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

山河故人/山河恋人/MountainsMayDepart

6.8 / 3,951人    131分鐘

導演: 賈樟柯 副導: Matt Hodgkinson
編劇: 賈樟柯
演員: 趙濤 張譯 梁景東 董子健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袁長庚

2015-11-09 08:41:56

Diaspora


      片子開頭沈濤跳舞的那隻曲子,是我過去兩年多時間裡在北方某小城做田野調查時,熟識的阿姨們也非常喜歡的。她們珍惜那曲子,總在最隆重的場合才播出,要有彩旗,有西裝革履引路的姑娘小伙。末尾,趙濤包好餃子,又在河邊獨舞,還是這隻曲。冰河封凍,也再沒有人開汽車、放煙火。感慨賈樟柯的英文片名總是更加準確,像Still Life(《三峽好人》),像Mountains May Depart(《山河故人》)。

       末尾的那隻獨舞,與我們所能想到的一切經典電影中的獨舞都不同。它不是生活上下章節間的偶然斷裂,不是空白磁帶上流水般填補虛空的沙沙聲。她是鎖上門,牽了狗,爬上河岸,映襯著文峰塔,面帶微笑。這不是可有可無,是續命的丸散,是止血的瘡藥。山河斷裂,是一個隱喻,是曾經不惜兄弟反目的橫刀奪愛此刻天涯陌路;是一股血脈四散了無蹤跡。

       沈濤、樑子、張晉生以三種方式見證了主體在資本時代的坍圮。在影片中的留白中我們始終未能獲悉樑子堅守煤礦行業的具體原因,一個合理的猜測是:他在試圖以「煤」為中介實現報復,在他繳納礦燈的地方揮拳反擊。但不幸的是,身體在這個序列中最為脆弱,而他的倒下也是「時間」維度最平淡的事件。與之相對照的是老闆張晉生,在權錢交易飛黃騰達之後終於被歷史流放至山海盡頭,過上了買了槍卻「他媽沒有敵人」的生活。這個新富弔詭地在海景豪宅中的牆上掛著陳逸飛的《黃河頌》,日常閱讀是《射鵰英雄傳》。Google Translate戲弄著他失語後分崩離析的生活。一個父系權威的全面瓦解,是對金錢、權力、道德所構成的當代史締造者們的虛擬判決。

       在這三個危機之中,沈濤所遭受的創傷一直源於「女兒/母親/妻子/情人」諸多身份的被剝奪。她是山河分離的真相:情感作為一種紐帶已然完全貶值,除卻老而未死或死後又假金錢購買力重生的狗之外,生活的本相就是末尾空無人煙的河岸。早在大洋彼岸的父子無法以母語彼此交流之前,她就已經承認「再也寫不出那麼好的詞兒了」。以此映照前文她在父親葬禮期間對兒子近乎侮辱地處置,實則不僅是至親的亡故,而是生命中傷害的累加終於超出語言的極限。

       有意或無意,賈樟柯為這個角色賦予《百年孤獨》中老祖母的異能。她一直洞悉萬物,並在失去生活後結晶為礦石般的存在。她的那段舞,是對分裂河山的一次招魂,1999與2025在身體上對接。趙濤為這個角色貢獻了殿堂級的表演,她的純淨、壓抑、超脫,控制了鏡頭語言呈現的基調。也只有她(只有她,不包括張艾嘉)在每一幀影像中都保持些許克制,分離之苦的半個車身已經探出懸崖但卻沒有墜入絕對苦情的俗套。她堅韌地獨享了「山河」二字的榮光。

       在進影院之前我對賈樟柯近乎完全不抱希望,我甚至夢想他能以「江郎才盡」這般自然規律一樣的方式枯萎,而不是始於《二十四城記》,終於《天註定》的拼貼取巧。一個曾經以現實主義冷艷解剖過社會的藝術家,容易因憤怒而賭氣般地撿起後結構主義的外衣。就這一點,余華和《第七天》可做註腳。碎片化,要嘛趨附潮流,要嘛煽動民粹。難的是如何像晚年德希達念茲在茲的那樣在荒原之上建設第二主體(Subject Two)。《山河故人》因其完整而有力,它復活了線性敘述的能量,無敵人,但有方向。

       《山河故人》的好是無需放置於某一作品序列中的好,是無需以創作者的姓名來做擔保的好。

        英文有「Diaspora」(流散),《山河故人》可看做是關於這種二十年來中國史給庶民們所奉獻的特殊狀態的書寫。從那位英文教師於回歸前夕離港,到失去母語的兒子在漫長的經濟艙旅途面前退縮。微觀歷史切開的血管傷花怒放著,荒誕、頹唐,但又隱約仍有希望。在父子劍拔弩張的衝突時刻,我忽然想起《歸途列車》中那段飽受爭議的父女廝打。流散,是一種不可逆的狀態。是傷疤那樣的辯證法:渴望痊癒,但又必須以無數次展示和缺陷作為存在的確認。

       火車來了,買票吧。   舉報
評論