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旅行终点/当旅程结束时(港)/寂寞公路(台)

7.3 / 24,318人    106分鐘

導演: 詹姆士龐索德
編劇: 唐納德馬古利斯
原著: 大衛利普斯基
演員: 安娜克倫斯基 傑西艾森柏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krisiten

2015-11-19 06:56:26

76、大衛·福斯特·華萊士


      電影《旅程終點》截取了美國小說家華萊士的人生片段,這個片段來自於《滾石》雜誌記者大衛所撰寫的華萊士傳記小說,影片以錄音機為線索進行了追溯,講述兩人一同踏上新書全國宣傳之旅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在滾石雜誌社不得志的大衛在看了華萊士小說《無盡的玩笑》後向主編表達了一定要採訪的意志,顯然大衛在華萊士身上看到與自己某種相似的影子,正如他站在書架前帶著忐忑與期待的神情拿著自己曾出版的書籍,他相信這一趟一定會有很大收穫,對自己生活還是思想精神而言。

      華萊士不善交際、不崇尚名利、對突湧而來的成名正處在莫名不安中,大衛的到來無疑不是個好的接待,或許是大衛如小粉絲般的熱情與期待讓華萊士卸下心防,又或許是也想成為作家的大衛,讓不願意傷害別人情感的華萊士想去伸手握好。

      無論如何,華萊士邀請了大衛入住臥室,而那個片段是我對此片影響最深刻的一幕,正如電影《洛奇》教練對洛基大嚷著「你有天分成為出色拳手、但你卻去幫二流高利貸打人收帳」一幕,當大衛看到滿屋子未賣出去的書籍,影片所要傳遞華萊士成為名作家之前背後所經歷的歲月躍於紙上,甚至帶著悲傷與絕望,對比現實卻又如此勵志與鼓舞。

      華萊士敏感多神經質,在與大衛一路的經歷中兩人關係陷入一種互通而又敏感的曖昧式關係,大衛故意接近華萊士曾有過好感的女性,而大衛慪氣不理睬大衛,這是屬於華萊士與大衛的關係層面,或許是很多作家敏感多疑的性格凸顯。

      關於華萊士的自殺,在有記載華萊士資料中提到華萊士從大學開始便有抑鬱症問題,並持續吃藥,華萊士曾有過年輕輝煌但之後的隕落讓他對現實與自我理想之間產生了衝突,在電影《燦爛人生》中角色馬里奧最終的自殺,與自身理想與現實制度國情等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而關於華萊士患抑鬱症的最終原因,這與童年經歷、自身精神世界、現實衝突都有相關,但資料太少無從探究。

     僅僅談都市社會現代人得精神疾病,太多想不通得人或許只是由於想的太多,心中理想化程度過高到導致了無法接受現實,我也如此,年紀還小時曾經認清了一次現實生活半低頭姿態去迎接坎坷,而年紀稍大又一次迎來愛情得全場潰敗,沒有信念與信仰幾乎無法抵禦這場戰爭後的毀滅式的災難現場,邊強迫性得憧憬著未來卻仍舊沉浸在過去不肯往前看,內心其實並沒有任何信念與信仰,唯一有的便是不停的不停的暗示自己,往前看,往前看……但前頭到底有什麼,我並不知。

     大學時曾看過春上村樹的《且聽風吟》,那句話始終難以忘記: 「生活時間一長,連趣味恐怕都會變得相似。如果有人問:幸福嗎?我只能回答:或許。因為所謂理想到頭來就是這麼回事。」

      每個過於理想化的人心目中都有座城堡,而城堡的崩塌便是這個世界的結束。華萊士對名利認得很清楚,或許是因他曾出名過,他覺得一切都是幻夢。華萊士提到讓大衛不要成為自己這樣的人,但大衛卻懷著崇敬之情看待著華萊士,這是一個前撲後繼但大衛不會成為華萊士,大衛比華萊士更容易接受現實一些。

      電影內多段台詞印象深刻,或許是改編自真實的事件與對白,對白份量明顯更有精華度與沉重感,正如華萊士與大衛道別時,華萊士收拾著那輛早該退休的老爺車,他說著自己應該搞輛新的,但沒法扔掉這輛,大衛詢問為什麼不行,華萊士淡然回答道:「It’s my friend」,華萊士告訴大衛有越多人給予你讚譽,你就會越恐慌自己在世欺世盜名,獲得大量關注最壞的地方,就是你會懼怕有負面的關注。

    華萊士對自身的不自信與他人想法太過在乎或許也是最後最想悲劇的原因之一,總體來說華萊士在此部電影中是個善良甚至可愛的人。

    在寫之前一直想想寫點什麼卻始終無法下手,因為對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不了解,甚至在圖書館網路找了一圈,都很難買到小說《無盡的玩笑》中文版本。影片絕對可以排進最喜歡的影片前十,有些共鳴或許只是似曾相似經歷或曾經同樣失敗的經驗所能體會。

     這並不是一部能夠收到所有人喜歡的大眾商業片,但它是可以打動某部份心扉人的治癒系影片。

2015.11.1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