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汾陽小子賈樟柯--Jia Zhangke, A Guy from Fenyang

汾阳小子贾樟柯/JiaZhangke,unGarsdeFenyang/JiaZhang-kebyWalterSalles

7 / 258人    105分鐘

導演: 華特薩勒斯
編劇: 華特薩勒斯 Jean-Michel Frodon
演員: 賈樟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ILIZHANG

2015-11-10 02:49:21

東土以北,極樂以西


我悲觀,但不孤獨,在自由的問題上連孫悟空都和我們一樣。——賈樟柯

我把電影分級當作一個等不到的玩笑,如果不是因為賽勒斯的紀錄片《汾陽小子賈樟柯》,我沒想過這麼快就能在大螢幕上看到正常放映的《小武》,《站台》,《天註定》等等。

與其說賽勒斯給賈樟柯拍了一部紀錄片,我狹隘的認為,他送給了影迷和電影學生一部加入了視聽元素的新書。

賈樟柯屬於我印象中那種思路及其精明的有頭腦的山西人,我估麼著,如果沒進入文化產業,八成也是個不賠錢的煤老闆。他是導演里最愛寫書編劇,編劇里能駕馭影像的理論家,每拍一部電影,就附贈觀眾一本書,一來給影迷劇本和工作手札收藏,二來防止普通觀眾的螢幕隔閡,三來穩住了影評的主動權。如《故鄉三部曲》,《中國工人訪談錄》,《賈想》等等一些,我們看到,在允許出版發行的文字里,他闡述著自己不被允許發行的影像,介紹它,一如介紹自己的故鄉,家庭,和自己。

最初,我看著300mb的《小武》,500mb的《站台》,在rmvb格式里感慨這個拿dv拍電影的導演的窘境。想必像我一樣意淫科長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命途多產的觀眾並不在少數。然而過了很久我才知道,這些都是用專業膠片設備拍攝的正常電影製作流程下的影片。那時開始,看到正常放映的或者高清資源的《小武》和《站台》,成了我的一個不大不小的願望。即使我一直沒有找到這兩部電影清晰的資源。

所以,當小武和梅梅從螢幕里出現比身高的時候,我沒有辦法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在電影院裡熱淚盈眶。

這恰好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

賈樟柯說,有時候,放棄夢想比堅持夢想不更不易。

這話如同是在說給辦公室裡翩翩起舞的尹瑞娟。

在膠片的顆粒而非數位的噪點,追火車的文工團,長鏡頭裡的「啊朋友再見」,都顯的格外好看。

可能是影迷的代入感太強烈,幾天的時間過去,我也沒能去思考賽勒斯,思考紀錄片本身。我回看電影結束後當晚寫下的文字,激動的像個腦殘粉。

所以我感謝賽勒斯把賈樟柯以往作品裡經典的片段剪進了自己的紀錄片,送給觀眾。

陳丹青在《賈樟柯:和他們不一樣的動物》中說:「我們這代人口口聲聲說是在追求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認為藝術必須活生生表達這個時代。其實我們都沒做到:第五代導演沒做到,我也沒做到,我的上一代更沒有做到,因為不允許。上一代的原因是國家政策不允許,你不能說真話;我們的原因是長期不讓你說真話,一旦可以說了,你未必知道怎麼說真話。」

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拿鏡頭說了真話。他講述了穿梭在時代洪流裡的,沒有跟上時代進程的或是被時代扭曲的邊緣人的故事。小武,崔明亮,張軍,巧巧,趙小桃,三明,大海,小玉……他們都是這樣的人。有時我也會產生錯覺,錯覺他大概一直在拍一部電影,一部講改革開放後經濟遷徙下個人和時代命運的電影。

賈樟柯的電影裡充滿了符號,充滿了彼此關聯,這在單一的閱讀環境下不能感知的。鄉愁,汾陽,流行歌曲,幕後,三明,工人,煤窯,鄉村,現代化,新聞,政治領袖,時代變遷,演員,火車,水壺……我是反對過度解讀電影意象的人,但是當把賈樟柯所有的電影串聯在一起時,這些貫穿始終反覆出現的符號,如同一個個標點符號,推動了觀眾對電影本身的閱讀。

沒去成賈樟柯13年的美院講座一直讓我很懊悔,紀錄片彌補了我的一部份遺憾,不知道哪個情懷的種子寫了這麼句話給他:我沒什麼話可說,只想送您一架紙飛機。

我也一樣。

說了這麼多,還是沒有回到賽勒斯的《汾陽小子賈樟柯》上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