被迫暫停,衝突表現在組長華特與邁克的爭執中,邁克拿到法院隱藏的受害者信件時,他覺得實證在手,不應該再沉默。而組長華特則堅持等到新年過後,要有足夠多的案例證據,將整個關聯的體系推翻,才可以著手刊登,這一點他強調了兩次。因為他不想再像多年前一樣,一篇幾十個神父猥褻兒童的報導,靜靜地被刊登,然後被教會定義為少數人的行為,之後被大眾逐漸遺忘,沒有產生任何的作用。他的一切憤怒都是真實合理的,有自責,有彌補,也有堅持。

影片中的四位核心小組成員、外圍的兩位領導與兩位律師,讓影片中的人物關係層疊有序,相互之間體現著報社內部的平衡,外部的壓力與支持共存。個人的困境與迷茫、人物之間的衝突,令影片沒有用正義的言辭去襯託他們的形象,他們的行為本身,就為他們證實了自我。

故事結束在報導發佈的第二天,週末的上午,薩莎和馬特一如平日,早早來到了辦公室,隨後組長華特和邁克到來,被前台告知,今天有空的人都去你們小組幫忙了,原來從一早開始,熱線電話就沒有停過。華特和邁克帶著跟觀眾一樣的視角,難掩激動的情緒,隨著邁克被馬特叫住,讓他接聽自己座位上的電話後,華特也走近了自己的辦公室,默默的接起了電話,說出了那句:「你好,聚焦小組。」,全片點題結束。

現實中,持續了近一年的調查,壓縮在兩個小時的影片裡,沒有人質疑他們的動機,因為這案件太沉重,是看不到既得利益的項目。更沒有人相信他們真的能撬動這塊石板,最終在這片平靜的土壤里,掀起平地驚雷。他們沒有任何的超人能力,就是靠著館藏資料、無數的電話回訪、約見被害者、與利益集團僵持,最終找到了突破口,可謂是沒有頑石,只有堅持信念的執筆。

影片中的小組成員,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記者,更是作為父母與社會人。在西方,宗教與社會本是相輔相成的存在,每個週末去教堂里尋求安慰的人們,如何審視代替上帝之手的神職人員,如何拒絕與抵禦,這些以上帝之名,褻瀆孩童的魔鬼行徑。這是他們在這篇報導之後,在這部影片之後,需要去堅定的立場。

當年這顆石子的拋出,引起了無限波瀾,遍及世界。令人們在渴求上帝之手的同時,也在心中埋下了假借神職,實際齷齪的潛在可能。這樣的事實,不忍面對也要接受,影片不僅僅是為了重現這個故事,表彰這幾位記者,更多的是喚起社會人的責任心,在揭露殘忍真相的同時,帶給人們以希望。影片中的數字從9到13,從20多到45,從70到最後的90,每一次隨著調查而來的數量增加,都令人震動。如同約翰·斯拉特里飾演的編輯本·布萊德里(Ben Bradlee Jr.)說的:「如果是這樣的數量,人們一定是知道的。」,而記者邁克回答到:「也許,人們就是知道的。」,畫外音是人們自己選擇了隱藏與沉默。正是因為他們的推動,人們才有了途徑,敢於在神聖的領域,指出黑暗的存在。

今年同樣在多倫多展映的《真相》,也取自新聞題材,由凱特·布蘭切特和羅伯特·雷德福聯袂演繹了一段電視媒體人的「父女情義」。故事改編自2004年,丹·拉瑟關於小布希在越戰期間享受特殊待遇的報導,事後被懷疑部份參考文件涉嫌偽造,這讓內容編輯瑪麗·梅普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影片中羅伯特·雷德福飾演的新聞主播,和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欄目編輯,不僅僅是工作上的老搭檔,更是如同父女與師生般的情誼。最後導致丹的主播生涯結束,退休隱去,而瑪麗也面臨偽造證據、誣陷政治人物的控告。現實一發不可收拾,殘酷的不聽任何解釋,只有清者自清,勇於承擔的自我。

而《聚焦》沒有刻意走渲染人物情感的道路,選擇了客觀呈現人物的狀態,每個人都是無比的專注,一絲不苟,用大量嚴謹的事實陳述和訪問對話,來呈現每個人面臨的心裡重壓和堅定內心,就這樣一步一步迎來勝利的曙光。很久以前,宗教曾經衍生了大量的藝術,而如今的藝術形式——電影,反而用來揭露宗教的陰暗面,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治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同自我的恐懼鬥爭,如今也是一樣,無論是否信仰宗教,我們的恐懼來源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信仰,給了我們不同的面對方式。不禁令人想起,《出埃及記》中,摩西在紅海前,面對眾人的那句:「請大家相互扶持,牽著同伴,我們一定可以跨過海面,到達彼岸。」。上帝之手,也許就在你身邊。



2015年11月23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轉載請聯繫作者。
歡迎微信訂閱我的:小玄兒的電影推薦與漫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