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你那邊幾點--What time is it there

你那边几点/你那边几点?/WhatTimeIsItThere?

7.3 / 5,126人    116分鐘

導演: 蔡明亮
編劇: 蔡明亮 楊璧瑩
演員: 李康生 陳湘琪 陸弈靜 苗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r沛看電影

2015-11-23 05:28:18

《你那邊幾點》:散文式地情緒抒發


《你那邊幾點》是一部讓人看得很不耐煩的片子。當然,它也延續了蔡明亮一貫的風格,嘗試在漫無目的的故事敘述中嘗試建立觀眾的情緒,並由此表達導演自身想要傾訴的意義。

在文學層面,這可以看做是一部散文化的作品,故事很簡單,只有基本的線條:小康父親去世後,迷信的妻子始終相信丈夫的魂魄會回到家中;小康在賣表時遇到了要去巴黎的湘琦,湘琦買了他手上的一塊表,此後小康莫名其妙地對巴黎的時間產生了好奇;而湘琦一個人在法國也過著孤單的生活。故事就這樣講述了三個人的故事,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聯繫非常薄弱,通過小康建立聯繫。儘管小康與母親同屬於一個家庭關係,可以家庭生活的疏離讓兩人在各自的空間裡生活;小康與湘琦更是只有在買表買表的交易行為中建立了聯繫。三個人孤獨的在各自的空間和時間中生活著。電影不停地展現他們各自的生活細節:母親一個人買燒鵝,在家裡燒香關燈,等待丈夫的回來;小康怕黑半夜不敢上廁所,一個人在晚上吃宵夜,一個人開車聽廣播,一個人收集時間;湘琦在法國語言文化的障礙,一個人在旅館裡生活……他們幾乎沒有與人交流,也很少說話,這些一個人生活的不同畫面疊加起來構成了整部電影。於是電影就如同散文般,在內容上很難產生連續性,但是又保持了情緒的一致。

觀眾不難從影片中感受到人物的孤獨,這種孤獨甚至成為了一種情緒上的境界。一方面,孤獨來源於人物本身的行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本就產生了孤獨感;另一方面,孤獨來源於影響的表達方式,大量固定長鏡頭的運用,使得敘事變得極其緩慢。人物在不動的鏡頭下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動作,如小康撒尿的鏡頭,導演一定要從開始到結束地呈現出來。而且鏡頭經常距離人物有一段距離,也就是人物處於後景中,物體或人物與觀眾的距離被拉遠,這樣造成了觀影上的疏離感。人物行為和影視技法的結合,共同營造了影片的孤獨感。這些孤獨不斷的累加,即使沒有升溫,也會通過數量的積累來影響觀者的情緒。這樣的敘事,你會以為「故事」可以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因為沒有一個可以去結束它的結局。

蔡明亮的高明之處在於在這樣的故事和情緒中延伸出很多他想要表達的面向,這些面向使得電影有了內涵和深度。比如人物的孤獨感,這是影片直接想要傳遞的情緒,這樣的孤獨與王家衛鏡頭下的孤獨類似,是在現代都市社會的產物,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造成情感的疏離。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靈的空洞,需要找東西去填補。於是有了一些怪異的人物的怪異行為,他們執著地去追尋或等待某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以填補自己心靈上的空洞。正如小康對於時間收集的執念,妻子對於丈夫的迷信等待,過期的鳳梨罐頭和醉生夢死的酒。

不僅如此,蔡明亮也在影片中去表達「父親」的缺席。這是台灣社會典型的議題,也是在台灣新電影中導演不斷表達的主題,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楊德昌《海灘中的一天》,甚至後來李安的 「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他們都在講述在一個父親缺失的社會中,「我們」要如何成長,何去何從。《你那邊幾點》中父親的去世,小康猶如一個小男孩,怕黑,舉動幼稚,沒有了父親,便也沒有人去引導他成長。湘琦的背景影片沒有介紹,但是她一個人在巴黎生活著,沒有朋友和親人,猶如孤兒一般。結尾處,一位父親般年紀的男人出現在廣闊的電影背景中,他凝視著湘琦,然後凝視著鏡頭,然後轉身離開。不妨將他視為「父親」,他看著湘琦和代表觀眾的鏡頭,他留給「我們」的是一個背影,他沒有參與到「我們」中,沒有參與「我們」的生活,沒有引導「我們」如何去成長。父親的背影,只是暗示「我們」需要時間自己去成長。影片最後致辭「先給我的父親,小康的父親」。當然,這既不是導演的父親,也不是小康的父親,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父親。

此外,關於時間的思考,空間和記憶的關係,家庭生活的衝突,都可以納入蔡明亮對於影片內涵的表達。蔡明亮通過這樣一個極為簡單,不著邊際的故事,和游離的影像處理,闡發著他對於現代社會的思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